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天主教教理》也提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血,連同祂的靈魂和天主性,即整個基督,真正地、真實地、具實體地』蘊藏於至聖的感恩(聖體)聖事之內。」(第1374條)
聖體是基督真實、具體的臨在,這是多麼大的恩典與奧秘!但是它對你我的生命真的有影響嗎?我們真能經驗與基督「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的親密共融嗎?這些問題在在考驗著我們的信仰生活。
此次專題,我們邀請幾位有深刻經驗的人士,為我們娓娓道來他們的生命故事,帶我們一窺那深不可測的聖體奧秘,去體驗基督的深情告白:「這就是我」。
◆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劃排列)
江奇星神父:主徒會會士
李佳白修女: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
◆ 主持人
趙榮珠女士:見證雜誌主編
= = = = = = =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首先,歡迎大家!我們都知道第50屆國際聖體大會將於今年6月在愛爾蘭都柏林市舉行,今年也正好是影響教會頗巨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揭幕50週年紀念。
本屆聖體大會的主題是:「聖體聖事:與基督及其他人的共融」。根據籌備會提供的會前閱讀文獻特別指出:關於 「共融…不只針對教會內在生命的共融,同時也包括在歷史中各個路途上與我們同行的人。」(會前閱讀文獻I.3)
因此,我們討論的範圍也很簡單,就是:如何在此前提下,培養對聖體的渴望與熱愛?這生命之糧如何影響你我的生活?我們如何默觀在聖體中隱藏的基督?並落實在我的具體生活中?為什麼聖體聖事也是共融的聖事(Holy Communion)?如何體驗聖體聖事共融的奧蹟?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大家的意見。
習慣成自然
李佳白(以下簡稱李):聖體是耶穌留給我們一份很寶貴的、愛的禮物。記得初學時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每天除了早晚禱、彌撒外,修會常會安排拜聖體的時刻。
通常我們在彌撒中領聖體後、就趕著去忙其他的事,然後在上午10點左右,就會有拜聖體,拜完聖體後會是修女共融「散心」的時間。上午及下午都有安排,於是漸漸養成了朝拜聖體的好習慣,幫助我以後不管到哪裡、或是做些什麼事,都會去朝拜聖體。
我很喜歡在聖體前的默觀,聖體對我的聖召也有很關鍵性的影響。我18歲就入會穿上會衣,在發願第四年時,發現自己的聖召面臨了危機,使我很困惑。當時我正在堂區及幼稚園服務,生活中不知該怎麼辦才好,也沒有找神師幫忙。
有一天我臨時去聖堂拿東西,我並不是去祈禱,可是當下,便覺得聖體深深吸引著我、並觸動了我的心,我並沒有看到耶穌顯奇蹟,只是感覺到有一股很強的力量攪動著我的生命,我立刻就決定:我要離開這個地方,因為這地方對我的聖召不理想。
於是,我向會方申請離開那地方,並也感覺到:從那時起,我的聖召之路才真正開始。為什麼當時要離開?因為我不能就這樣失去我的聖召,我知道這聖召很寶貴,不能輕易放棄,我要真正好好地認識自己,要真正認識耶穌基督,所以當下就做了一個明確的選擇。
全天守聖時
教友透過朝拜聖體、守聖時,開始逐漸成了習慣。養成靈修生活的好習慣十分重要,就像在我望會入會時,朝拜聖體是個規定,當時雖然體驗不到,但,沒關係,就照著做,因為保證有一天,你與天主一定會有很深的碰觸。
真光更新團體
