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銘
從電視新聞的影像和報紙大篇幅的介紹緬甸的示威事件,得知這是該國近卅年以來從未有過的事。該事件的爆發其實也非偶然,是起因於今年八月十八日軍政府宣布油價倍漲,對原本生活已陷入極度貧困的人民而言,無異是雪上加霜。逐漸地,在示威的人群中也多了幾個身穿袈裟的僧侶,以靜坐念經的方式聲援。
僧尼在緬甸這一個佛教極盛的國家中地位是崇高的,就算平常獨裁、作風蠻橫的軍政府也對之敬畏三分。但隨著加入的僧侶愈來愈多,抗議聲浪也逐漸升溫,眼見自己的政權受到空前的挑戰,政府終於無法忍耐而下達開槍令了。眾多數目不詳,可能永遠成謎的人成為槍下冤魂,甚至一名日本記者也成為這場民主運動的殉難者,世人都是這場悲劇的見證人。
另外還有無法證實的消息傳出,軍隊在帶走示威民眾和僧侶後,不是將他們下獄,就是槍斃或送往火場活活燒死!在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很難相信這種殘暴的行為就發生在我們亞洲不遠的一個角落,人權遭到如此的踐踏,生命受到這樣的輕蔑。
對這些勇敢走上街頭的民眾,追求一個起碼的民主,或者只想乞求一個基本的生活權利,是他們行動的信念;對那些僧侶而言,想助眾生脫離苦海:這個國家不外是他們在佛學經典之外,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地獄。他們願意以瘦弱的身軀,抵擋冰冷的機關槍和冷酷的國家機器,紅色的袈裟上已然分不出是長時間被香柱頭染紅,還是他們的鮮血……。
亂世中,宗教常是人民唯一的心靈慰藉,宗教人士也就成為人民行為的典範。歷史上不乏神職人員與殘暴的當權者同流合污,但更多的是:在壓迫下展現的堅定信仰和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而這種行蹟反而比那些為虎作倀的惡行流傳更久,為歷史學家記載下來。
德國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罪行,在人權史上是一篇極為沉重的史實,在所設置的集中營來進行的屠殺,更是令人髮指。被抓進去的囚犯無不設法脫逃,因為知道絕大多數的人無法活著走出來。
當時有一位波蘭神父,名為麥西米連馬利-寇勒柏(Maximilien-Marie Kolbe, 1884-1941),他在1941年2月17日因窩藏保護了包含猶太人在內的波蘭難民,而被納粹送入奧許維茲(Auschwitz)集中營。7月時,有同屬於一間囚室的一位囚犯逃跑了,納粹決定要挑十個人處決以洩忿。被挑中的其中一人失聲喊叫,說他再也見不到他的妻兒了。於是,寇勒柏勇敢地走出來說:他願意以己身,替代其中一位,而他就挑選了那個大聲號叫的人。這位納粹軍官當場就儍了眼,問他的身份,寇勒柏簡單回答說:「天主教神父」,納粹軍官也就答應了這要求。1941年8月14日,他勇敢地伸出自己的手臂由醫官注射毒液而身亡,隔天他的遺體就被丟入焚屍爐中火化了。他在1971年10月17日被列入真福品,1982年10月10日被封為聖人。而當初那位被救的人於1995年過世。
神職人員英勇的事蹟也常在今日發生。記得約三年前還在法國念書時,因研究中需要了解大陸教會的情況,而訪問了幾位大陸和其他國家的神職人員,如眾所周知:五/六0年代,有許許多多的教會人士,在千辛萬苦的處境中,都毫不膽怯地為信仰作證,留下了不少動人的典範。
西元二世紀的神學家戴爾都良(Tertullien)曾說過:「殉教者的血是基督信徒的種子」。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古今中外不同的宗教上,更可以凸顯出信仰堅定的人為正義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也所在多有。不論是前面所說緬甸的佛教僧侶,抑或是天主教的神父,他們都是為了人的尊嚴、和他們信守的真理正義而行,我們可以大聲地說:信仰的力量遠比槍炮的力量還要大。
(本文作者為利氏學社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