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効忠
祂是一個安靜的人。身為宇宙主宰的「皇親國戚」、正牌的「金子」,祂的誕生沒有敲鑼打鼓、四處張揚,只是輕描淡寫地,有如一顆流星,輕輕地劃過天際,沒有驚動任何人。祂的安靜從祂誕生時就已開始,隱約已透露出天主內在最優美的特質。這樣的安靜,得要從祂的母親懷孕之初的「胎教」開始說起。
「看,妳將懷孕生子,並要給祂起名叫耶穌。祂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上主天主要把祂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祂。祂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祂的王權沒有終結。」
「聖神要臨於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妳,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
天啦!這樣大好的消息,怎能讓人忍得住而不爭相走告?然而瑪利亞只是安靜地將它默存在心中,反覆思索。她知道,只有在安靜中,才能分辨出天主的旨意;也只有在安靜中,才能採取行動,因此,她選擇了:「看,上主的婢女,願照妳的話成就於我吧!」的順服態度。
怕黑,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魔鬼在人類犯罪離開了天主之後,整個世界籠罩在魔鬼的黑暗陰影之下。耶穌要戰勝黑暗,就必須鍛鍊成不怕黑的人;聖經上不只一次地記載著,祂常常單獨退到曠野,徹夜祈禱。一個人能夠沉潛於黑夜、坦適於曠野,並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必須經過後天的修為與磨練。試想,如果現在要你我獨處曠野整夜,且要祈禱八個小時,就算我們姑且能克服對黑暗的恐懼,也難以持續祈禱八個小時;但為耶穌而言,似乎是家常便飯,若不是聖母與若瑟的家庭教育,將之視為生活的一環,耶穌怎能夠如此就習以為常、輕鬆自在。我們幾乎能想像得出,聖母和若瑟是如何地帶著耶穌,讓祂自小就這樣地在安靜中祈禱。那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之一。
十二歲那年,生活似乎有了變化:祂有了一個清楚的「自我身份的認知」。那年祂按照猶太人的習俗,上京接受每位猶太男子所必須經過的「成年測試」。父母無巧不巧地放任祂三天在聖殿內。與其說祂被經師們測試三天,不如說祂在聖殿內,讓經師們「欣賞」了三天。經師們巴不得祂永遠不要走。
耶穌在他們面前大概不是顯露出祂對天主的「知識」,而是與天主之間的「感情」,因為祂竟然能那麼自然地稱天主為「父」,祂與天主之間的情感是那麼地輕鬆,有如在敘述、向人介紹祂自己的「家人」,祂與「父」之間的感情那麼好,那是所有在場的經師們夢寐以求、永遠也達不到的境界。他們自視比任何人都「了解」天主,可是遺憾的是,他們有「深度」,卻沒有「溫度」;他們能看到天主,卻是在「鏡子」裡,他們向天主祈禱,卻沒有「交談」,對他們而言,天主永遠是住在遙遠的天邊,而不是住在自己的心裡。可是眼前的這位十二歲小孩,讓他們心醉,祂與天主是那麼地「熟」,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不甘心讓祂就這樣地走,他們渴望多聽一點。「孩子,為什麼祢這樣對待我們?看,祢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祢。」父母終於是要出現的,他們有責任要把祂帶走。可是一句「你們為什麼找我? 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終於解開了謎團。
耶穌敢大言不慚地稱天主為「父」,那不是祂對自己父母的忤逆不道,或是祂自創的,那是祂的父母每天「教」給祂的祈禱詞。在實際的生活中,他們都知道,誰才是他們家的「一家之主」。父母親聽到孩子這麼說,他們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氣憤。孩子終於「意識」到祂到底是誰了,那是他們教育的最大目標:「祢是天主子!」身為宇宙君王的「國師」,未來的十八年,他們還有許多事等著要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