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
前言
「美國之音報導,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世界四十一個國家,所做的『生活滿意度調查』發現…。目前…採用更多元廣泛的標準,包括了收入、工作、住房、健康、教育與環境等…。
在當前,許多國家面臨經濟衰退與債務危機的時候,其實提供了許多人一個反思的空間,也就是在一味關注經濟成長時,關於人們的生活品質,其實要用更開闊的標準來檢視。」(中廣2011年10月13日上午8:50)
確是如此,但究竟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才令我們感到滿意?而什麼樣更開闊的標準,足以讓我們拿來作為檢視工具呢?相信一年伊始,類似的人生大哉問,大家一定都認真、重複地思索過。
但可知,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何其有幸?也何須為追求更滿意的人生而假以外求?因為我們已經擁有「天主的話」作為生命的依歸,只要按照「聖言」的啟示而生活就對了,再沒有其他更完滿的人生準則了。
為此,《見證》特別邀請來賓們分享如何在聖言的光照下,重新閱讀自己的生命;他們個個都有一段精采動人的、「言中了」的故事。敬請諸位慢品本期封面故事-〈言中了〉!
◆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念祖先生 旅美成人慕道團(RCIA)講師
張瑞雲女士 神學院圖書館主任
廖儁凡先生 工程師
蔣婷華女士 神學院研究員
- 主持人
= = = = = =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首先代表見證雜誌歡迎各位的光臨。這次專題方向的發想,是從國際聖體大會熱身報導系列文章中,一篇潘家駿神父撰寫的〈走上厄瑪烏的共融之路〉文內一個標題「在聖經的光照下重新閱讀生命」而來。
適逢新一年的開始(2012年元月),邀請諸位一起談談如何在教友生活中,透過聖言來閱讀自己的生命?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高低起伏,有喜樂、有困難,因此想透過分享來增加彼此的豐富性,過一個扎實的信友生活。尤其,對基督徒而言,唯有透過聖言,方能與主相識、相遇、相偕、相惜……。所以,我們希望透過諸位的啟發,能獲得更多的靈感。
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有效力的
張瑞雲(以下簡稱張):有關讀經,我分享兩個經驗:
一、天主的話是「有能力的」
我初中領洗後,加入聖母會,即基督生活團前身。當時天主教會對閱讀聖經並不普及,唯一是在主日彌撒中聆聽聖言,或是兒童有聖經故事。本堂神父還特別叮嚀:除非神父選的,教友最好不要自行摸索聖經,以免誤入異端。
梵二後,教會對教友讀經開始重視。《禮儀憲章》提到,耶穌臨在的方式有:1)、在彌撒和聖體聖事中;2)、在聖事中;3)、在聖言中。而聖言就是閱讀聖經。
每次參加教會活動,都是由讀經開始,因為我們相信天主的話有力量,有救恩的効果。就如《希伯來書》中所言:「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四12)
幾年前我去避靜,當時我是神修小會的主席,忙得不可開交,避靜結束,還要舉辦年度共融營,因此我思前想後,祈禱也無法專心。突然有句話從心中響起:「瑪爾大,瑪爾大!妳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這句話打醒了我。我一直焦慮活動要怎麼辦,其實只要按照天主的旨意去做,其他盡力就好。
還有一次也是避靜,我因有事糾葛在心,希望能尋求內心的平靜。記得當我在聖體櫃前坐下時,突然感覺到聖體櫃就如同光一般,而自己則是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正如若望福音中所言:「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一5)。於是我向耶穌說:「我願意把這些黑暗放在祢前面,求祢光照我!」所以聖言常在我生命中,賦予我力量。
