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策劃
近幾年,有非常多的人在追求身心靈的整合、心靈的修煉、以及全人的發展等等,嘗試用諸多方式以求達到目的,於是有人做禪修、練瑜珈、參與各式講座、或定期做月退省、年退省,這些在在說明了人心深處的渴求與嚮往。
「神聖之地 沒有疆界」, 我們如何找出一條與心相伴的道路?走上一條轉化並觸動生命核心的道路,也就是要找到一種修行的方式,讓我們能全然發自內心地活在人間,請看本期的特別企畫:〈簡單,不簡單〉。
參與貴賓:
何萬福 神父(中華道明會會士)
葉元良 神父(聖衣會會士)
周佩玉 修女(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會士)
李蓁蓁 女士(若望之家成員)
梁倩怡 女士(教友,基督生活團團員,家庭主婦)
主持人:
趙榮珠 女士(《見證月刊》主編)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我們都生活在現時現地,處處都是令人無所逃的責任、要求、需索,和各式軟硬兼具的壓力,尤其面對無數的挑戰競逐、媒體神話,和數不完的科技術語;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與速度競賽,與壓力周旋。在高科技的文明中,我們有時感到生活簡化而方便,但,同時卻又深切體驗新文化的複雜與神秘,高壓與不適,疲累與倦怠。
在如此這般的人間世,要如何才能稍事沈澱心靈、好能真的作鹽作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靈修操練上、在工作場域裡,呈現生意盎然、安寧恬適、又多采多姿的生命態度與氣質?現代人到底追求什麼?為什麼那麼多人用盡各種方法、追逐各式講座或操練?靜隱或禪修?只為稍稍抒解肩上心頭有形無形的壓力?
近幾年,也有非常多的人在追求身心靈的整合、心靈的修煉、以及全人的發展等等,用諸多方式以求達到目的,於是有人打禪七、練瑜珈、參與各式講座、或定期做月退省、年退省,這些在在說明了人心深處的渴求與嚮往。
諸位都是在不同的情境和時空下,受到天主的邀請和召喚,選擇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回應這份召叫。因此,希望能透過諸位的分享,提供讀友一些可以參照依循的方向和指引。因為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有著與天主來往豐富多元的向度和深度。所以我們也很希望聽聽:諸位如何在今天以靈修的精神在喧嘩的人世度生。
周佩玉修女(以下簡稱周):我們都是願意追求內在自由的人,因此讓我們藉這個機會一起分享這方面的經驗。我自己在入修會前,想像一進入修會、就自然而然地能和大家一起一心一意的度奉獻生活,然後覺得內心就會很平靜,因為我們都選擇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來生活。
經過二十多年的修會生活後,就會發現:不論過那一種生活,其實都會經歷許多的挑戰,都知道自己內在要不斷的淨化,就像我們自己常會在團體中相互勉勵說:不論是在俗或修道的團體,都是我們內在歸化的地方。
談到今天的主題,我就想到在我入初學的邀請卡上所寫的:「虛而為盈」,就是你越空虛自己,生命就會越豐富。但在生活中實際上是:盈而為虛,常會抓住很多的東西,會有很多的意見,外表上看來好像擁有很多:看很多、聽很多、體驗很多,但內在卻可能是越來越空虛,這是許多人內心的寫照。
當我們在面對自己內在的張力和挑戰時,會感覺到人很難在一個時間裡單純的只做一件事,享受單純的喜樂。所謂的單純的做一件事,就是能夠專一。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害怕、悲傷、憤怒等,這些情緒充滿著我們,這些感受逐漸成為我們內心自在的阻礙,我們卻一直對這些感受抱著不放,而不自知!人雖然渴望自在、自由,卻分不清是這些感受抓著我,或是我們自己抓著它們不放。因此人很難專注單純的看待事情,單純的享受此時此刻的喜樂。