此外,再談到「真光更新團體」。我們發現:堂區做事的常常就只有那幾位,因此,如何讓更多的人參與,並發揮潛能,建立自信?說到這裡,我真的很感謝我們的修女去香港取了經。當時台灣很多教區都有人去,可是回來推展的不是很理想。就嘉義教區而言,感謝天主,讓我們修會的修女,透過主教神父的認同,使「真光更新團體」推廣的十分順利。
當時教區負責的韓修女認為斗六堂(屬雲林牧靈區)等下一梯次舉辦時再參加,但我請求讓我們參加第一梯次,即使旁聽也好。當時堂區有教友說:派去的那幾位、回來後能做什麼?因為他們中有些人連上台讀經都不敢。可是沒想到天主就用了這幾個人!不但我們堂區,還培養了鄰近的兩個堂區。後來從這個「真光更新團體」又衍生出兩個讀經班來。
去年(2011)11月,我被派到新北市的新莊天主堂。由於斗六堂的美好經驗,我也向本堂神父提出計畫,得到神父與傳協會的認同。今年3月就開始在新莊天主堂,每個月首週五敬禮耶穌聖心,全天守聖時、朝拜聖體。因為自己切身的體會,所以,我很樂意在我工作的團體,培養教友對聖體的熱愛。
趙:謝謝佳白修女,從她的分享中,可以看出她是位務實、很有牧靈心懷的修女。她說的話言簡意賅,也充滿說服力。如果諸位有興趣,可以請教她:什麼是「五外分」?數年前,乍聽時也是一頭霧水,之後改成現在的:「真光更新團體」,這個名稱就比較平易近人了。接著請江神父發言。
江奇星(以下簡稱江):我們主徒會的會祖剛恆毅樞機非常熱愛聖體。他的一本有關聖體的著作《隱形的天主》,內容非常豐富,無法一語道盡;簡單來說,就是以聖經的角度來講解聖體;其次,剛樞機對藝術頗有研究,書中也以藝術的眼光,例如從義大利名畫來講解聖體。
主徒會有個口號,即「熱愛聖體,效忠聖座」,會祖也特別強調:會士應成為一位聖體化的會士。
我在祂內,祂在我內
1、聖體是一種盟約:彌撒中,神父代表基督說:「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
2、聖體是一種犧牲和奉獻:聖體就是耶穌的犧牲,也是耶穌的奉獻。
3、聖體代表合一:在彌撒中我們聚在一起,是個合一的象徵與行動,就如感恩經中的禱詞:「…我們懇求祢,使我們分享基督的聖體聖血,並因聖神合而為一。」
4、聖體代表謙卑:基督是偉大的君王,卻甘心謙卑地隱藏在這小小麵餅中。
5、聖體代表沉默:聖體的沉默,邀請我們以收歛靜默的心神去了解、陪伴祂。而聖體的沉默,唯有沉默的心才能接觸。
信德是根本
一、如何培養對聖體的渴望與熱愛?
二、這生命之糧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聖體這生命之糧應與聖言結合,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可假設兩個極端,其一是彌撒當中只有聖體,沒有講道,長久下來會產生信友流失的弊端。因為,教友會不了解聖體的奧義,以及信仰的道理;另一是只有講道,沒有聖體,則會缺少聖體對我們信仰生命的滋養。因此,聖體與聖言結合才是最完美的。
做個隱藏的人
三、如何默觀在聖體中隱藏的基督?並落實在具體生活中?
除非是一個隱藏的人,才能找到隱藏的天主。所謂隱藏的人是世俗找不到我,魔鬼找不到我,私慾偏情找不到我。我隱藏不被三仇找到的原因,是因為我要去尋找天主。只有三仇找不到我,我才能找到隱藏的天主。
趙:江神父對會祖剛恆毅樞機有關聖體化靈修的說明,十分明確清楚,我們可效法,心嚮往之。現在請
祂就在我面前
至於聖體敬禮如何和福傳連在一起?我的領洗聖名是Manuella(Emmanuel-厄瑪奴耳),即天主與我們同在。這名字真是取的好,也很貼切當時我和天主的關係。我是成人領洗,這個名字也一直在我追尋天主的路上伴隨著我。而天主與我同在最具體的時刻就是聖體聖事,尤其是當神父舉揚聖體那一剎那,祂是如此的真實,心中會忍不住讚嘆:「啊!祂就在我面前。」
再看看祂對我生活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讓我無法沒有信德,就是相信天主與我同在,也因此滿懷感恩,願意和祂更親密。而當我對聖體如此有信心,怎麼可能不去福傳!
