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人間透視】異言堂〈異文化震撼〉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谷慕特
 
  《賽德克‧巴萊》造成的原住民議題,其影響力之大、之廣,無論是在影劇圈、文化圈、學術圈、還是政治圈,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這的確是個令人欣喜的現象。因為台灣主流社會,尤其是所謂的漢人族群,很少真正嚴肅地關心台灣原住民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姑且不論這部電影的商業手法與利益糾葛。這場來自「異文化震撼」的結果,為漢人而言,或許是能擺脫偏見,「正面想像與論述」原住民的開始;而為原住民,則或許是對失落已久的傳統,重新認識,並更有自信面對未來的新起點。
 
  值得鼓勵的是,一些看過電影的教會神職人員,也會在證道、聚會中,藉由這部電影,和教友們討論尊嚴、戰爭、苦難與死亡,抑或是英雄、犧牲、救恩與信仰。
 
  的確,不僅飾演莫那‧魯道的林慶台是長老教會的牧師,片中許多素人演員,在現實的生活中,也都是基督徒。片前、片中與片後,他們如何看待傳統信仰與基督信仰之間的衝突或融合,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好話題。
 
  記得在東華大學民族學院服務的時候,筆者就接觸到不少原住民青年教友對此一問題,感到不安與疑惑。在學術圈與文化圈一片提倡回復傳統文化的浪潮下,許多「符合時尚」的原住民青年基督徒,特別是那些正在學習、研究傳統文化的知識菁英,往往充滿誤解地,將教會視為破壞傳統文化、分裂部落情感的罪魁禍首。許多人沒有留意到,在這些原住民青年基督徒心中埋下懷疑種子的,往往是非基督徒大學教授種下的。
 
  多年來,我深深為此感到憤怒與不解。為什麼很少有教會人士出面辯護。因此,個人在此大膽的建議主教團,應當藉由這部電影所帶來的風潮,順水推舟,討論原住民傳統信仰與基督信仰之間的互動、衝突與融合。好能以正視聽。為基督教會辯護、發聲。
 
  「異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這個字,其實來自於人類學研究。它指的是大航海時代來臨後,許多歐洲探險家到世界各地旅遊,親身經驗異族人民的不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並藉由他們的撰述或旅遊見聞,提出對本國或母體文化的反思見解。
 
  這種文化震撼所帶來的多元衝擊,常讓許多自以為文明、進步的歐洲人,體會到隱藏在自身文化背後的虛偽矯情與卑劣險惡。這些強烈帶有神聖價值反思的結果,最為典型的代表,即是法國大文豪盧梭,喟嘆地稱呼那些被視為落後、原始的異族人為:「高貴的野蠻人。」
 
  異文化震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歷歷在目。我還記得內人第一次吃「酒釀湯圓」時,直嚷著這個稀飯酸臭掉了的好笑畫面。以及大年初一,面對桌上的好菜,居然只是山東大饅頭與滷味時的驚訝神情。都是絕佳的經典範例。
 
  人們習慣對於不熟悉、陌生的環境、人群,因恐懼而懷有戒心。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因多次接觸後而有的價值判斷,卻涉及到判斷者的人格健全度與修養態度。
 
  異文化震撼會振出什麼結果?是彼此欣賞,還是相互仇視?是彼此豐富,還是有我沒你?台灣這50年來的多元社會,其實就是異文化震撼下的最佳田野調查場域。
 
  最近這一年,我也發現一些教堂的主日彌撒,開始流行唱起「拉丁文聖歌」。姑且不論一些強調本地化的神學專家,批評這樣的現象是復古、開倒車;把努力了百年多的本地化禮儀結果,化為昨日黃花。
 
  他們指出,危機不僅只是禮儀聖歌變成了大家都聽不懂的拉丁文。我們現在也越來越少看到,在煉靈月中,某些本堂神父在主日彌撒後帶領大家焚香敬祖的畫面,以及教堂中的堂區教友祖先牌位,被默默的收到倉庫或小聖堂的角落。「我們不是羅馬帝國的文化殖民地」,使得這場異文化震撼,在教會中掀起不少漣漪。
 
  我願意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場異文化震撼。為40歲以內,從小受洗的教友而言,其實,本地化禮儀反而不是件新鮮的事了。台灣天主教會在這方面,雖然還有成長空間,但平心而論,已經相當努力,也相當不錯了。
 
  換言之,40歲以下的教友們,反而是對「教會傳統」感到陌生。如今,藉由「進口的拉丁聖歌」,作為一個充滿新鮮感的種子,埋在信眾心中。讓他們對二千年來的古老神聖歷史,感到友善、好奇、欣賞。進而更去認識歷史中的教會信仰表達,何樂而不為呢?只是,過與不及都不好。
 
  在引進新的禮儀時,也應當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把這些舶來品過度的放大,以致於抹煞了本地文化的價值。再怎麼說,為歐洲人而言,從絲路古道到摩登MIT,亞洲文化也是同樣能為他們帶來文化震撼的精美舶來品。
 
  學習人類學田野調查工作的學生都知道,異文化震撼的真正價值,在於使人們能在異文化的經歷中,學會尊重他人,去除掉自己原本有的誤解與偏見。在差異性的認識與反思中,試著締造和平、幸福的理想世界。
 
  宗教學之父馬克斯‧謬勒(Max Müller)也說,如同只知道一種語言的人,其實什麼語言也不懂。因此,只知道一種宗教的人,其實也根本不懂宗教是什麼。
 
  藉由《賽德克‧巴萊》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文化震撼,讓我們更能學會放開心胸,真實和善的彼此相遇、相知、相惜。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