此外,第二點是:時間因素,我們常希望能很快的從不開心跳到開心,過程中可能會用些操練或祈禱的方法,讓自己趕快獲得身心的平靜。而所謂時間因素,就是要多花些時間來面對自己內在的真相,這方面真的需要給自己足夠時間。我們常想:如何很快得到平安?我們受速食文化的影響,以為我想要的,就應該可以很快達到。其實人每個不同的經驗,都需要花不一樣長的時間來面對和處理。
第三點是:接受自己真實的感受,這才是真正平安的泉源。我們常去聽別人的意見,對自己的感受卻只是理性的瞭解。若我能真正接受自己的感受,經歷一些過程,從不接受到接受,從而對自己有更深刻的體驗,珍惜當下的感受並接納它,這整個歷程就是生命逾越的過程,後來得到的平安是很真實的平安。我接受生命中的這些經驗後,便會建立真正的自信。
靈修也就是幫助我活出我之所是的生活。有時我們會透過一些途徑達成,例如:閱讀靈修書籍,讓我似乎達到了書中描述的境界,卻忽略了我真正的主觀感受。甚而為了持續享受那種感覺,會繼續透過此方法使我享有短暫的平安。其實,我們可從經驗得知:感受是十分主觀的,需要自己去耕耘、去體會,才能獲得平安和釋放,否則只是頭腦上有那樣的想像而已。
我們應當尊重自己的感受,實際上在面對自己的感受時,心理上會有些矛盾。常會聽到有人說:我應該寬恕別人,或我應該感謝我的父母、師長,雖然他們曾經傷害過我,不能接受自己仍然記恨,告訴自己要堅強起來;可是私下又很悲傷那人傷害了我。這種內在矛盾,就是不夠尊重自己主觀的感受。
如果我真的愛自己,就要像天主那樣愛我自己,天主會希望我成為一個自由的子女,而不是奴隸的子女,讓自己被負面感受所束縛或綑綁。天主自由的子女相信天主接受我、富於慈悲、緩於發怒。我若用天父的眼光來看自己的話,我就會真正的去愛我自己,而愛自己並不是忽略或抹殺掉我的負面點或弱點,而是能夠熱誠的去面對、覺察、處理、燒溶我自己的負面感受真相,然後才能以天主的眼光看我自己,活出一份自在!在痛苦中,我們常會以做補贖的心情來忍受,好像天主很喜歡我奉獻痛苦給祂,其實天主是希望我能很快的從那份不自由中跳脫出來,祂希望我們能常常活在平安中,就像祂復活後常說的:「祝你們平安!」
在我面對自己的真相時,痛苦是難免的,但我們也無須將痛苦美化,好像天主要的是我這份痛苦,有時是我們對自己相當苛責,卻認為是天主要透過這些來磨煉我,其實我們在靜默獨處中,會慢慢發現:很多東西是我自己選擇的,
人人渴望放鬆、自在、做自己,所以需要靈修,靈修並不是在於參加過多少講習會,或懂多少靈修的理論;靈修是理論的實踐,亦即:我在生命當中如何使我的信念越來越鮮活,無論在生活的正面或負面經驗當中,都體會到天主的臨在。「天主無所不在」並非一個概念,而是來自我真實的經驗。當我經驗到內在越來越自由時,也就越能單純的享受天主給的每一時刻、及每個人的豐富性,與別人也能有更多的生命交流。這就是天主願意給我們的「更豐富的生命」。
趙:謝謝周修女。她很清楚的讓我們看到:其實靈修就是在生活中如何和內心深處的天主往來,如何和自己往來,如何面對、如何察覺, 好能走出一條更自在、更自由、更快樂的路。接下來想請葉元良神父和我們談談。
葉元良神父(以下簡稱葉):個人認為回到自己生命的經驗是最重要的,因為信仰本身就是一個淨化生命的過程,較專業的用語叫:「黑夜」,在面對黑夜時,我們看到的是真正的自己,正如剛剛周修女提到的,有時我們會使用他人的經驗來為自己止痛一下,舒服一下。事實上我們是要看到自己的經驗,透過信仰的支持,對天主抱持著盼望、並相信天主,繼而在祈禱中逐漸消弭、融入、撫平、並轉變負面的感受,這也是另類的資源回收,這些資源可以是寶貝,就像我們的環保回收,做的多好!這些丟在牆角的資源,往往也成了動人的裝置藝術。
天主的造化,我們不完全懂,往往我們要的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這些也常只會變成外在美好的包裝,內裡卻充塞著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東西,那些經驗,我們有些喜歡,有些不喜歡,但我們可以透過對天主的依恃、信賴、交託來試著面對它、接受它。
現代社會廣告氾濫各式媒體平台,大家都想跟著媒體拒絕負面的、欠優的,只挑選所謂「高檔」的,但,廣告並無權評斷什麼是好或不好,就如地瓜和地瓜葉,數十年前,可說是最廉價的食物,但現在卻成了高檔的健康食品。