而且聖體和我的關係,帶領我和天主的關係是愈來愈和生活整合,當我和別人分享時,也就會自然流露。
上星期我有機會和一對慕道夫妻談話。他們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兒突然去世,才卅多歲,兩老傷心欲絕。於是我和他們分享,我在大學時代,有位同學準備考研究所,因為喝了太多提神的飲料,結果在騎摩托車時,突然倒地不起;以及天主在我生命中的臨在。在分享過程中,我並不覺得我在福傳,就是陪同他們一起相信天主「在」。我也很高興來參與此次座談,幫助我回想天主很多的照顧。
至於如何培養對聖體的渴望與熱愛?我有兩點建議:
1、等待
小朋友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他想要一樣東西時,母親都會要他忍耐一下;而當他愈等待,就會愈想要。
我想起領洗前參與彌撒時,礙於教會規定不能領聖體;當時,教友一一前往領受聖體時,我卻是跪在跪凳上,不由自主的不斷流淚,我不完全明白為什麼流淚?我只知道我愛祂,我屬於祂。我在等待完全屬於祂的那一天。就是領洗、領聖體。
當時雖然不能領聖體,我已經在祂的聖殿中愛祂,並且在淚中訴說著我的等待和渴望。那情景很像撒慕爾的母親亞納,在聖殿前的祈禱:「不斷痛哭流淚」(撒上一10)。在這過程中讓我看到培養對聖體的渴望與熱愛,要先等待,在參與彌撒時要有一種心情,就是等待領受聖體時刻的到來。
2、定時定量:
學習任何東西要有所成,必須要培養一種好的習慣,例如為了健康,就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如游泳、打球;聖保祿也說過,基督徒也是要經過鍛練。譬如參加彌撒,最好是固定一個時間,如果主日都是參加早上7:30的彌撒,就不要隨意更改時間,平日彌撒亦然。
我有一個經驗就是剛領洗時,我很渴望能每天參加彌撒,為能更親近,更了解天主的心意。當時我有兩個工作機會,我選了離聖堂較近的工作;又為了能參加下午5:30的彌撒,我向老闆申請午休少休五分鐘,提早五分鐘下班,可以準時到教堂,老闆都欣然答應了。所以,只要有心安排,並以一顆單純的心去做,「定時定量」習慣的養成並不會太困難。現在是四旬期,是個練習的好機會,大家可以試試看。
凡事為祢
二、這生命之糧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成為教友後,曾有一段時間對聖體的渴望不再那麼多!每天只是把焦點放在聖言,生活陷入忙碌的漩渦之中。在一次生病之後,又開始投靠天主,漸漸地學會依恃之心,如同小德蘭一樣,在每日的小事上去交付:「天主,我做這件事是為祢」。有一天聽到祂對我說:「妳去,像若翰一樣在曠野中生活,時候到了,要做什麼事,我再找妳。」從此,與天主的關係,不再是以做事情去答覆祂,而是生活在祂內。
此時,聖體的重要性又再突顯。因為已經不再渴望要去想清楚什麼,就是在聖體內休息。彌撒中領了聖體,謝聖體時就是在那兒休息,不再多想什麼。而在與耶穌的共融中,常經驗到聖神七恩的甜美果實,有許多的明悟,如對自己的生活有新的想法,對聖言更加體悟等。這就是聖體對我生活的影響。
日課是感恩祭的準備
三、如何默觀在聖體中隱藏的基督?並落實在我的具體生活中?
