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世英
3)教會本身是「薩克斯」(sarx)──是基督有病的身體
在若望福音中,耶穌的聲望在祂行完增餅奇蹟後達到巔峰,人們想擁立祂為王,而祂卻遠離人群。祂告訴群眾:「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若六53)群眾對這話反應激烈,甚至說 「這話生硬,有誰能聽得下去呢?」(若六60)於是眾人都離開了祂。耶穌從人們想擁立祂為王,到身陷猶太人想要殺害祂的景況;一個人怎能因一篇講道,而由備受愛戴落入一文不名?關鍵之一是在於祂所用的字眼。
祂用「薩克斯」(希臘文,sarx)來指射祂的「身體」,「薩克斯」一辭是指:滿是瑕疵、有病的身體。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加上「基督奧體」所指的並不是只有歷史上耶穌的身體及祂在聖體中的臨在,這身體還意指在人間、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宗徒團體,因此藉著「薩克斯」一辭,耶穌指陳祂的身體,不單是在天上榮耀、無罪的身體,或是教堂聖體櫃中的聖體,祂要我們「吃」的,還包括祂奧體的另一部份──和祂在人間往來的有缺陷的信徒團體往來。
教會的不完美即如「薩克斯」一般,正如羅海瑟神父的意思,假若你無法和不同政治觀點、較不完美、較不包容寬恕的地上社群往來的話,你就無法和天上完美、全然慈愛、寬恕、包容的天主來往。如果有人說他愛不可見的天主,卻不願與人間有形的教會團體往來,那是說謊,因為教會是「薩克斯」,是基督有病的身體。
從另一個角度看,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上的那一幕是教會形象的永恆反映,當時的場景,不像我們一般懸掛的苦像,只有耶穌一人被釘在十字架上,真的景況是:耶穌在兩個罪人中間,懸掛在十字架上,在罪人當中死去。
聖潔與罪惡、寬恕與心窄、忠誠與背叛,都在同一個場景中出現,信徒團體也是這樣,所有的信仰團體均以複雜多變的方式傳遞天主的慈愛。驕傲、謊言、罪惡往往與謙卑、忠實、良善同時存在。事實上所有人類家庭和組織都是不健全的,只是不健全的程度有所差別而已。教會確實從未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這是一個事實,但身為世界性的組織,她懷抱正義、和平及與窮苦的人在一起的理想,是現代社會的良好典範,並為我們帶來希望。
再從另一個基督奧體角度來看教會。現代社會常常使我們不再與鍾愛的人分享同一信仰、價值觀與道德觀,尤其是現在的X世代、Y世代……,面臨太多世俗社會的種種誘惑,他們不再上教堂、祈禱或遵守教會規定,這是現代教友家庭常常遇到的情況。在馬爾谷福音第五章中,有個患血漏病12年的婦人,試盡所有治病的方法都無效。她聽了有關耶穌的傳說,便來到人群中,從後邊摸了耶穌的衣裳,她的血漏病立即痊癒;而耶穌也立時覺得有一種能力從祂的身上出去。
我們在教會內,身為基督奧體的一份子,蒙上主徵召觸碰別人、或被別人所觸碰,亦分享了天主的治癒能力及完整性。羅海瑟神父說得讓人動容,假如我們的親友在信仰實踐和道德上遠離了天主和教會的教導,但只要我們持續地愛那個人,以完整和寬恕來包容他,不論他和教會及基督信仰道德的外在關係為何,他已碰觸到耶穌外衣的邊緣,被基督奧體緊抱,被天主原諒;只要我們持續在教會中,持續在基督奧體內,他們從我們身上所得到的愛和寬恕,就等同從天主那裏所接受的,因為──我們亦是基督奧體的一部分。
4)教會是團體共融的場所--也是讓我們徹底死於菁英主義的所在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成熟又完整的心理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出生。我們始出母胎,自我尚未起動,人我分際亦不清楚。在這階段,我們充滿著大地和子宮的味道,和原始的人類家庭連結在一起,這時我們依舊是謙卑的。
接著我們慢慢步入第二階段,自我意識不斷增長,脫掉原始大地的氣息,不斷地區隔、分離、化分人我,追求卓越、財富、功名,也越來越自我中心;標示自己與眾人不同,也擴張自己的隱私。對生命中年少輕狂的時期來說它是健康的,但若停留在此,甚至終其一生不求成長,而將精力耗於追求自我和區隔人我的迷思中,就顯得幼稚與墮落了。
最後,我們將追求更高的階段,這不僅是上主的要求,也是我們的天性(只可惜許多人終生未發現)。人逐漸成熟,越發體會「我赤身脫離母胎,也要赤身歸去」,教會聖灰禮儀中,神父傅聖灰於教友額上時亦說「你本是灰土,將來仍要歸於灰土」;儘管成就再卓越,一生英名蓋世,也終歸黃土一坏!耶穌亦教導我們:「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瑪十六26)越成熟的人越發瞭解,黃梁一夢的物質追求與人我區分,終非人生目標;而不斷昇華、「成聖」才是人生的終極歸宿。
整個人生旅程是上天賜與我們從人性昇華至靈性的珍貴機會、與成聖至永恆的修練過程;因此人生的意義在於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永恆」的生命。在這最後階段裏,不斷昇華的心路歷程中,不再是爭搶鋒頭,而是返璞歸真,融入社群,不再追求自己獨特的功勳,不再存有鶴立雞群的優越感,而是再度回到赤裸裸的狀態,呈現毫無矯飾的一面,與團體共融而回歸謙遜。但此時經過修練過的謙遜與出生時天真的謙遜已不相同,這時的謙遜溫良才是真正的謙遜。
但怎樣的社群可供我們融入,供我們修練呢?原生家庭是有幫助的,但範圍太狹隘,也太過接近自我,甚至有阻礙我們與人類大家庭認同與融入的可能性。全人類範圍又太大,太抽象。而教會比家庭大,比人類家庭來得具體,因此教會是提供我們徹底死於菁英主義的修練場所。參與教會意味著我們得不斷地拋開菁英主義,每一次的拋開,也代表著每一次的蛻變與重生,這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這也或許是現代年輕人參與教會生活最大的考驗,但同時也是最大的恩典之一吧!
最後,用人類家庭生活來類比人間教會的景象或許很適合。我們在準備過農曆年或聖誕節時,大人們常常忙碌不已,累到精疲力竭,真正快樂的似乎只有小孩;在忙亂當中,我們心浮氣躁,個人的創傷、弱點,與彼此間的爭執難免會都會因此而浮上檯面,但因為我們是在準備節慶,所以在所有的疲憊、緊張與衝突下,埋藏的是喜樂。
教會也是一樣,在教會靈修的過程中,上主的召叫是雙重的:崇敬神聖但又與人類群體融合為一,就如神父在將臨期一次講道所述:知足感恩,反省痛悔與犧牲分享,已是我們教友在一起為供給愛及溫暖而相互膏抹的喜樂緣由。我們往往僅看見人際互動中的冷漠、驕傲、罪惡、單調等種種挫折,使我們看不清楚埋藏於其中的喜樂。
因此,我們上教堂的最大理由,就是如同我們過節時不斷地團聚再一起,共進年夜飯或聖誕晚餐的目的一樣,只是為了純粹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