所以,信仰本身就是回到原初的、人的基本需要,和天主造我們時的基本要求而已,而不是後來外在的、經過包裝的經濟利益、價值取向等等的諸多名目,這些往往擾亂並污染了老老少少的人心。
所以要回到我們的生命經驗去看,看看從小到現在,天主透過不同的人、地、事、物帶給我們的經驗,真的影響了我們嗎?我們要以天主的眼光來看它們。也許當年有個人說了我很重的話,但也許因此保護了我不再犯同樣的錯,甚至也讓我免了一場牢獄之災,或金錢、名譽上的損失也說不定。可是在事發當時,也曾氣到不行,我也知道要原諒他,但還是想先罵了他再原諒他!這些都是我們在人性上要超越的限度,往往是在看到這限度之時,忽然發覺自己長大了。
正如小德蘭十四歲時對聖誕夜禮物的執著,覺得非有禮物不可,否則就不像聖誕節!這是誰規定的呢?!當小德蘭的父親對她說:「好啦!感謝天主這是最後一年有聖誕禮物了」!聽完父親的話小德蘭眼中泛出淚光,後來當她想到:「要以天主的眼光來看,於是又破涕為笑,歡天喜地的拆開了禮物。」天主讓他從這個事件中判若兩人,我們每人的人生體驗,不也常是如此嗎?一開始可能看不透,後來慢慢才領悟出來,就好像一個小孩從斷奶到吃較硬的食物,這就是一種轉變。
這些都是在生命經驗中不斷持續的過程,需要一步一步地透過信仰前行、超越,若是沒有信仰就不太容易做到了。所以我們只有在信仰中,請耶穌或聖人們陪我們慢慢度過,等到從中走出、回顧時,會發現這就是信仰生活中所謂的「皈依」體驗,許多經驗也因而有了「逆轉勝」的效果。這也是要尊重每個人的生命的緣由,縱使出身不同,但在天主眼中都是尊貴的,絕無尊卑高下之分,這是和世俗的標準價值是不相同。會尊重自己也會尊重別人,好好愛自己,別人也會喜歡我們。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喜歡自己,別人還會喜歡我們嗎?
生活中的許多過程與插曲,都與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人若願正視信仰的反省與皈依經驗,那是多麼珍貴的。就好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調整自己:小的時候,一切都可能;人到中年,就逐漸讓理性主導一切,與人競爭,到了晚年,才又慢慢體會生命中那些曾經有過的「逆轉勝」的經驗、宗教上的(皈依)體驗,是多麼珍貴且豐富的寶藏!人生單純良善的智慧,也在此時散發出溫暖光芒!
現在的人常喜歡繞圈子,就好像七寶樓台所指的靈修過程,有一些人總是在圈子內外走動進出,抓不住核心焦點,讓人有霧裡看花的迷思。人的焦點應該向內心深處探討,外在只不過是一個引子或敲門磚,若不能深入自己的內在,最後會因為焦點放錯了位置則不得其門而入了。
好比看人吵架,常常不知道他們究竟在吵些什麼,旁觀的人是一頭霧水,不知道什麼事會吵成這麼激烈。這就是沒抓到焦點的最佳實例,此時如果我們仔細聆聽,就會明白他們內心到底想表達些什麼,因為他們常常是在「扯東扯西」,若能以同理心看待,就比較容易理解他們話中所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需要不斷操練的原因,在祈禱和默觀中,推敲出人內心真正的核心焦點,也唯有如此,經過長時間反覆的自省過程,才可能達到深度的皈依和真正的內在自由。
這就是許多現代人積極渴求的境界,但是也不能貪快,不要太「速食」,也不要抱太高的期待,造成太大的失望。深度的皈依和真正的內在自由是要經年累月慢慢累積琢磨,逐漸調整自己而成的,相信會越來越能以天主的眼光和角度來看世界。
趙:謝謝葉神父!讓我們好好的隨時調整角度,儘量學著以天主的眼光來看芸芸眾生,也許就能更自在些了。今天有許多人會不自覺的染上所謂:「靈修的暴食症」,常常追求各式各樣的方法,在外頭轉,今天學方濟精神、明天作神操、下週打禪七、下個月研究聖十字若望和大德蘭,一直繞來繞去,卻始終沒有回到最真的本源,好辛苦!接下來要請梁倩怡女士談談,看看她在生活中,是如何以妻子、以母親、以女兒,以及如何幫助度婚姻生活中的夫妻的推手,來和天主來往。