天主從永遠就愛了我
另有一個救恩經驗,在我四個月大時,父母就把我送給了別人。小時候不清楚,長大些,當要和別人深入來往時,就會害怕有被拋棄的恐懼。我常為此祈禱,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自由,和別人來往時不怕失去……。
後來參加思高讀經小組,有次只有三個人出席,讀經很快就結束了,我則留下繼續祈禱。可能是長期讀經,心田已準備好,也渴望自己的傷痛能被治癒。當時突然靈光乍現,我從天主的眼光來看自己小時候被領養的經驗。
過去我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想,為什麼父母把我送人,而不是弟弟、姊姊…。我猛然領悟到姊姊們沒有機會受很多的教育,又都是民間信仰者;而我的養父母很愛我,讓我接受很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我最重視的天主教信仰是這個家庭帶給我的。
這是我第一次從天主的眼光來看自己的經歷,當下我痛哭失聲,明白原來祂從永遠就知道什麼為我更好。有句話說:我常哭自己沒有鞋子穿,事實上,有人卻沒有雙腳。
於是我向天主懺悔,多年來的心結終於被解開。天主從永遠就愛了我,祂知道什麼為我最好,就如聖經中天主所說的:「即使妳的母親把妳抛棄,我也永遠不會抛棄妳」(參依四九15b)。
此後,我再不提被送養的事情,而且和別人來往時,也不再有被抛棄的恐懼,我的生命已漸漸地被整合。
記得劉道全神父曾說:「天主要的我都給,天主給的我都要。」這是很大的豪情,我雖然做不到,但是當生命被整合,不再有羈絆時,就可以較自由地去答覆天主的召喚。
二、讀經方法
我自己的兩個經驗,一是參加思高聖經協會的讀經班,從2006至2008年,兩年半把一本思高聖經讀完了。
這方法是每天20分鐘讀聖經,10分鐘祈禱,屬於大量閱讀,而且重複讀,讀完後靜下來,與主對話,聆聽天主給自己的啟示,接著把心得寫下來。然後每週有一個小時的聚會,分享彼此的心得。這方法的重要態度是,不去專注每個字句有什麼訊息,而是鼓勵多看幾遍。
聚會時,由一位組員帶領,有會前禱、個人分享。分享原則是每人2~3分鐘,只講自己真實的生命經驗,不談別人或其他;而聆聽者也不作任何回應,或問問題,且要保密。當大家分享完後是個人祈禱、以及為他人祈禱,最後帶領結束禱詞。
另一個讀經方法是使用《感恩祭典》。因為我在神學院工作較為方便,每天參加傍晚5點50分的彌撒,因此每日都有機會聆聽聖言。這方法的好處是,這些讀經都是專家安排的,若是每天彌撒,大概兩年可以把聖經最重要的部分讀過;若只是參加主日彌撒,也一定三年能把聖經最重要的部分讀過。
曾有個團體,他們採用主日《感恩祭典》,讀經,在一週內,一天念讀經一,另外一天念讀經二,另一天念福音…等等,反覆默思,到聚會時,團員們共同分享,這也不失為讀經的辦法。
趙:謝謝張主任,她用自己生命的經歷,來驗證天主的話有多大的能力;那是足以讓一個人從消極面跳脫,離開塵世的喧囂和不順遂,並看到天主特別的計劃。
讀舊約時,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王念祖(以下簡稱王):張主任提到梵二之前,教友讀經並不普及,這點我感受特別深。因為我四十不惑時才領洗,我的讀經經歷與很多從小領洗的老教友不同。
十多年前,當我在妻子、朋友各種壓力下,心不甘、情不願的去上慕道班時,就開始很認真的讀經。但我那時讀經,不是為了追求信仰,而是要去踢館、找碴,挑戰神父及教友。當時有位老教友訓斥我說:「信仰,信了就是,那有這麼多囉囉嗦嗦。」說實話,我真的很羨慕一些從小領洗,很少讀經,但信德非常堅強的老教友。
我沒有依神父的建議先讀新約,而是從創世紀開始順序的讀。很快的,我就隱約地感受到一種似曾相識,但又分不清是喜愛還是厭惡的感覺。讀到舊約將盡時,我心中有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情緒,極度渴望想要走出那種肅殺的氣氛。就這樣,在慕道班三年,我把整本聖經一字不漏的讀了一遍,但我仍是頑劣的不肯低頭。
有次在慕道班講到「我們的天父」這個主題時,神父要我先分享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其實從小我與父親極少互動;兩人在餐桌上見面時,也總是互相瞪眼的時間居多。