就是培養信德的眼光。為教友而言,很多東西摸不到,念日課是個好方法。今年主教團禮儀委員會就希望能多推行日課。
《每日禮讚》中的〈日課總論〉提及:「日課是為感恩祭的準備,也是一個延展。」為什麼說日課是感恩祭一個很好的準備?因為為有效舉行感恩祭所必須的條件,如信德的眼光、依恃的心,都能在日課禮中適當地獲得激勵和培養。而且日課可以一個人完成,當我利用日課這個工具,在當下以依恃之心祈禱後,再回到彌撒,回到聖體面前,此時就能以信德的眼光去默觀在聖體中隱藏的基督。
陳漢平(以下簡稱陳):主持人提到本屆聖體大會的主題是:「聖體聖事:與基督及其他人的共融」,以及關於 「共融…不只針對教會內在生命的共融,同時也包括在歷史中各個路途上與我們同行的人。」(會前閱讀文獻I.3)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個層面,與基督的共融、與其他人(基督奧體)的共融、與非基督徒(與我們同行)的共融。而其中與基督的共融是為先決條件,要先與基督共融,才能與其他二者共融。
信德的眼光
以我個人的經驗,要人接受聖體就是「象徵本身」(既基督本身),着實是件不容易的事。聖事是耶穌基督藉著有形可見的標記所象徵的行為,而要從中認出基督,談何容易!除非具有信德的眼光。我們只得祈求天主賞賜我們信德,正如聖經所言:「除非蒙父恩賜的,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若六65)「除了父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瑪十一27)
因此,回答主持人的問題:「如何培養對聖體的渴望與熱愛?」首先需要有信德,其次是加強對聖體的認識 (既對基督的認識)。
聖體的英文是「Eucharist 」,拉丁文是「Eucharistia」,其意是感恩,可分五個向度,即1 向天父感恩;2 對基督的記念;3 向聖神呼求;4 與信眾共融;5 天國宴席的預嚐。
我們是在對基督的記念中,回顧救恩史,從而認識天主父的創造與救贖計劃,信眾在聖神內偕同基督一起向天父獻上感恩的祈禱;並在期待中前瞻圓滿的天國宴席。
談了這許多,但仍是較理論性的陳述,若要具體的落實,則必須和基督建立一種個人的位際關係,方能對聖體產生真正的渴望與熱愛。而在與基督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對聖言的認識十分重要,因為透過聖言,才能更進一步的認識耶穌基督。
趙:在準備此次座談會時,看到一本書中描述:有個小男孩一直吵鬧,母親要他等一下,男孩愈吵愈兇。此時父親前來,將男孩緊緊擁入懷中,結果男孩立刻停止吵鬧,平靜下來。作者說:聖體聖事就像天主愛的擁抱,當我們心煩意亂時,祂將我們緊緊抱在懷中。作者進一步說:聖體聖事也是天主的親吻(kiss)。這已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是多麼親密的關係啊!
天主是如此渴望擁抱我們,因此派遣耶穌基督降來人間,讓我們可以彼此實實在在地擁抱。這讓我不禁想到聖體聖事的英文:「Holy communion」,也就是共融。
接著請諸位再談談:如何體驗聖體聖事共融的奧蹟?
陳:聖事是整個教會的禮儀性行動,一方面是天主聖三把自己贈與人,另一方面則是信眾在聖神內把自己奉獻給天主父,而聖體聖事更是天人位際共融關係的焦點和交接處。
江:沒錯!聖體聖事本身是共融的聖事,但我們要先了解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救贖,以及要求我們對人寬恕,才更能去參與聖體聖事,因為它代表著寬恕。
聖經上說過:「你們若在祭壇前,要獻你們的禮物時,在那裡想起你們的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就把你們的禮物留在那裡,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瑪五23∼24)如果我們帶著怨恨的心去參與聖事,有所不敬,也不了解它的意義-救贖、寬恕…。
談到共融,有許多面向,共融是為他人服務,寬恕也很重要,沒有寬恕,就沒有共融,我們的服務也不盡完美。這一點可以請在座各位再做補充。