梁倩怡女士(以下簡稱梁):以身份來說,我和在座的諸位相比似乎身份多些,之前有20多年的上班經驗,然後回歸家庭,度家庭主婦的生活,我常和人家說:我現在是和我父、我夫、我子一起生活,然後又不時聽到天主召喚而去答覆一些訊息。我自己常是在這種多重角色和身份中,去看看:此時此刻我是以什麼角色和身份、來答覆此時此刻的召喚,而在當下如何做好回應。
我是成人才領洗的教友,而靈修的培育是在基督生活團,也很以基督生活團團員為榮,所以我的靈修經驗不少是源自於依納爵的神操。因此,在過去的信仰培育中,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的去體會天主的召叫是十分重要的,我要不斷的去看天主造了我這個人,祂到底要把我帶到哪裡去?祂願意怎樣用我?這和我後來的選擇非常有關係。
所以,在生活中我比較會去看的是:什麼時候天主最需要我在哪裡,那我就在哪裡。我常說:在微小的事物中看到天主的旨意。例如今天是個很豐富的一天,早上,我會先看今天、這個時候,我最需要答覆的是什麼,就是要先去市場給兒子買豆漿,因為我已承諾他兩天了,昨天是豆漿賣完了,所以今天一定要先把豆漿買回來。
在生活中我也常會去看:這個時候我的角色是什麼,我最需要答覆的是什麼。就像我也是個女兒,所以早上我要照顧父親的早點。同時也要學會輕重緩急,一樣一樣的答覆。另外,我也會在這些事件中看:祂是怎樣邀請我和祂合作,我要答覆什麼;要關心什麼。我要如何透過我身邊的人,我所遇到的人,來回應祂的邀請,以開放的心去付出,去聆聽,去陪伴。
就像今天陪伴一位多年前的學生,去辦事等等,這些對我而言都是「時代的訊號」,我認為時代訊號就是那些經過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當他們有一些邀請的時候,我如何回應他們,如何以開放的心,把我們的愛給他們。而這位曾在我們生命中造訪過一段時間的學生,也毫不吝惜地視我們如他的至親,因為在他需要的時候,我們曾陪伴了他。也因此,當他長大多年後的一個母親節前夕,他打電話給我說:「師母!我明天要從南部回來,我會去看妳」時,是多麼的興奮。因為我們曾陪伴了他,如今,他也願意和我們分享自己生命的體會。
我先生在家中有一句名言,就是:「學生是自己的,老婆是教會的。」因為他說:我雖然是個家庭主婦,但卻常比上班還忙,教會常會有不同的需要,例如最近在忙世界青年日,我向來都不太主動,但到事情不得已的時候,我就會跳下去了,也就是去回應時代訊號,去做那最小的,也常沒人去做的事。我們夫婦常在這個地方回應天主,而這也常是我們的態度。
我和先生也是如此,我們的使徒工作從青年陪伴,一直走到現在做婚前的陪伴,看到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他們很害怕婚姻生活,因為社會上沒有太多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給這些年輕人看,所以他們情願同居,也不要結婚。因為他們看不到一個模範,他們不知道怎樣去過好的婚姻生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走向這樣的使徒工作的原因,因為我們看到這一塊目前在教區內沒人做,所以我們就在這裡投身。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他們看到我們的家庭生活還蠻OK, 兒子也蠻像樣的,為他們的未來是有可能繼續這樣發展的。
我們不是沒有困難,但我們有辦法去超越,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信仰,這也是讓我們有能力去服務的根由。
這幾年我們也開始為一些教外的年輕人服務,就是一般的市民服務,因而看到更多不同層面的年輕人,他們很渴望有人可以告訴他們:如何過好婚姻的生活。我們有十來位志同道合的志工夫婦(其中有些夫婦皆為教友,也有一方還不是教友的),當我們與他們一起分享時,他們常感動的說:你們與我們非親非故,但卻願意用兩天的時間,和我們深談婚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起起伏伏,提醒我們在遇到挫折或瓶頸時,知道這是可以超越的、 婚姻不是那麼可怕的,是真的可以攜手走一輩子的,只要倆人同心願意,共同面對!