我十五歲那年,父親因為肺癌必須離開鄉下去臺北就醫。臨行前的晚餐,生平第一次,父親為我挾了一塊肉放進碗裡。他平靜的說:「吃罷!以後你是家中唯一的男人,要幫忙照顧家。」此後,父親再也沒有回過家了。
往常我慣以嬉笑怒罵來應付神父的問題,但這回我卻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我心中想到的只是最後的那一頓晚餐:「拿去吃罷!」(參瑪廿六26),我分不清楚嚥下的是他的身體,還是那句沉默中大聲呼叫的「孩子,我愛你。」我沒有回答神父,卻解答了我自己的疑問。我了解到為何讀舊約時,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小時候我心目中的父親是嚴肅的,不管我是否理解或同意他的規定,只能遵守,否則就會受罰。偏偏我又個性強硬,生性叛逆。雖然在闖禍之後會向他求救,但對他,我總是敬畏多於孝愛。他患病之後,當我開始似懂非懂地體會到隱藏在他嚴厲面容下的父愛時,他卻離開了人世。
從那次慕道課之後,我不再吹毛求疵的讀經,而是將自己嵌入了聖經的故事中。我看到了自己如選民般的桀驁不馴與反覆無常,也了解了父親對我,像是天主對選民一樣的無奈與疼惜。
我想起母親一絲不茍的完美主義,更理解為何「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出廿5)。送別女兒去外地求學時,我體會到亞當、厄娃離開伊甸園時,「上主天主做了件皮衣,給他們穿上」(參創三21)的那種殷殷愛意。雖然不能再見到父親,但我對他的了解卻越來越多,對他的愛也越來越深。我知道,新天新地終會到來,那時,他要拭去我臉上的一切淚痕(參默廿一3)。
當我從聖經重讀自己生命的歷程時,許多乏味的經文,譬如戶籍紀中長串佶屈聱牙的人名,也都有了另一種含意。就像生命中免不了的平淡與枯燥的時刻,我也要認真的一字一字的讀過。
現在在慕道班(RCIA)教課將近十年之後,我深切的體認到,對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如果只講「信」,而不去深入了解信的是什麼,是無法紮根、持久的,因此我常鼓勵新教友要努力讀經。
每天讀經絕對可行
大多數人無法每天參加彌撒,但只要願意,每天讀經卻是絕對可行的事。關鍵是我們是否讓自己「有空」讀經?如果養成每日讀經的習慣,就像看報、上網、查看信箱一樣的理所當然,聖言就自然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每日讀經外,我也建議教友們自行組成適合的讀經團體。我參加了一個讀經班多年,它已成為每個成員信仰與生活的重要一環。
譬如說,逢到成員生日,我們不再是在餐館中宴飲,而是以一個小小的禮儀來慶祝。禮儀的程序包括讀經、答唱(聖)詠、壽星一年的回顧分享、公念玫瑰經、信友禱詞;最後在歡樂的歌聲中切蛋糕與祝福。
我也參加了一個另類讀經班:「部落格讀經班」。三年來網友們每日留言分享、討論,按順序讀完了整本聖經,也讀完了整本天主教教理,使每日讀經成為我們網路生活的一部分。
蔣婷華(以下簡稱蔣):自從梵二之後,特別是千禧年以來,很明顯地,整個教會越來越強調教友的角色,如主動積極地參與和服務。其實我覺得大部分的教友都是饑餓的,所以常常在一些研討會或演講中,會發現都是同一批人參加。這不是責怪,而是疼惜。我們都說教友的時代來臨,可是卻沒有一個好的機制運作,因此在堂區還是比較習慣由神父負責,若不是神父就是修女來領導,教友的角色並沒有出來。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友誼教友中心,歐神父是個很好的老闆,他培育我去上了一些課,有心理、輔導和神學。後來因為神學的課程很打動我,就正式就讀於輔神。
開始在神學院學習後,我希望能表達出教友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服務,在過程裡經常處於碰撞之中,因為大部分的教會單位或堂區還是不習慣教友這麼活躍,除非他們需要你去做特定的一些什麼。這點一直讓我很受挫,我始終覺得教友應該還能做得更多。
徜徉於聖言天地中
