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寶貴
生態哲學家彭梧的故事[1]
坦桑尼亞的一位女性生態哲學家彭梧(Val Plumwood)曾有過一次驚險的經歷,這經歷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態觀。事實上這經歷花了她至少十年的功夫才能平復、消化與吸收,並能與人分享。
在1985年的二月,彭梧在澳洲北部的Kakadu 國家公園筏獨木舟。那是個下雨天,河水高漲,她想在這情況下雖然河裏可能有鹹水鱷魚,應該是安全的。後來她看到了一隻鱷魚,就趕快筏上岸邊攀上樹枝,但是鱷魚卻咬到她的腿。鱷魚把她拖下了水,死勁的在水裏打轉,企圖咬下她的腿或是想將她淹死。
在這整個過程中,浮現在她腦海裏的竟是一個難以接受的念頭:「這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我是人,不是肉,我怎麼會這麼倒霉!」三次之後,鱷魚鬆口讓她逃離。她在樹叢中爬了數里路才獲拯救。
隔天新聞報導將彭梧的死裏逃生或視為一個軟弱無助的婦女被大自然所「強暴」,或是視之為戰勝惡魔的婦人。但是彭梧卻在這個可怕的經驗當中,窺探到生態的法則,這領悟使她感到謙卑與感恩。對彭梧來說,眼前展現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是一個互為「獵物」的世界。人不再是高高在上自外於大自然食物鏈之外的存在,人也可以成為其他動物甚至是鱷魚的食物!這經驗使她,也邀請每一位尊重大自然法則的人,重新思考一個重要的生態觀點:「人是宇宙的中心嗎?」
人是宇宙的中心嗎?
在初期教會的教義與禮儀的發展中,隱含著一種二元對立與父家長中心的宇宙觀。精神與物質對立,精神是好的,是高尚的;物質是不好的,是卑下的。在創世紀第一章中,天主創造了天地萬物之後又造了人類,並吩咐人要充滿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創一27〜28)於是人成了宇宙萬物的管家,人是天主的肖像,而天主是以父家長的形象顯示的,因此管家的型像就形成了父權中心的宇宙觀。
由今日人對大自然的嚴重破壞,可以推究出二元對立與父權中心的宇宙觀為害之深!萬物是屬我管轄的,而且它們是不好的、是卑下的,所以可以任我支配與濫用,我是宇宙萬物的中心,神聖不可侵犯!彭梧在被鱷魚咬住的那一煞那,心中的不滿與憤怒:「我怎麼可以是鱷魚的食物!」正是這種以人為中心的宇宙觀使然。當她觀點轉變了,心境與視野也就豁然開朗,能謙卑感恩地找到人的定位,重建一個真正合乎正義的宇宙觀。
女性神學的生態觀
女性神學家識破了父權中心或以人為中心的生態觀所造成的災難,即使目前正流行的所謂「永續發展的環保生態觀」,仍然沒有脫離以人為中心的樊籬。試問,所著重的是誰的「永續發展」?當然是人的永續發展!而且是少數富有人的永續發展!最近一些大型水庫的建構就是最好的例子,就如同吉梅仁(Rob van Drimmelen)所提及的:「無論如何水庫的建造也有許多的害處,這些是很少被算入成本的。即使它們不造成污染,水庫仍會造成相當程度的環境破壞。它同時也會迫使大量住民的遷徙。據估計,在世界各地所建的大型水庫,已迫使將近四百萬人遷離他們原本的住家。如果單單計算從1994年開始在長江峽所建的水庫,就有高達一百三十萬人被迫遷移。建造水庫有時都會強制執行,在瓜地馬拉建造Chixoy水庫時,就因完工進水而淹死近四百位不願遷離的百姓。」[2]
因此,女性神學家提出了「關係性的生態觀」3,以修正永續發展的生態觀。唯有重新調整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找到人在大自然中的謙卑定位,才可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偕同大自然讚美偉大的造物主。
(作者為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修女,本文節錄自〈假使這會讓君王高興)一文)
註:
[1] Dr. Nancy M. Victorian-Vangerud, Dancing with Dinner:A Hungry, Christian Ecofeminist Reflects on Metaphors for the Trinity, (Minnesota, USA)
2 Rob van Drimmelen, Faith in a Global Economy,(Switzerland: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1998)p.101
3 我們可由女性的經驗出發來探討。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常擔任滋養與照顧的角色,「關係性生態觀」就是強調在人與大自然之間修復對立、破壞的關係。人類在大自然中應扮演滋養、照顧與清潔的角色,真正履行天主所托付我們的「治理大地、管理萬物」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