這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七、八個不同角色,依不同的時候而有不同的使命,最重要的是:如何在那個當下,去做好天主希望我做好的角色,因此也隨時與天主保持密切的Q&A,看看祂希望我在這個角色中怎樣說、怎樣做。我也常常問天主:如果在,會怎麼做?要怎樣回應他們?我也就是在這樣的默觀中,回應生活中不同的角色。
就像我那正在念國二的兒子,該有的叛逆他都有,有時看他那個表情,還真是忍不住,但又得提醒自己:我要怎樣尊重他可以有這樣的表情?可以用那樣的話語而與他有好的互動?這也是很重要的。從小,當他能進教堂時,我們就常帶他出入教堂,他也知道我們每週一定先把彌撒時間安排好才談其他,這是首要的條件。
孩子直到現在,正值青春期,他已不太愛跟我們一起,所以我們夫婦已經可以自己安排活動了,但他仍覺得在彌撒中他的服務是很重要的,而他也絕對不會在他應該服務的那台彌撒中缺席。即便出去玩,我們一定得在他要服務的那台彌撒開始前,將他送到教堂。
我們也覺得讓孩子知道:他和天主之間在不同的時候,和天主有特別的關係非常好,我們也相信他會走天主在他生命中要他走的路。
我父親和我們住在一起,今年86歲,他在今年復活節領洗了,我們也很高興,雖然他自己說是:因為住在我們家,所以是「少數服從了多數」!我想天主是在不同的時間召叫了他,他也做了他的回應。
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的角色都很複雜,但如何在每一個角色中,認清此時此地我要如何回應,天主在這些角色中必有祂的計畫和旨意。這也是我們走下去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力。
何萬福(以下簡稱何):多年前,我還是修士時,為了課業需要修習德文。有次,和教德文的德國神父找到一個房間準備練習德文,當時房間內剛好有另一位神父的秘書在工作。由於德文本身發音很重,再加上這位德國神父講話很大聲,我怕會吵到那位女士,於是問她:「我們在這兒練習德文,會不會影響到妳?」她答說:「沒關係」。於是我們就開始練習,上課上了一半,我又問她:「會不會吵到妳」,她仍然回說:「沒關係」,因此我們就繼續練習。
過了十分鐘,這位女士突然大哭,衝上樓去,找她的上司神父。不多久,她的上司神父下樓來,將她的東西收拾好,她就離開了。我很納悶,於是去詢問她的上司神父,她怎麼了?她的上司神父竟然責怪我說:「你不懂中國人嗎?」當時我真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他接著說:「她講沒關係,就是有關係。」
這件事讓我感到相當難過與委屈,難過的是我沒聽懂這位女士的心聲,傷害到對方;但我也覺得委屈、不公平,當時還曾理直氣壯地回她的上司神父說:「她為什麼不直接表達她的想法與感覺呢?」
我發覺這個社會有太多的規範將人原初喜怒哀樂的情感箝制住,特別是我們的成長背景影響很大。所以,許多人不得不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我深信人一出生,身上保有人之初的真善美聖,只是後來的環境讓我們變得汙濁,而活得不自由、不快樂。如果大家都能「是就說是,非就說非」,不要太多的拐彎抹角,應該可以活得快活些。
社會講求競爭,大家都在追逐成功,否則就擔心被淘汰。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生活,活得十分辛苦。其實我們可以活得輕鬆些,有些事做不到,就表達我只能做到這裡,或者,我可以再努力些。
還有,現代社會環境複雜,人人必須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有時一下轉換不過來,會角色錯亂,也非常辛苦。我認識一位父親,很多人邀請他參加不同的團體。他說:「不用吧!我每星期天好好參加彌撒,每天和我的孩子一起祈禱,睡前抱抱孩子,我就像活在天堂了!」其實回到原初的環境,關係單純,似乎可以比較快樂些。但現代社會關係就是這樣複雜,我們是無法逃避的,反而必須要正視它。
我認為我們太常往外追尋解脫。其實應回到信仰原點—耶穌基督身上,我們的聖事也可以給我們力量,去抗拒許多誘惑與困難。可惜,我們都將它擱置一邊了。這些都需要我們靠毅力去與天主配合,也需要時間,放慢腳步。有時我們太重效率、經濟效益,而忽略了人的重要。好比這次四川震災,當我知道這個訊息時,為死傷如此嚴重感到非常難過。可是居然有位神父首先關心的是這次震災的損失有多少人民幣!我想有許多人,甚至包括教會人士,已經不自覺地被這個社會重視經濟、效率的價值觀所影響,十分可惜。
趙:何神父提醒我們要重視天主教會內的許多珍寶,這點非常重要。聽說南部某神學院一進門,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靜」字,要求靜默、要求靈修,別人都在追求天主教靈修的方法,我們反而如家財萬貫的敗家子女,雖然坐擁千年的寶藏,卻不知珍惜。
接下來請李蓁蓁女士以一位過獨身生活的基督信徒,和大家分享如何面對現世生活的壓力,以及與天主來往?
李蓁蓁(以下簡稱李):其實我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祈禱,這也是我最依靠的方法。我十分贊成剛才幾位來賓的發言,這樣的事情是急不得的。如果面對壓力,要越過它,獲得內心的平安,應該要向上尋求解決之道,而不是向下。
我也同意何神父與主持人所言,我們擁有很多,有兩千年的寶藏,如我們的聖事、聖事賦予的生命,但是卻不知如何善用。前幾天聖神降臨節,神父在講道中也提到,天主教友常常好像擁有一部世界頂級車子的人,可惜因他不懂得加油,所以無法駕車奔馳。沒有油就好比沒有聖神,什麼也不能做。
我最近在祈禱中常默想聖神所賜給的七個神恩,也正好讀到富高神父的一個禱詞,讓我非常感動;這個禱詞的精神與小德蘭的非常相似,其共通的特點是交付。禱詞的內容是:「父啊!我把自己完全交付給。請在我身上行一切所願意的。無論在我身上做什麼,我都感謝。我已準備好接受一切。我接受一切…」。富高神父了解,在回教世界做見證,意味著要冒很大的危險,但他體會到這召叫。他遂把自己完全放在天父的手中,以後也以幾近殉道的方式交付了生命。
富高神父的禱詞重覆地說:「我要把自己交在手裡,我要把靈魂交在手裡,因為我愛,因為是我的父,所以我要以無可限量的信賴、依恃之情把我自己交在手裡」。這也成為我這幾天的祈禱!