後來我念碩士班時,在思高中心工作,和同事為了推廣讀經而組織讀經班,一班通常會有8~15位成員,其中讓我看到許多人的不同樣貌。他們多數不在教會內工作或學習,因此他們很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每天固定讀經。通常會建議每日固定半小時讀經祈禱;不過我認為有比規定時間更重要的,那就是「持續」。意思是即使偶而有某些日子不能滿全半小時的規定,仍要下定決心,每天一定靜下心來讀經數分鐘或十多分鐘,然後讓聖言來滋潤自己。
在此分享一些能夠徜徉於聖言天地的方式:
一、最正規能夠吸收聖言的方式,當然就是每天一定要讀聖經。讀經的量累積得較多,就會對聖言有較全面性的了解,即能有整體的概念,不致於像「瞎子摸象」那樣。
二、要常常走出城市,進入大自然,去體會天主透過自然萬物講些什麼。就如同聖詠十九篇4節說:「不是語,也不是言,是聽不到的語言;它們的聲音傳遍普世,它們的言語達於地極」。天主也會透過文字語言之外的事物,對我們說話。這方法還有另一個好處。因為現代人的肢體動得不夠,累積的煩惱卻沒能夠舒壓,所以更應該到戶外去接觸大自然。
有一次我到花蓮避靜。當時我走在海邊,正在懺悔自己的軟弱,就向天主說:「我決志再度跟隨祢,請祢給我祢的力量,幫助我可以再次悔改,再次迎向祢。」結果,當下一個很大的海浪打上來,遠遠高於我的膝蓋;我腦中立即閃過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畫面。這時不知是浪還是淚,我竟滿臉的水,心情也非常激動。
其實無論何時,當我願意面對天主,祂的光就會照耀我;可是假若我背著祂,只會看到自己所造成的陰影。並且,只要我一歸向祂,祂所給予的就是全部和立即的。這些都是在都會科技的生活中,很難有的感動。
三、朝拜聖體:雖然為大部分人很難,可是我建議主日彌撒能提早半個小時到聖堂。一般堂區常見的是公念玫瑰經,這也很好;可是其實大家也可以一起安靜地朝拜聖體。因為聖體是吸引我們來教堂的主要原因,也是吸引我們心靈目光的主要泉源,所以應該撥出時間來朝拜聖體。而在這過程中,耶穌自己會說話,那是只有個人自己能體會的、是耶穌對你一人所說的話。
在朝拜聖體時,我們才能了解:天主為什麼願意受苦受難、降生成人、被釘在十字架,為我們忍受這一切。我自己在學習神學的過程中,有很多不明瞭之處;藉著朝拜聖體,慢慢地就懂了。那不是理智邏輯上的知道,而是心裡上的懂。就像是鐘聲響了,敲到你的心了,然後你就懂了。
所以當你碰到很困難的問題,比如天主三位一體究竟是什麼,或者生活上的飢餓窘困等等,就去朝拜聖體。耶穌自己會告訴你;祂會用你能懂的方式,給你個人一個與眾不同的解答。
四、唱頌:我自己很喜歡隨意唱頌。我也觀察過很多孩童,他們高興時就嗯嗯呀呀……,沒什麼曲調或歌詞,就是隨意哼唱,或吹吹口哨。不管你是拿著聖歌本高興地唱,或平常自己心情滿意時發出的一些聲音語言都好。我覺得面對天主時,因為很輕鬆,自然就會發出一些開心的聲音。前提當然是不要打擾到身邊的別人。
我想,若是能保持這樣的心情,比較容易體會到被關愛,也就是把自己擺在一個不複雜的、孩子的身分時,會比較容易認出天主原來是你的親生父母。
此外,我們常說要成為主的器皿,要為主所用。其實從另一角度看,當我們成為器皿時,我們才肯把自己空下來。當我們的內在空下來,才能讓天主的智慧、或愛、或言語,進入到我這個器皿內。成為天主的器皿,重要的不只是為主做工、為教會服務,而更是空虛自己,好能承載天主的愛。
趙:謝謝婷華舉了幾個具體的方向,好讓我們的生命充滿天主聖言,並對自己有所啟發。
廖儁凡(以下簡稱廖):我是去年畢業的,工作才滿一年,深覺自己還很菜,所以只能分享自己從小到大一些讀經方面的經驗。
其實小時候根本沒有讀經,像我現在是主日學老師,當彌撒結束後問小朋友,剛剛福音講些什麼,他們就已經完全忘光光了。所以小時候彌撒都是聽故事較多,也不是記得很清楚。
到了高中、大學,我才會看聖經,但也很奇妙,原因是網路上有一些基督教或無神論者,他們對天主教提出很多疑問,並不斷地挑戰你,這時如果要去捍衛信仰,非了解信仰和聖經不可,所以才開始頻繁地去看聖經,但當時也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如:為什麼守安息日?為什麼耶穌要這樣說?……很少與自己的生命有接觸。
以融入和默觀的方式讀經
直到認識弘宣天神父後,每次與他談話,他就問:有沒有看福音?答案常是:沒有看。然後他就指定我看那一段,並問:是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講什麼話?你有沒有在裡面?你是誰?你講什麼話?……他會盡量引導我進入那情境裡面。