共領一個基督
李:在信仰中我們互稱兄弟姐妹,不是因為血緣,而是我們有一共同的天父。
天父很抽象,但透過領聖體,我們的關係變得非常密切,因為我們共領一個耶穌基督在我內。
我有一個很深刻的經驗。我曾經和一位修女姐妹共事,我們兩人可說是絕配。我是個超完美主義者,她的個性則大而化之,有時兩人的看法真的是南轅北轍,因此常有衝突。
但每次在領聖體時,我就很後悔,它不斷提醒我,要寬恕、要接納。以前我總是要求對方配合我,可是領聖體後,是在同一聖體內,我開始要求自己改變,並祈求基督給我力量。幾年下來,很深的領悟:相信天主不會無緣無故把我們放在一起,祂就是要透過我的姐妹來修剪我,幫助我不要要求太完美。於是我漸漸地釋懷,也可以接受對方。
還有一個很深的奧蹟,就是和好聖事,每次衝突後,透過和好聖事,我們又能夠在主內共融。以前我會抱怨,現在我反而感謝天主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我成長。
共融的聖事
盧:有關共融,前面提到關於日課這個工具。我在日課書《每日禮讚》最後的「日課禮儀總論」學到很多。還有《彌撒經書總論》也提到:「舉行彌撒時,信友們組成一個神聖的邦國、得救的子民、王者的司祭,為向天主謝恩,同時,不但經由司祭之手,而且與司祭一起,奉獻無玷的祭品,並學習自我奉獻。他們應致力將此意義,藉對天主的深切崇敬,和對參禮者的友愛,表達出來。所以,應避免一切個人主義或分歧,謹記我們共有唯一的天父,大家因此是兄弟姊妹。」
上段文字說明教友在彌撒中應去意識自己的身分,以及有關我們和耶穌的關係、和兄弟姐妹的關係,我們在祂內和祂一起向天父奉獻等等,都十分簡潔清楚。
給我的提點是:避免一切個人主義或分歧。因為我們在彌撒中,有時會不喜歡某人唱的答唱詠…,會有許多分歧,而不是一體、一個聲音。聖體聖事是一個共融,會提醒我要改變自己的心思,去效法耶穌。
甘易逢神父所寫的《源頭》一書中,就提到如何學習耶穌的榜樣,祂和父的共融,祂的回歸、祂的祈禱等。
耶穌到山園祈禱,不是要面對自己將被逮捕,而是祂和門徒經常性的祈禱,那就是猶太人祈禱的背景。
而日課的組成也接近他們祈禱的內容,如大部分是聖詠,還有簡短讀經、謝主曲、讚主曲、信友禱詞。我們可效法耶穌基督和父那親密的共融,再藉由日課的練習、多參與聖體聖事,在當中去學習與整個教會的共融。
諸聖的共融
我願再提教會的聖像畫(Icon),在東方禮或東正教的教堂,Icon放的位置,是在聖堂的四面、一個人的高度以上。原則上就是一個共融。最上方是天上教會,有天主、天使、聖人,按等級次序排列。而在之下就是會眾,地上正在戰鬥的教會;在這樣的聖堂祈禱時,很難不想到還有一個在煉獄需要我們為他們祈禱的教會。這是一個禮儀空間的布置。
可惜的是,在天主教會的聖堂,有時只有幾個態像。我們有聖道禮、聖祭禮,以及神父講道,但卻忽略了諸聖共融的力量。
江神父剛才提到聖體化的靈修時,強調聖體、聖言缺一不可。我願在此邀請大家閱讀《見證雜誌》2012年1月份的封面故事〈言中了〉,主題是聖言。參與來賓蔣婷華就提到她在拜聖體時,領悟了聖言。所以,聖體和聖言是不可分的。
趙:
記得盧雲的書《熾熱的心》提到:「與耶穌共融意味著變得像祂。我們與祂一起被釘在十字架上,與祂一起身躺墓穴中,並與祂一起復活去陪伴失落的旅途中人。」我們很幸運,看到了旅途上的一些目標,可是有人還在追尋,所以共融也是我們要陪他們一起找到他們應該走的方向。
不知有誰還要補充、分享、回應或提問?
聖體的珍貴性
來賓問:我從桃園來,目前也是新竹教區主教公署的志工。今天很高興來參加座談會,聽了很多,但對我是個衝擊,因為進堂領聖體是一件很常態、很稀鬆平常的事,而越是常態卻越感覺不到它的重要。所以如果要讓教友體會到聖體的珍貴真的很難,對於現在教友人數減少,大家共同的想法是沒有進到聖言內,而聖體他來了就可以領,以致不會珍惜。再與基督教比較,聖言部分我們弱很多,好像基督教的發展是聖言發生了效用,但剛剛聽了聖體很重要,這對我是個很大的震撼,我會回去反省。
我有一個問題,每位教友進堂來就是渴望領到聖體,聖言反而不見得去聽,不過有些教友因為身體狀況沒辦法來領聖體,於是渴望有人幫忙送聖體,但畢竟送聖體的人不多,所以渴望領聖體的領不到聖體,而去了教堂領到聖體的反而不會珍惜,那麼我們如何凸顯聖體化的重要?