聖神降臨節當天,我從主禮神父手中領一張畫得像火舌的卡片。我翻過卡片的正面,看到上面寫著「孝愛之神」,我十分欣喜。我深信是天主特別邀請我去發現祂的父性,去向祂做這樣充滿孺慕之情的交付。
我的主保是小德蘭。我非常愛她、依靠她。當我遇到壓力、困難時,我也學習像這位天上的姐妹一樣依靠天主、交付自己。
有段時間在國外讀書,在課業上面臨很大的壓力,我常在祈禱中對天主說:「派遺我來讀書,為我是件困難的事,已超出我的能力所及。我要把這個壓力交在手裡。請陪我一起作戰,請帶領我平安順利地完成我的工作。」
交付並不容易,常要克服很多的想像力與記憶。比方面對即將來臨的大考或總考,就會擔心。於是我祈禱說:「我還不夠貧窮,我又把擔子放在自己肩上,這不是真正的交付,所以現在要停止想像或回憶。此刻在我身邊,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我該努力好好準備,就認真準備,不再多想。」多次的經驗是天主總能帶我安然度過各種困境。
結果我有很多次很深的體驗,體驗到考試時,當我只依靠自己的能力,常考得不如預期,反而是在非常依靠天主,即使自己不太有把握時,成績最好。我知道這是交付的結果。
面對壓力時,我有一些建議。很多人常身處在狹窄的空間內,當壓力來臨時,會更容易加重心中的負荷,如果外在環境許可,倒是可以上山登高遠眺,或到海邊觀望無垠大海,多少可以幫忙紓解一些壓力。若條件不允許,至少在心靈上要登高一些、看遠一些。
舉例來說,壓力都是我們眼前就該面對的;它來自我們當下就該面對的考驗或挑戰。但是我們可以回溯,為什麼如今我們要面對這些壓力。就我剛才舉的例子而言,推到起初,我那時的壓力來自於我是受派遣的,而我願意接受派遣;為什麼願意接受派遣?因為願意在教會內服務,幫助他人。當我回到源頭,再轉頭看自己的壓力時,就發現有光,在這最高目標的光之下,再來看眼前要面對的壓力時,就發現到可以重新得到力量去面對並克服它。總之,要跳脫眼前壓力的困境,看遠一些,就自然會找到出口。
還有,不要一直侷限在自己的壓力與困難中,要走出自我去關心他人。我個人的經驗是當我正在自己的困難中打轉,突然有位堂區教友有問題,需要我去關切時,我不但會忘了自己的問題,也會曙光乍現,看到天主的指引與教導。
剛才提到靈修的暴食症,確實有些教友為尋求靈修之道,對於各種靈修講道或書籍,可說是趨之若騖,但常常沒抓到重點。我是學信理的,我認為靈修若沒有信理作基礎,是不夠穩固紮實的。如果渴望汲取教會兩千年來許多靈修大師的精華,就需要多多認識天主啟示的道理。簡言之,就是要研究天主教的道理,如此,靈修才不會走錯,並且可以加深信仰,真正為人服務。
趙:謝謝李女士的談話,幫助我們學習如何與天主來往,並在靈修的路上看到光。她也談到研究信理神學的重要。我們清楚:神學不是信仰,可是神學幫助我們對信仰有更深的認識,而且需要去吸收、消化,並化為行動。現在請彼此交談。
葉:請問:剛才提到信理對靈修的重要性,是否可再進一步說明?
