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勳
大大小小的教堂分別散落在都市裡的各處角落。能夠在都市裡「輕而易舉」地尋找到一間遠離塵囂、靈魂休憩的住所令人深感幸福。
彷彿都市的規模愈大,愈能享有望彌撒的便捷。不分平日主日,若你錯過了這一台,還有機會參加下一台;若你錯過了這一間不必著急,因為多坐個幾站公車還有機會遇到下一間。如此一來,「逛」教堂似乎是件有趣的事。因為每間教堂的樣貌不同、聖誕節馬槽的擺設大相逕庭、就連參與彌撒的氛圍可能也不同,著實有趣。
不過,「逛」教堂具備一項得天獨厚的特質,既是缺點也是優點,此即「沒有人認識你」。只消在互祝平安時向兩旁說四個字,以及在領聖體時說兩個字,一個小時下來你與這堂口的互動就此作結。如果有必要,趁著出堂曲還未唱完就「快閃」,更能避免許多因打招呼而產生的尷尬和接觸。
或許正因為如此罷,彌撒還未結束,神父們總得快速地脫下祭衣,來不及和輔祭童們多說兩句話,就得「飛奔」到門口攔截,減緩過客們的侷促,讓陌路得以被終止。
也說不得這是誰的過錯。因為對一位工作繁忙的人來講,平常的生活已夠繁重了,能夠「擠」出幾小時的空檔出來並非易事。對於此種快速在神聖、世俗兩個世界遊走的人來講,或許是出於無奈,或許也只是權宜之計,至少幫助他們避免在凡俗世界裡過度沉淪,也避免了個人的心酸故事只漲不消的積累。
但畢竟這種習性與理想型的基督徒生活稍有不同。作為教堂的一家之主得敏銳地注意到這個情況,力邀他們多付出一點點,參與信仰團體或堂區工作。唯有如此,才有機會使他們多一些參與感,在團體裡感受被愛,在信仰上往前走一步。
不過這些「逛」教堂的遊子到底是誰?其中應包含了寄居他鄉的學子、或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或家世顯赫的名人、或過慣無拘無束生活的作家。甚至是些衣衫襤褸、口音特殊、外貌不揚的弱勢。以上這些人的社經背景、生活環境與付出能力皆有所不同,但是否擁有相同的機會受到一家之主的款待與邀請、或感受到教友們的愛呢?
同樣地,即使是在教會裡,不同的信仰團體皆有其獨特的文化與團體內部的相處習性。是不是每一位新加入的成員皆能在短時間內適應這個團體?又內部成員能否敞開雙臂地接納每一個人?
在這「供不應求」,上教堂人數遞減的時代,新加入的成員極有可能尚未充分感受團體的愛與信賴或共通的生活經驗,就得承擔起堂區庶務與幹部的職責,這樣會不會讓新成員望而卻步呢?
其實逛教堂,可以看到背後呈顯的種種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與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