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村
上一篇已為各位報導過由康樂及文化事務處主辦,香港聖樂團演出的一場名為「聖樂與神曲」音樂會的上半塲節目,演唱的曲目全部是聖樂,伴奏則以風琴為主。既因演出地點是在音樂廳,因此選曲除了有特色、符合康文處的要求外,還須大眾化、普及化,才能提高觀眾的興趣,不會覺得沈悶。
筆者總覺得上半場的聖樂,無論在旋律、和聲、節奏、歌詞等各方面,都能帶給觀眾安靜、和諧、祈禱的心情,但同時也是這些極漂亮、速度緩慢的樂曲讓觀眾覺得沈悶,無論他是否為教友。因此下半場除選奏一些耳熟能詳的神曲選段外,再運用樂隊作伴奏,無論在氣勢、聲量等等都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現在將下半場節目作簡單的介紹。
下半場第一首作品是:選自古典樂派時期作曲家海頓 (Haydn,1732~1809)作品、其中一套神曲〈The Creation(創世紀)〉中的〈諸天同述說(The Heavens are Telling)〉。這神曲的創作靈感,是來自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米爾頓(Milton)的長篇詩詞〈失落的天堂〉。後來斯偉頓(von Swieten)把詩詞譯為德文,成為歌詞,海頓為之譜曲,創作了〈創世紀〉。其後海頓又將歌詞譯回英文,正式將作品雙語化。〈諸天同述說〉是其中最受歡迎的合唱曲之一。
接著就是選自巴洛克時期,神曲大師韓德爾(Handel,1685-1759)〈出埃及記(Israel in Egypt)〉和〈猶大馬加比(Judas Maccabeus)〉的兩套著名作品的曲目。「出埃及記」以大型的合唱曲,甚至以雙合唱團來敘述出埃及記的聖經故事。韓德爾有效地採用了音色的變化來描繪劇中的情節,亦大量借用了自己和其他作曲家的素材。另外還提供了一則小小的資料:〈出埃及記〉於1888年在英國,使用了愛迪生發明的器材錄音,可算是最早被灌錄的音樂。
〈猶大馬加比〉是繼〈彌賽亞〉後最受歡迎的神曲。其中一段音樂被改編為一首著名的聖詩,就是於復活期詠唱的《普世喜洋洋》。該曲目被英國廣播公司選作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的主題曲。
浪漫派作曲家孟德爾松的〈厄里亞(Elijah)〉,是應1846年英國伯明罕音樂節邀請而創作的。他節錄德文聖經做神曲的歌詞,由伯多羅米成功地翻譯成英文。孟德爾松用了聖經故事中一些重要情節,按主題編入神劇的兩個部分,而並不是覆述先知厄里亞的聖經故事。
音樂會結束前,若不演奏韓德爾的〈彌賽亞〉,那就不太像一場神曲的音樂會了。因此筆者選了其中兩首:〈因為有一嬰孩為我們誕生〉和〈被殺羔羊配得權柄〉。最後,筆者還邀請現場觀眾一同起立,唱出〈Hallelujah〉大合唱。當晚觀眾似乎很喜歡唱歌,連續唱了兩次才肯離去。音樂會也圓滿地劃下了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