李:信理是一個專有名詞,但廣泛來說,就是天主教的道理。我個人在堂區帶成人慕道班。這慕道班主要是為慕道者,但是也有一些領過洗的教友希望再慕道,或是為陪伴配偶而來。在陪伴他們,和他們一起研究道理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的渴望愈來愈強;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更明白了道理─如聖事的深度、聖事的美、天主如何以良心召喚著我們,以及在物質世界、宇宙化工中天主如何自我啟示等。當他們把道理與自己的生活結合時,就會反省:「如果我是一個公司主管,我的行為對不對?我有沒有對不起創造我的天主、拯救我的主耶穌?」也因此,他們會有許多詢問,這些都會帶給我很多的靈感。
我認識一位神父,有多年的輔導經驗。他也認為有時教友太一窩蜂去追求靈修,反而忽略了當信的道理,即客觀的真理,而且也沒真正了解教會的聖事生活。
何:回應李老師所說的。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邀請。譬如一般村夫農婦,並不一定需要知道太多、太深的道理。當一位熱心虔誠的教友,知道很多的道理不是一種必然性。他們每天唸玫瑰經,做愛德工作,到聖堂服務,就覺得生活很快樂,為他們也許這樣就夠了,且反而他們是最忠實的教友。倒是一些知識分子和都巿人,他們知道的多,文化刺激多,但常感心靈空虛,為追求超越,就需要深入地研究道理,多知道一些信理知識以免信仰路上走的偏激。
我也還是肯定信理的重要,因為現代人主體性太強,總以為天主是讓我感覺、感動的那位,慢慢地天主成了是我所定義的那位,而不是天主教會客觀信理所宣講的,往往先把教會所說的天主放入括弧。因此,凡不合他們期待的天主,就不是我的天主,這是很危險的。
當然研究信理十分辛苦,但只要我們願意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最終我們的靈修基礎會越來越穩固,靈性生命會更充實,也更能幫助他人。
周:我想回應李姐妹剛才提到的富高神父交付的精神。很多人渴望平安、人際關係和諧,但常是單方面的期待,期待他人能尊重我、寬恕我。不過若回到基督的教導,會發現它應該是一種相互的關係,你願意別人如何對待你,你也要如何對待他人。「你也要如此」是前提。而這和「交付自己」很有關係。
「交付」是要知道我現在哪裡?我目前害怕、擔心甚麼,這是我的實況。但在這實況中,我仍願意將自己投向一個未知,這需要一個跳躍,而這就是交付。
時下很多宗教都在講憐憫、慈悲,這表達了每個人都期待與自己、與他人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可是內在又有許多障礙,以致無法達到這種情懷。因為當我對自己嚴格,不接納、不滿意自己時,便無法相信別人會對我慈悲。這就讓我想起年輕時很喜歡的一本書:《星語》。其中有一幕讓我十分感動,等到年紀比較大時,才悟得其中的意義。
作者嘉肋度談到他到了非洲沙漠獨修,非常想念朋友,但他在一個夜裡,把他珍藏的聯絡簿燒掉,因為他知道自己對親友的深刻思念,不需要靠這本聯絡簿。但是,這個行動不是他一到沙漠就做得到的,而是要經歷了一段思念、不捨的過程。他燒聯絡簿的動作,代表的是他捨棄了與朋友難分難捨的感情與關係,之後他內心更自由了。
因此,我們要活得更自在、更慈悲,人際關係更和諧,就要經歷捨棄、割捨、交付的過程,然後才能活得自在與自由。
所以,追尋靈修,首先要清理自己一些內在的東西,當然必須先了解自己目前在那裡、自己的實況如何。在這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困難,但它也是一個機會。正如剛才有位弟兄的分享,我們可將負面的感受資源回收,最後轉化成鑽石。
重要的是要回到基督的生命去看,祂的生命就是不斷淨化、空虛自己的過程,而這過程十分人性。如果我們都能在自己的人性生命中,活出同樣的過程,就沒有枉費天主之子在人世間走這一趟了!
梁:我們在生活中常要做一些選擇,如我從職業婦女走回家庭,就是個很重大的選擇。這些選擇,都讓我們面臨:我要什麼、不要什麼,得到什麼、放棄什麼的難題,這其中有辛苦、有痛、不捨、不知如何是好…,真的很不容易。
在這些過程中,需要分辨此時此刻我做的選擇是否最有意義?以我自己為例,當時母親身體不好,兒子又正要開始上學。於是我問自己:以我身為子女與母親的角色,此刻是否願意答覆天主交給我的使命?我也常和即將步入婚姻的男女分享:「你們有一天會有子女,你們是否準備好為成為父親、母親,可能要放棄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因為你要為照顧孩子而必須做些選擇」。
分辨時,還要看看我的選擇是帶給別人快樂或痛苦?如果是更多的痛苦,這個選擇很可能不正確。
在選擇時,我們也不要怕做調整,當然這需要勇氣。生命中常要不時做調整。此時我做了一個選擇,也許明天就不見得是正確的了。有時人在生活中感到壓力,是因為他很堅持自己的選擇,不願做調整。
我孩子常問我,要不要做這、做那?我會問他:「你覺得呢?你覺得此時此刻什麼是最重要、最合適的?你覺得此時此刻天主要你做什麼選擇?你不用擔心明天,你決定了,就去做!」我很喜歡福音中的一段話:「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六34)。我們確實不用為明天操心,因為到了明天,天主自會給我們力量去面對。
其實我們愈放棄、愈分享,得到的也愈多。我的孩子常跟著我們夫妻辦活動,東跑西跑。他從小學就得幫忙帶小小孩,讓我們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他也曾抱怨,為什麼都是他?現在他長大了,有能力規劃,所以我會問他:「你今天願不願意服務?你有你的自由,天主也給了你這個權利」,讓他平安地做選擇。
我們要給孩子該有的權利,但也要教導他們如何做選擇、如何分辨,幫忙他們分辨什麼是好的、向善的,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也要讓他們明白這其中會有許多的辛苦與割捨。有些大人不會做選擇,是因為他們從小沒有學習的機會。所以練習如何做選擇十分重要。
編輯(以下簡稱編):諸位都提到靈修是沒有速成的,必須要花時間;在座都是有經驗的人,請在這方面再多給些意見,以幫助信友靈修生活的提昇?
