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和
全世界都在彩繪未來,教育成為一切競賽的起點。走向世界或讓世界走來,教育海闊天空的一代,人人才能適才、適性地發展,孩子才有美麗的未來。我想每一位教育者、受教者與關心教育的人都希望這個目標能早日實現。面對當前的挑戰與未來的變遷,除了關心我們的孩子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以外,如何才能讓他們快樂、自在地學習,並自信地迎向未來人生的舞台或許更顯重要。
當全世界對於教育改革愈來愈重視之際,台灣的教改也已十年了。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全世界的人都發現,影響孩子終身幸福的起源是父母,每個人都在重新學做父母,家庭教育成為孩子的新起點,也是贏的關鍵。
但全世界都面臨家庭弱化的危機,這一代的父母,正面臨艱困的挑戰,怎麼做父母?怎麼做好父母?社會、學校、家庭怎麼密切配合?在大環境的紛擾中,父母與孩子都身陷在無形而巨大的競爭壓力下,面對當前的挑戰與不斷變遷的世界,也產生了諸多令人省思與關注的現象,「被安排的人生」就是其中之一。
「台北市華盛頓小學不是普通的小學,它提供從小一就開始的住宿服務,為了因應家長需求,更推出慢接、短期住宿、週六日留宿與夜間輔導等服務,一學期學費從七、八萬至十五萬不等,家長趨之若鶩,招生爆滿……。」
如此「周到」的服務,或許滿足了許多忙碌家長的飢渴需求。如果孩子的管教可以外包,如果父母可以輕鬆的把學校當「假日樂園」,若干年後,當孩子長大,他將擁有什麼樣的家庭記憶和家庭關係呢? 「家庭」,還有意義嗎?當商業機制可以完全承接父母的「管教」、「照顧」功能,家庭,還剩下什麼?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品格,是新世紀的第一堂課,也是父母留給孩子最重要的資產。有好品格才有好未來!
在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盛大展開的同時,整個社會急著要「給孩子最好的」:讓他們贏在起跑點、提早學英文、用最好的電腦、上更好的學校……。但是我們似乎忘記了,多年以後,留在孩子生命裡、決定他是否快樂幸福的,可能不只是英文數學或電腦,而是在起起伏伏的人生後,能否依舊自信樂觀;懂不懂得好好經營一個家,維繫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能不能憑著誠信、負責、自律和勇氣,贏得事業、成就與幸福。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談逐漸被人淡忘的倫理道德、品格操守,絕非唱高調,而是現代社會的必要。因為誠信與責任這些個人品格,正是保障自由民主體系能有效運作的底線。台灣教改多年,爭執的焦點還是離不開「考試」,而世界許多國家已警覺到:有好品格才有好未來,紛紛把教育重點放在培養能對自己負責,並能尊重別人的好公民。
從十九世紀英國最重要的思想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史賓塞所著的《史賓塞快樂教育》提到:「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要先把孩子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和專注,再開始學習。給孩子最好的,他會去放大。」
然而,在你我心中,什麼才是最好的呢?有人說:「這是一個不缺乏知識,但缺乏意義的時代。」我們衷心的希望孩子能在品格教育中,不僅僅關心如何成功,也能重視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待續)
本文部分節錄自
1.《天下雜誌》海闊天空教育特刊
2.《史賓塞快樂教育》──史賓塞(Herbert Spencer,一八二○~一九○三)是十九世英國最重要的思想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史賓塞的教育方法,被稱為是過去一百年對歐美父母和老師影響最大,也培育出各個領域最多優秀人才的教育方法。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稱他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牛頓。他的半自傳半札記的《史賓塞快樂教育》在二十世紀初出版後,美國教育界很快成立委員會,根據史賓塞的思想全面改革大、中、小學課程,從而奠定美國近一百年的人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