江:我先談聖體和聖言的結合,聖經厄瑪烏的故事講得很好,很多聖經學家把它形容為彌撒中的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的結合。
厄瑪烏兩位門徒因為失望,離開了耶路撒冷,這代表我們在世俗生活中面對很多掙扎、挑戰和困難,於是我們的心開始冷淡,但是耶穌的出現和祂講的話讓兩位門徒的心又火熱起來,這代表我們的心要有聖言的滋養,當心火熱起來之後,在耶穌擘餅時便認出祂來,這就是聖體奧蹟。
聯合聖體一起奉獻
所以,聖言讓他們的心火熱起來,聖體讓他們的眼睛開了,且看到基督的奧祕,兩者為我們都很重要。當然信德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相信聖體就什麼都不用講了。教會有很多管道幫助我們更快認識基督的奧祕,例如聖體奉獻,很多教友很願意去領聖體,但卻很難進入狀況,因此牧者要按照教友的程度去帶領,在彌撒中多多解釋彌撒的意義,不是全靠耶穌,而是我們要聯合聖體一起奉獻給天主,我認為很多教友似乎缺少這樣的概念。
在我主持彌撒時,每次把那一滴水滴入葡萄酒裡,我都會意識到我怎樣跟基督溶合一起,消失在天主內,葡萄酒是天主,我是那滴水,但水也不只是司鐸,而是所有人都消失在天主內。
藉著厄瑪烏的故事,我們要好好去默想:聖言讓我們怎樣熱心起來,聖體讓我們怎樣更容易進入基督奧祕,怎樣開啟我們的眼睛,這些我們要多去嘗試,多去了解。
另外是聖體化的靈修,如果兩者沒有結合,我們的生活沒有效法基督,那麼領了聖體之後,聖體還是聖體,我還是我,沒什麼改變。事實上聖體的其一意義就是願意與基督結合在一起,否則無法體現聖體化靈修。
身體的語言
盧:我想從江神父的分享來談自己的體會,不知各位在領完聖體的那段時間都在做什麼?我是從耶穌降生成人的奧蹟來看,我們除了想要愛天主以外,我們的身體還可以做什麼?
我見過一位若望小兄弟會的修士在參加戶外彌撒時,謝聖體是五體投地的朝拜在他內的天主;我們在聖堂不方便俯伏朝拜,但也有跪凳啊!另外,我原以為彌撒中不該在領聖體的時候唱歌,這樣我們才能靜默,可是回想我剛領洗和領洗前,領聖體後我跪下,聖詠團唱歌完全不影響我,當時我的心是自由的。
關於身體動作和信仰之間的關係,我聽過有一次有人去跟聖衣會的姆姆說:「修女,我很久沒有祈禱了,因為我不知道怎麼祈禱。」姆姆說:「你多久沒有跪下來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要在天主面前跪下來,我們的身體會幫助我們的心在天主前謙卑。
我們內心的愛,對於「祂是我們的天主,我們是祂的子民」這樣的愛,我在什麼地方去表達?如果不經由最深層的靈性生命,然後用祂給我的身體來做表達,這個理性的部分是很難進到最深層面的。
所以在領完聖體的時刻跪下來,不要認為自己有責任幫聖詠團唱歌,這時如果想專心在天主內靜默,休息也好,去愛祂也好,或者等待祂的發言也好,當然也可能覺得現在唱的這首歌,太契合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了,很想唱,就唱。
後來我理解到,不是唱歌在干擾,而是我們太習慣於團體性,我們一進到團體,就沒有個人了,但其實這並不衝突,在整個彌撒中,我們是在做一個敬禮,我們是偕同基督,向天主獻上我們的敬禮,這樣的彌撒才會有熱火,才變成是我們參與的。
李:我很喜歡趙主編講的那個小男孩的故事,就是把他抱起來,然後不需要很多的話。二、三十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若望小兄弟會就很喜歡他們的俯伏朝拜。後來有個教友有家庭方面的問題,我安排她去台南縣烏樹林隱修院住了幾天,讓她整個生命完全改變,她也很喜歡這種祈禱。以前我自己朝拜聖體時會這樣做,感覺這樣的俯伏朝拜,內心會有很深的觸動。肢體語言真的很重要,就像被擁抱的那種感覺。
有時我們望彌撒,整個過程好像在做事情,特別領聖體那段,有人還互相打招呼,像遇到朋友,領聖體變成了例行公式,與我無關。可是若望兄弟會有些神父做的彌撒,會讓你很深地感受耶穌真的親臨這裡,神父的一舉一動完全投入,真正帶領出那樣的氣氛。
在領聖體時,往往有些[人急著唱歌,唱得又不是很好,整個氣氛就完全被破壞了。我很喜歡新莊天主堂,在領聖體時,是由琴師伴奏,不唱歌,因為這是個很神聖的時刻,是耶穌來到我內心深處。所以在彌撒中,特別是領聖體、謝聖體的階段,要怎麼去引導教友意識到耶穌就在我心中,非常重要。