我就是這樣不斷地被提醒,以後就會以這種融入和默觀的方式去看福音,真的很感謝神父。同時因為在主日學中要教小朋友,就會講些簡單的聖經故事,這也幫助我自己,讓我能更融入到福音情境裡。
大約去年(2010)的這時候,耶穌會的朴正煥神父計劃組織一個讀經班,朋友邀我一起去參加,它和思高讀經班類似,一、二年,密集、大量的把一本聖經閱讀完。
一方面我知道基督教的朋友很喜歡聖經,而且不只看一遍,還會看兩遍、三遍,所以我也要。二方面雖然新約福音最重要,可是能藉由舊約更了解選民的歷史後,再看新約一定更有感覺,所以我就參加了,然後每天看。
剛開始真的很簡單,大部分故事在彌撒中都看過、聽過;到了舊約就很可怕,像肋未紀、戶籍紀,有很多禮規、尺寸……,但還是硬著頭皮把它看完,現在已經讀到厄則克耳先知書,快把一本聖經看完了。
舊約強調的是,從創世紀開始,選民就叛逆、驕傲、離開天主,也不斷地被先知提醒,直到被懲罰了才回頭。這和我自己的生命經驗很像,我也是屬於比較叛逆的人,像我主保聖人保祿一樣。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會讀經,了解很多知識,好像很厲害,但這對我的生活並沒有幫助。反而我的女朋友,她在讀經知識方面沒那麼熟,看得比較慢,但她對人就很有基督徒的態度,也帶了很多朋友來教會。所以我要多跟她學習,不只把讀經看成理性的知識,更要把在聖經裡感受到的天主的愛活出來,並也這樣去愛別人。就像要當天主的子民不只是奉獻,或說燒香拜佛,或說上教堂參加彌撒就好,而是要活出來,這是對我很大的提醒。
我也很感謝天主揀選了我,沒把我當異民對待。像在舊約中,天主對以色列民族總是不離不棄,即使充軍70年後,還是讓他們回來了;但是對待異民,卻是整個消滅掉。很感謝主,願意揀選我,也常在教訓了我之後,還可以回到祂身邊,不會永遠把我趕走。
最後分享一段經文,這是我每天要默存心中,反覆思索的:「應常歡樂,不斷禱告,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前五16~18)
趙:謝謝儁凡,確實天主用很多方式來找人,像從網路上看到基督教的朋友提出很多疑惑,覺得要捍衛信仰,也就把我們帶進聖言中了,而且又有那麼好的女朋友。
婷華剛剛也說:在面向天主時,陰影就在背後,永遠看的是光,黑暗就不能侵占我們。這也是在聖經的光照下閱讀自己生命的種種時,能重新去確認其中一些印記所含有的深意。接下來,請諸位再作些補充。
蔣:前面提到教友長期處於饑餓狀態的問題。我常看到一些熱心的青年,在暑假不同的營隊活動裡幾乎都重複出現,所以暑假結束後,就看到他們好疲憊的模樣。另一個相反的普遍情況是,一旦有新進教的年輕人初進堂後,大家就會在彌撒中鼓掌歡迎;然後他們在接下來的信仰生活裡,卻被冷落在一旁。這是兩個落差很大的現象。
持續培育教友
我認為,在堂區是可以鼓勵青年做些服務,比如主日學、道理班等;可是在他們服務的同時,一定要持續地給予培育。培育並不只是很嚴肅的講道理而已。其實我們有很多的方法和面向,可以去呈現信仰的幅度和共融。若是已有大半年持續地讀經,聖言的力量會讓生命變化,會讓你對生活有不同的體驗。這時候再去答覆教會的一些需求或事工,就比較不會感到空虛和疲憊,也可以分辨是不是非得參加每一個營隊。
我覺得我們的教友,特別是青年,要有自我培育的概念。因為等著別人餵飽,常常會感到饑餓,所以要努力去嘗試一些可能性。
另外關於外教人喜歡在網路上問信仰方面的問題,常可見到有些人咒罵天主教會,有些人在丟疑問。其實看到最後,我心裡還是覺得疼惜,因為他們沒有找到路,所以會有這麼大的怨恨或疑惑。而與外教人對談是很重要的,但不要被他們的字面抓住而感到很生氣。這些提問的人背後都有個很孤單的靈魂,所以才會問那麼多讓自己疲憊而不解的問題。我覺得能從這個角度去與他們交談或相處,應該會較好。
趙:婷華談到的是我們生活中常會碰到的狀況,而她也提出一個很好的概念,就是教友要加深對自我的培育。多年來教友們都是等著餵養,否則就不會成長。所以,如何幫助身邊教友願意主動地自我充實與培育,是個重要的議題。
王:儁凡講到在網路上有人質疑、甚或挑戰天主教的信仰,我也像婷華一樣,覺得疼惜。但我不是疼惜這些質疑者,卻是疼惜會讓別人造成錯誤印象的天主教友!
