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効忠
「耶穌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路二52)耶穌雖是天主子,卻也是一位真正的「人」。耶穌一如我們每一個人一樣,也必須經過牙牙學語、「一眠大一寸」、吃著五穀雜糧「漸漸」長大。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也必須茹苦含莘地從小教育著耶穌;教祂日常生活技能、讀書寫字、做人處事之道。在這些純人性的限制中,耶穌和我們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天主也沒有溺愛祂到跳過這一些人生的歷練與修為的過程。但是,當三十歲的耶穌初次站在人前時,祂真的是不一樣。不是因為祂的高大俊美,而是因為祂的氣宇非凡。經過三十年的家庭調教,祂是一位真正「成熟的人」。
耶穌的「知識」是由兩位「鄉下人」傳授的。他們不能教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經法律、尖端科技、或多國外語,天主也似乎在一旁袖手旁觀看著這位「天主」笨拙地「漸漸」學習。本來,為天主而言,無所謂「漸漸」;所有的一切都是「立刻」和「當下」。他們只能教給祂,他們所會的;他們無法教給祂大量的知識,但卻教給祂完整的「智慧」,教祂如何成為一位「真正的人」。
人格的成熟,尤其是感情的成熟,是需要一種清楚而強烈的「對運用自由的訓練」。打從祂在娘胎的時候,祂的母親就以一句完美的「主旨承行」展現了她教育的功力;她的「凡事默存於心」展現了她的定力。祂的父親,只是在「作夢」時聽到天主的指示,就娶了那位已身懷六甲的女子;也是在「夢中」,天主挑戰他的順服力,叫他立刻起身,連夜逃往人生地不熟的埃及。
路途遙遠,難道不需要準備一下嗎?至少孩子的奶瓶尿布、路上的乾糧盤纏總得張羅一下吧!但他是一位將服從建基在信仰上的「義人」,頭也不回,帶著妻小,立刻上路,絕塵而去。他們都是對於自由的運用訓練有素的人。這應該不只是他們生命當中的單一事件,而是他們生命的「一貫態度」。耶穌完全得到了他們的真傳,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祂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8)祂經常獨自退到曠野,在徹夜祈禱中聆聽天父的旨意。在山園中孤獨地祈禱時,祂汗血並流地飲下了天父為祂準備的苦爵。在十字架上,從祂洞開的肋旁,以祂的鮮血,創造了新一代的人類。這個新人類最大的特質,就是「自由」。
「自由」在面對「真理」的服從時,顯得更為珍貴。那位「義人」一輩子都在教給祂什麼是真理、什麼是面對真理的態度。每一位木匠都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九十度,就是九十度,不能妥協或偷工減料成八十五度,否則桌子會倒、床會垮、屋頂會塌。在面對真理時,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不是「誰」說了算數,而是「真理本身」說了才算數。那位「木匠之子」在往後的生命中,即使是面對強權,亦無所畏懼地勇往直前,因為祂自己就是「真理本身」。
如果只將耶穌定位成一位「硬梆梆的鐵漢」,那也不對。祂是一位心思細膩、感情豐富、悲天憫人的人,祂是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的。祂一輩子都在不斷地經驗著、學習著「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祂要親身體驗人間冷暖、悲歡離合,以便在所有人類的各種境遇中,以聖神的嘆息,將自己做為代表人類向天主所呈上的祭品。不必別人教他什麼是愛,因為祂就是「愛的本體」,但是,祂要在聖母與聖若瑟的調教下,創造一個以「人的方式」、「人的角度」去愛的模式,取代人在原罪後,那種「法利塞式」或「自以為是」的「錯愛」模式。衝突難免,卻讓愛更清晰、更堅定。
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所教給耶穌的愛,不純是基於動物的「血緣性」,他們教給耶穌的愛,是極具擴張性的,是從「共融」走向「真愛(Agape)」。祂生命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彼此」相愛。這個「彼此」涵蓋了天主與人的「彼此」、人與人之間的「彼此」、人與自我的「彼此」、人與萬物之間的「彼此」……一切錯綜複雜之間的「彼此」。在最後晚餐上耶穌為宗徒們洗腳,對耶穌而言,似乎不是生平第一次為別人洗腳,祂做得那麼自然,「彼此洗腳」更似乎是祂的家庭傳統,是屬於祂的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耶穌在世時的家庭生活,讓我們能那麼自然地將祂視為我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