趙:這真是個重要的提醒,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很急促的社會,什麼事都在趕進度。其實在讀經後、領聖體後,稍微靜默沉殿一下,然後再開始,可以幫助我們好好去思考彌撒究竟是什麼。
另外我們教友也常說:我不會祈禱啦!我們知道猶太人守安息日必須按既定的儀式程序進行,有次有位農夫因為田裡的工作未完,無法趕回家,而天又黑了,只好留在田裡,然後得按習俗在第二黃昏前才能回去。
隔天他回到家後,太太當然很生氣,鄰居的一位拉比也來問說:「你昨天為什麼沒有回來?」「我回不來啊,所以就留在田裡了。」「你有沒有在田裡祈禱啊?那麼長的時間都在做什麼?」「我只認識幾個字母,我就跟阿拉講,幾個字母我都認得,但如何排列組合就是祢的事啦,那就是我的禱詞。」所以我們也一樣,只要能靜下來,和天主在一起,就是很好的祈禱了。接下來請諸位做個總結。
不要害怕「靜」
江:我再提一個觀念:祈禱與靈修經驗,會影響我們怎樣去進行聖體禮儀。例如聖體降福,按傳統是唱歌,請聖體出來,跪下,再唱首歌,然後保持靜默,有時會穿插神父的簡短講道,大多時間是保持靜默,最後再唱聖歌「皇皇聖體」…。但是有些堂區教友不知道怎樣朝拜聖體,從頭至尾都唱歌。我認為領導者如果缺乏靜默祈禱經驗,他會不知道怎樣以靜默的方式朝拜聖體,他認為只要靜下來,大家只會胡思亂想,所以唱歌罷!以此取代默禱的方式朝拜聖體。
所以帶領的人很重要,有靜默祈禱的經驗就不怕靜,「靜」正是我與基督相遇,體會隱藏的基督,沉默的基督,在我的沉默與祂的沉默當中相遇,有祈禱經驗的人會這麼做。所以怎樣帶聖體禮儀,負責人的祈禱經驗很重要。
我參加過新莊聖堂李修女帶的聖體降福,滿喜歡的,有感性、有理性、有安靜的時候,也有泰澤祈禱,它很簡單,有感性的一面。我們也可以在聖體中和天主「祢儂我儂」,可以保持很多安靜的時間朝拜聖體。
如果過程拿捏得好,整個聖體禮儀都會讓人得到益處,在聖體中也會獲得更多的神益。所以帶領者的祈禱與靈修經驗很重要,這方面我們要多思考。
李:30年前,有位堂區神父看到一位小姐常來聖堂朝拜聖體,覺得奇怪,因為她不是我們的教友,後來和她對話後才知道,她是基督教的朋友,她說常來這裡祈禱是因為我們有聖體。我們都知道,基督教很注重聖言,但沒有聖體。
通常我們的信仰與生活好像是分開的,雖然時常參加彌撒,卻對生活沒起什麼作用。然而我們的信仰不只是在聖堂的那一個小時,所以怎樣把所領的聖體延伸到我的生活當中,影響我的生命?其實當我們領了聖體,耶穌已在我們內,而且天主原本就是我生命的根,祂是在我內心最深處的。
內心守聖時
記得嘉義教區的劉道全神父,他已在天堂上了,一直很強調內心守聖時。第一次聽神父這樣講,我很喜歡也試著這樣做了,所以不管洗衣、掃地…我都在跟我內心的耶穌對話。
有位也是被劉道全神父影響很深的梅山教友,他本來不太熱心,經神父陪伴後改變之大,讓我真的很感動。我很喜歡和這位教友談話,因為他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靈修。他常到各個聖堂或修會做工,他來我們修會做工時,他說:他這一整天在做事時都在為我們修會祈禱。這就是在內心守聖時,他整個的改變就是他意識到耶穌就在他內心深處,所以他的信仰與生活是整合的,他的生命,他整個的作為、談吐就都改變了。
我覺得有些神父修女的靈修不一定比教友好,有很多地方要跟教友學習。在天主面前沒有身分角色的區別,只要在內心跟天主有更親密的結合,行為談吐自然就一定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常常這樣在內心守聖時,一定會肖似耶穌,而這就是一個最深的共融,我也一定會有福傳的使命感。
斗六天主堂的教友有一個很好的習慣:他們喜歡朝拜聖體,到聖堂一定先去朝拜聖體,經過聖堂也一定會先進來拜聖體。有個例子是,一位新領洗的媽媽帶著幼稚園的孩子來聖堂,每次我就說:「我們去跟耶穌、聖母媽媽問好,說:我來了。」回去的時候我就說:「去跟耶穌再見。」這樣孩子就會習慣來到聖堂要去看耶穌,看聖母媽媽。有次夫妻倆帶著孩子出來吃晚餐,經過聖堂沒有進來,這時孩子就問說:「媽媽我們怎麼不去看耶穌?」聽到孩子的問話讓我很感動。所以養成習慣後,小朋友會一輩子記住的。
我主,我天主!