舉例來說,我們是否真正清楚:為什麼不是只向耶穌或天主祈禱,也可以向聖母及聖人祈禱?敬禮聖像與偶像崇拜的界線在那?教會敬祖的禮儀與民間信仰祭祖的差異為何?
有時我看到兩個極端。有的教友被基本教義派信徒引經據典指責後,就手足無措,無法找到生活的準則與對錯,深怕動輒得咎,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在另方面,有些教友則認為天主絕對是寬容慈愛的,因此參與算命、風水、星座、流年、祭拜鬼神……等等行為,都不以為意,更遑論從聖經中找到我們現代信仰生活的準則。
講到現代信仰生活的準則,很多教友忽略了一本最好的聖經「參考書」,就是《天主教教理》。這一本闡釋「教會信仰寶庫」的書,可說是將聖經的教導運用在靈修及生活的操作手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與信仰相關問題,諸如基督宗教的合一、其他宗教信徒的得救、避孕、墮胎、安樂死、死刑、同性戀、博奕等等,都可在《天主教教理》中找到如何運用聖言的教導來做正確的判斷。
編輯:儁凡提到經過弘神父的帶領,在讀經方面,已體驗到如何從知識走到生活,可否分享具體的經驗?
廖:舉例來說,瑪竇福音第一章記載瑪利亞許配給若瑟後,她懷孕的事已顯示出來,若瑟本來想暗暗休退她。後來天使顯現給若瑟,鼓勵他娶瑪利亞為妻,不要害怕。結果若瑟從睡夢中醒來,按照天使所囑咐的把她娶回家了。福音就只是這樣簡單一筆帶過。
學習到勇氣
當時我參加懷仁中心的小牧童認識耶穌的課程,有個主題是「勇氣」,題目是聖經中關於勇氣的故事。我就是舉了這一段為例。
如果沒有弘神父的訓練,「若瑟從睡夢中醒來,就照上主的天使所囑咐的辦了,娶了他的妻子」,這為我只是一段文字;但是如果進入若瑟所處的情境中,就會發覺:「瑪利亞未婚懷孕,而且已顯示出來」,代表有不少人知道此事。
在那個年代,未婚懷孕一事非同小可,會認為她是不潔的。而相信若瑟內心必經過一番很大的掙扎,才能依約娶瑪利亞為妻,這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這也帶給我很深的反省。我的職業是工程師,屬責任制,經常平日得加班,即使週休,有事也得前往處理,但不會補休,也沒有加班費。
之前我參加電機電子資訊產業工會,工會的目的是團結勞工朋友,為自己爭取權益,而不是苦等老闆良心發現。就是藉由聖經中很多有勇氣的故事,更加鼓舞我去追求正義和公平。
趙:預祝你在為工人爭取權益時,有些成果。這點很重要,因為我們常會忽略沒有聲音的人。
張:談到路加福音中聖母領報時,天使對聖母說她將懷孕生子,聖母問道:「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天使說:「聖神要臨於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妳」,於是她答說:「願照天主的旨意成就!」
聖母雖然有些事不明白,但她仍委順於天主。因此,我在生活中也學習說:「願照祢的旨意承行。」有一次,一位與我有利害關係的人士從國外回來。聽說他要到附近工作,於是我很緊張,因為我害怕與人衝突。在祈禱時,我感到非常焦慮,有很長的時間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有天,我走在校園中,心情十分低落。突然想起聖母這句話,願照祢的旨意成就。我抬起頭來,看到晴朗的天空,心中的大石終於落下,心情豁然開朗。我心想,來就來吧!天主自會安排,並給我力量面對。
過兩天,又聽聞他有別的計劃不來了。這個過程雖然有點戯劇性,但至少在我的生命經驗中,聖言確實對我產生效力,這需要勇氣,因為當時我也不知道結果如何,但願意冒險,按天主的聖意去做。
趙:每次與人分享聖母領報的故事時,每當問到:如果有天突然天使來訪,問我們是否願意接受因聖神受孕這份使命?包括我在內,沒有一人敢接受。
記得讀書時,現任羅馬禮儀學院院長 Anscar J. Chupungco神父上課時曾提到,今天所有聖母的態像都太「sweet」。
想想兩千年前,一位十六歲的少女,在一偏遠的村落,接受這樣的使命,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所以用心讀經,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聖母委順的一面,也能明白聖母的勇敢與堅毅。
