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慈美
消費經濟的節制劑
一、現代人的靈性癌症
「從聖經的觀點看來,吃得過份,消費得過份,財富的分配極不平均,以及不顧世界的飢荒,只想維持自己的生活型態,顯然就是罪。」在歷史中的這一刻,教會豈不應該再次反省經濟和社會公義的關係?
現代經濟制度的一個主要元素,就是有意的、以及有計劃的浪費,所有產品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死亡日期」,甚至,在一樣東西還未達不能再用的階段時,便因廣告的推陳出新,使我們在「過時心理」的迷惑下,逐漸形成「用完就扔」的消費文化。毫無約束的浪費使我們的感性變得遲鈍盲目。
受亞當史密斯的影響,現代經濟的目標是持續不斷的發展市場,因此,任何能夠刺激成長的東西都受歡迎。這種觀念已把任何倫理或道德意識從經濟上除去,它使我們喪失同情心,使我們成為物質主義者,也使我們愈來愈無力問一些道德上的問題。
二、實例之一:禮物的泛濫
在我們教會主日學教員會議中,為了決定買什麼東西作為小朋友的生日禮物、全勤獎、聖誕禮物、準時獎、成績優良獎--所有老師都傷透了腦筋。最後,除了提高購買禮物的金額外,負責採購的老師更是找遍所有最新產品,再用精美的包裝紙包好,然後,分送給各小朋友。
有一次,老師才送完禮物,馬上有位小朋友把剛拿到手,連拆都還沒拆的一份禮物拿到辦公室,他說:「我不要這個東西,捐給孤兒院好了。」
又有一次,有位小朋友用他存起來的幾張獎勵卡,換了一盒文具組,孩子的爸爸看到了,對他大叫:「拜託,換別樣好不好?你已經有十幾個鉛筆盒了!」
作為主日學老師兼學生家長的我,深深感到這些禮物已經缺乏正面的鼓勵作用,更別提具有任何教育意義了,尤其「我不要的,捐出去好了」的心態,根本扭曲了捐贈的意義。我很懷疑,我們的下一代是否還會相信「把最好的獻給上帝」是基督徒應有的德行?這難道不是我們主日學教育所該深刻反省的?
三、實例之二:「主的使女」吃大餐
去年暑假在東海大學舉辦的婦女宣教大會中,我參與配搭其中兩個下午的環保專題小組。晚餐需要走到靠校門的餐廳用餐,由於一路和朋友邊談邊走,到達餐廳時隊伍已經排得很長。
輪到我要盛菜時,幾乎每個盤子都是空的,廚房裏師傅繼續煮菜補充不足的供應,但仍是來不及應付。這時候,聽到有人抱怨:前面有很多人拿了七、八道菜,足夠給兩、三個人吃,當然會不夠!我也看到領菜的地方貼著一張海報:「每人可選一樣葷菜,三樣素菜」,但同時看到一位姊妹一口氣夾了三塊豬排,然後再去裝素菜,嘴裏還嘀咕:菜色這麼少!在裡面服務的人員卻在一頭叫著:豬排或魚排只能選一份!等到我可以吃飯時,很多人不但已經吃飽了,並且若無其事的把沒吃完的飯菜往桶子裡倒。
這種「不拿白不拿」的心態,常發生在一般自助餐廳,已經讓人覺得很受不了,在以「我是主的使女」為主題的宣教大會中看到這一幕,我深深體會到教會的屬靈教導與生活實踐完全脫節,正是今天教會在社會中失去應有的見証的主因!
四、打開眼睛和耳朵
〈從十架神學建立生態公義神學〉1一文中,作者羅斯慕森一針見血地指出:「富裕所帶來心靈的貧乏,使得我們麻木不仁,……因此,當自然界正在受苦,而且我們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份,但我們卻再也不會感覺到痛苦。……如果我們否認或逃避地球的苦難,我們的惻隱之心便已經死亡,緊跟著的就是我們自己人性的泯滅。」
但願上帝賜我們眼睛去察看這世界的苦情,給我們耳朵去聆聽其中的哀聲!
註:
1 《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91-92頁,本書是美國基督教神學與倫理學研討會「環境挑戰之回應」的文集,希望能導引教會進入生態公義危機的神學探討。內容大致分為兩部份:從傳統基督教信仰來看生態公義、以及基督教對特定的生態議題觀點。赫塞爾(Dieter Hessel)編,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文字組 譯,台灣地球日出版社出版。
與自然和好之道
一、與自然對抗的現代文明
例1:對抗自然能源
夏天,走在台北街上,大樓裡冷得令人發抖的冷氣,與樓外冷氣排氣口的熱氣交相襲來,好像在洗三溫暖,使人難以忍受。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夏天正是自然界的能源最旺盛的季節,但它反而是耗電量最高的季節,因為我們必須使用「人造能源」--電力,來對抗「自然能源」--太陽。
例2:對抗自然作息
夜晚,燈火通明的餐館、百貨公司、夜市、娛樂場所、甚至家裡,現代人繼續進行無數的活動,除了吃喝玩樂,再也沒有什麼內涵。
夜晚應該是休息的時候。電燈的發明,延長了我們活動的時間,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卻過量的使用電力來對抗夜晚的黑暗,為的是進行一些消耗自然資源又蹧蹋自己身體的活動。
例3:對抗自然循環
生活,無可避免地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但是,自然界並沒有要求人類不可在其中生活。綠色植物吸收太陽的能量,製造出動物所須要的糧食,動物的排泄物和屍體,則由細菌分解,回歸自然,循環不停,生生不息。自然界所擁有的自淨力,更可以把人類或其他動物在生活中產生的污染消除掉。
現代生活卻破壞了這個健康的循環。無止息的生產與消費,構成現代人不知惜福愛物的習性,丟棄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須。我們製造出自然界無法分解的東西,然後再大量的丟棄;我們耗盡各種不可再生的資源,為的是能讓我們享受用完就丟的方便。
二、繁複與不自然的生活
整個現代文明的發展,一直是朝著對抗自然的方向走去,因此,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繁瑣複雜,越來越不自然。
例如:報紙頁數增加之後,我們每天看報的時間並不可能相對增加,對許多人而言,增加最多的可能就是翻報紙和整理報紙的時間。垃圾資訊充斥之後,不但使我們的生活多出許多重擔(包括購買這些資訊的費用和放置或收藏的空間),也造就了實質的垃圾量的劇增,可惜無形的智慧、創意、洞見卻沒有增加多少。
又如:以前母親為嬰兒做的許多簡單的事情,可以用平常的話來描述:「愛始於母親的雙臂」、「儘量與你的嬰兒談話、撫摸他、愛他、親他」,換成教育專家的術語,就顯得好像很有學問似的:「視覺和肌膚的刺激」、「相互凝視的形式」、「聽覺回饋」、「母親容貌的視覺刺激」、「引起微笑的不同刺激型式」等等。這麼一來,害得許多現代年輕媽媽,對自己母愛的天性完全失去信心,於是,要拼命賺更多錢,好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可以去接受收費昂貴的幼教中心的調教,家庭生活卻一直在崩潰。
三、簡樸是經操練的恩典
簡樸是一種恩典(grace),我們必須以親切的態度去接受,而不是憑自己的意志力去塑造。然而,簡樸也是一種操練(discipline),需要我們立意揀選一些行動,順從聖靈而行,內在得到更新變化,外在自然流露合乎生命律則的生活。
環境問題的禍根,在於現代生活一直朝對抗自然的方向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必須回轉,重新學習認識上帝在自然界所定的生命之律,並按照這樣的律則來生活。
(本文作者為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