陳:就聖體而言,十分抽象。要如何經驗並相信聖體就是基督?這讓我想起為我付洗的董 立神父的分享,每當他在舉揚聖體時,心中都會默唸:「我主,我天主!」好幫助他能加強對聖體的信德,而且耶穌也說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二十29)。
像我這信德薄弱的人,是很難在聖體中看到耶穌的,故每當我在朝拜聖體、領受聖體之時,我總是祈求天主「補助我的無信!」(谷九24)讓我相信基督實在臨在於聖體內,並使我認出祂來。
唯有在信德的光照下,我人才有辦法認識基督的愛,從而努力增進與祂親密關係的往來,才更能在聖事中參與基督的記念奧蹟。
盧:剛才江神父講帶領者的角色很重要,我就想:我們教友的角色是什麼?我們都聽過一些演講,知道祈禱有很多種,或靈修的境界有很多種,神父的話提醒我,我們教友該負責任地檢視自己:我的信仰生活在那個階段?我的渴望在那裡?我想與天主建立什麼關係?然後可以找一位神長、或固定的神師去討論與分享,這為自己好像是在職訓練,然後定下目標,找找我可以看那些書,看完後可以和誰討論,需要主動去找答案,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耶穌來了
修女提到拜聖體的習慣,我想起以前在孤兒院工作時,有個五歲的小女孩,每次彌撒中她可能在睡覺或在玩,當神父舉揚聖體時,抱著她的院長修女會在她的耳邊說:「耶穌來了,耶穌來了。」她也就轉過頭來看著前面。這樣的經驗不知道對那女孩的影響是什麼,可是對我的影響很大,「耶穌來了,耶穌來了…」這句話提醒我要舉心向上。
所以,有很多的例子,我們聽了後,就去做吧!像舊約中,司祭厄里對亞納說:「妳平安去吧!願以色列的天主賜給妳求祂的事。」她答說:「願祢的婢女在祢眼內蒙恩。」然後聖經敘述這女人回了旅舍,吃完飯,不再愁容滿面(撒上一17~18)。
亞納給了我很好的榜樣,她的信德簡單,聽到了就決定不要再哭了,不要去憂愁真的會發生嗎?於是不再愁容滿面。她決定:我要相信。願與大家互勉:我聽到了,知道天主的意思了,知道這些是為我好的,然後就把它活出來。
趙:從四位來賓深度的經驗分享中,相信大家會覺得今天是個很豐富的夜晚。
其實每次領聖體時,我們可以想想:聖體的英文是「Holy communion」,字面意思是「神聖的共融」,而在主教的牧函中說,「共融」是創造一個團體使我們互相注視,彼此交談,談與我們同行的那一位,如厄瑪烏兩位門徒的故事。又說:聖體聖事的共融是教會身分的基因密碼。
記得聖奧斯定也說過,他送聖體時都說:「請接受你本來之所是(receive what you are)」,也就是本來你是天主的體,是天主的肖像,請接受你本來是的那個樣子。所以讓我們一起靜靜地回家,靜靜地想一想:我除了做好教友之外,有沒有把祂的聖體活出來?把祂帶給更多的人?讓我們比此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