保持一顆單純的心,堅持下去
蔣:大家提到聖母的勇氣。我認為在那樣的環境背景下,在說「她有勇氣」這個事實之前,應該可以先提及重要的人格特質,那就是單純、堅持。
現代人的問題是資訊太多、頭腦太雜、想的太多。記得在永泉教義中心教舊約聖經時,我要求每位學生都要讀經,並在上課的前十分鐘開口分享,即使幾句話都好。剛開始,學生感到壓力很大,也有一些埋怨。我鼓勵他們:讀經是透過眼睛--靈魂之窗--去閱讀的。重點是心靈的觸動。因此當下有哪些字句打動我的心,就只留下那些字句即可,然後默存於心。先不要用腦去想,也不要找參考資料或註釋書籍,只要保持一顆單純的心,堅持下去,就會有很大的收穫。
到了學期結束,一些學生主動前來表達感謝,由於我的強迫,幫助他們學習並逐漸接受以一顆單純、堅持的心去閱讀聖經。
編輯:請問婷華,妳提到對聖經要有整體的概念,以免瞎子摸象;以及讀經要有單純的心,不要想太多,針對這兩點可否再進一步說明?
蔣:像思高林神父推薦的方式,是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讀完一遍聖經,以便對聖經有一籠統而整體的概念。
單純的心,則是指在當下讀經時,不要用腦筋去讀,而是要使自己空白。然後讓最吸引你的那一位--天主,在心中深處對你說話。
我個人讀經時,會念出聲來,慢慢地念,念到預定的段落,就閉上眼睛,靜下心來,看看有哪些話打到心上。
另外,讀經時常會分心走意,這是很常見的。曾經有學生與我分享,他祈禱時分心了,就花很多時間與自己抗爭、生氣,所以幾乎沒讀到什麼。其實不須要花力氣對自己憤怒,只要在當下意識到自己又分心走意,立刻再專注回神就好了。
除了單純,還要堅持。只要堅持的時間夠久,一個月、半年、一年、兩年……,讓自己一直沈浸在聖言的氣氛中,自然對聖言會有更深入的體會。
其實認識聖言與認識人是一樣的。當你與某人只有一面之緣,或只看到他的照片,等到下一次再看到他另一張照片時,或許會因為服裝、打扮不同,而認不出來。但如果我們願意與他相處、交談,假設交往認識持續了兩年,比起只認識兩天的人,認識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對聖言的了解也是如此。
張:我再說明一下整體的概念。一般教友對思高聖經目錄的前後次序多不太熟悉,也許新約還比較清楚,但舊約,譬如厄則克耳,或許有些人搞不清楚它的前後位置。因此以思高中心推動的讀經方式,至少在目錄上,可以比較熟悉,而這是最基本的整體概念。
趙:感謝大家的分享,現在請作總結。
讀經要避免有口無心
張:讀經一定要與基督徒的生活結合,否則會流於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或當成一門學問來研究。這樣都不會變化我們的生活。
在《信仰旅程》第三冊、第四篇中提到天主教會有關聖經的訓導,教導我們如何用頭、心、腳三部分來讀經。
一、用「頭」,即用頭腦來研究、了解
好的工具書有《聖經辭典》、《聖經神學辭典》、聖經索引、百科全書,及一些雜誌等,這些都是專家的論點,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聖經的意義,而不是自己隨意詮釋。
在《宗徒大事錄》提到,太監厄提約丕雅坐在車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斐理伯問他是否明白所誦讀的,他答說不懂,因為沒有人解釋(八31)。因此,用頭除了研究了解外,還要有人指導。
二、用「心」,即用心靈祈禱,還有默思
如同聖母聆聽天主的話,在心中反覆思索,聖言自會在心中潛移默化。我建議可以用對話的方式,譬如讀一段經文,其中有句話吸引你,就停在那裡,用我們的心,用「你-我」對話方式與基督一起發掘,靜心祈禱,聆聽天主發言。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並和生活結合。換言之,可運用讀經,作為與天主交談、相遇、結合很好的機會。
三、用「腳」,即力行天主的話
山中聖訓結論提到,凡聽了天主的話實行的,就好像把房子建築在磐石上,而不是建在沙石上,雨淋水沖就坍塌了。
我們的基礎就是依靠天主的力量,如果能恆心讀經祈禱,用善良、誠實的心,堅忍到底,然後確實去做。這樣基督徒的生活才能結實卅倍、六十倍、百倍。而持續不斷地培育,就好比撒下種子,不斷地澆灌,終有一天會發芽開花、結實纍纍。
蔣:聖言最主要的表達還是透過聖經,包括新、舊約。有人建議只要讀新約,我則認為可以從新約開始,然後再讀舊約,如此才能以寬廣的心看到聖經的全貌。此外還要有空白安靜的時間,看看有哪些文句打動你的心。
另外教會在歷史中所留下的寶藏--聖傳,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每個時代的不同訊號,譬如透過聖人傳記或小故事來了解。
還有認清這個時代對我們發出的訊號。在教會內有團體性的禮儀生活、個人性的靈修生活,以及我所建議的要常常掙脫都巿的束縛,走出戶外,接近大自然,因為天主聖言除了透過聖經,還會用許多的方式呈現。
要吸收寶貴的養分,必須要用全人,包括身、心、靈。我一直認為讀經不要用太多腦袋,因此建議多用一點心靈和身體,去體會聖言所帶來的力量。再來就是把自己放空,使能對於天主的愛承載更多、體會更深。
我的讀經有三度空間
王:我非常喜歡張主任說的,要用頭、心、腳讀經。我對自己讀經,有個「三度空間」的期許,可以提出來應合張主任。
一、要「深度的體驗」:
不只是字面上的讀經,或是理解上的深入,更要有讓聖言落實到生活中的體驗。有位美國牧師說的好,我們不只要「Talking the Bible」,還要「Walking the Bible」。
二、要「廣度的進修」:
讀經不僅是抱著一本聖經苦讀,常常也要藉助其他參考書籍。我先前提過的《天主教要理》,張主任提到的工具書,以及不同版本的聖經譯本,都是很重要的參考。除了讀經之外,彌撒、聖體、禮儀、避靜、祈禱、默想都是我們廣度靈修的一部分。
三、要「密度的讀經」:
讀經最怕的就是一曝十寒,等到「有空再來讀」。聖經中說要十一奉獻,不管我們在財物上是否做到,但我希望在時間上能做到,把一天清醒的時間中的十分之一拿來讀經,奉獻給天主。
我也非常同意婷華說的,要以寬廣的心看聖經的全貌。我相信,不讀舊約就無法真正的體會新約。如果以聖經的整體來說,我們可以在舊約中看見信德,在聖詠中激發望德,在新約中學習愛德。
總之,如果沒有整部聖經的光照,即使我們在厄瑪烏的道路上遇見了主,我們又豈能認得出祂呢?
廖:讀經對我最主要的幫助,是更認識真實天主的樣貌。就如同新約若望福音中記載:「永生就是:認識祢,唯一的真天主,和祢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十七3)
舊約依撒意亞先知也提到默西亞王國來臨的景象是:「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牠們。…在我的整個聖山上,再沒有誰作惡,也沒有誰害人,因為大地充滿了對上主的認識。」(十一6~9)
讀經也幫助我和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就如和自己的另外一半或家人相處,不可能只靠看照片就能建立關係,而且不能都是我講,對方聽,雙方需要交談;而聖經就是天主和我們說話的媒介。
沒有讀經無法真正認識天主,只會停留在表面;唯有不斷地默觀、默想聖言,才能讓天主的話進到心中,真正地生活出來。
趙:感謝諸位的建議和分享。張主任提到如何用頭、心、腳讀經,言簡意賅。婷華強調要多用心、放空自己,才能承載天主更多的愛。儁凡說到如何默觀天主的聖言,並將之內化,然後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念祖提到三度空間:深度、廣度、密度的讀經,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學習如何透過讀經,去閱讀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讀經,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在厄瑪烏兩個門徒的故事中,耶穌出現了,後來隱沒了。而我們常常很容易凸顯自己,卻忘記學習如何「隱沒」,讓天主顯現。隱沒是很高的智慧,讓我們彼此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