葉:我們每個人角色不同,所以看事情的角度也會不一樣,像我是過團體修道生活的人,我認為每天應該要找出一段個人的時間,15~20分鐘、甚至5分鐘也好,跟自己獨處一下。我喜歡打坐,常利用睡前的時間打坐,以放鬆自己,消除一天的疲憊,我很珍惜這時間。
另外,利用早、晚禱之後的短暫時間,讓自己安靜一下也很好。時常有人抱怨自己很忙,沒有時間祈禱、休息,其實真正幾分鐘的靜默就夠了,因為那「安靜」就是跟天主在一起,那「剎那」就是永恆,短短的幾分鐘比得上我們好幾小時的睡眠。
這是我的領悟,也珍惜這種生活上的操練,年輕時若沒有練習,到了中年想練習時又覺得丟臉,到了老年更覺得沒面子。在天主內是沒有時間的,當我們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需要,就什麼時候開始!
當然,我們常說要在生活中的小事上,轉向天主,這是「剎那」;而每天固定有和天主相處的時間更是重要,我常在散步時和花講話,就像和天主講話一樣。我每天都會和會院門口的兩棵大樹打招呼有時抱抱它,它們現在都長的很大囉!
何:我們常會看到教會有些名人教友家庭,彌撒時都坐在第一排,因他們喜歡「被看到」,但在實際生活中,並沒有按照信仰的真理和教會的教導來生活及培育孩子,教會內應該要多一些好的婚姻做見證,或許應多發展婚姻生活靈修,這也是福傳的方法,福傳─是一種具體的靈修。我很羨慕真正活出信仰生活的家庭,我看到他們順遂時,分享信仰真實的喜悅 ; 遇到困難時,他們散發一種依靠天主力量的美感,是很吸引人的,這樣的靈修會讓我們不走錯路,常經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這是我們應努力的地方。
編:請問:修行、操練的結果看得見嗎?
葉:一般練武功或氣功比較看得到結果,特別是在武俠小說中,可以有無限寬廣的發揮。東正教也有一種「聽心」術的靈修方式,藉著不停地聆聽自己的心跳,了解自己的心情起伏,操練到最後也可能會聽得到別人的心跳,以致了解到對方的心情。
當我們一直反省自己的生活、看自己的生命,與天主召喚的關係時,會看到天主在我們身上所做的事情,當我們操練某部分時,我們就會接受這現狀,像李女士說「唸書不是我唸」;換一個靈修的角度可以這麼說:「我接受天主給這個考驗」,這時就會散發出光芒。如果可以很有耐心的、持續著平常的操練與轉念,在瞭解天主在我們生命過程中的種種經驗後,那就成為自己的「功力」了。
所以「功力」就是接納現狀,在生命中不斷接受考驗與轉念,不論修道、婚姻或獨身生活,剛開始都有「夢想」,然後漸漸築夢踏實地過日子來回應天主。
自由很重要,過去我熱衷「助人」,常常幫不了自己還想幫人,弄得大家都不自由。舉例《清修庖廚》中的勞倫斯修士,當人家問他是否真的那麼喜歡廚房的工作時?他表示自己並不喜歡,只是初入修道院時答應了院長,只要是任何差遣都會聽命,於是就做了一輩子的飯。他去買菜,別人問他會不會無聊?他說天主和他在一起,所以不會!他利用煮完飯的時間祈禱,過著非常平凡的修道生活,一切只因為他遵守了第一個許諾,答應了就做到底!最後,很多人喜歡找他談話,因為他瞭解自己。
周:我們一般都希望修練自己,讓自己變得很超脫,刀槍不入、不再痛苦,也不再有麻煩,可是耶穌在祂的生命中讓我們看到的就是:修練成人!
天主造我們,就是讓祂的肖像呈現在我們人性的生命中。當自己的生命越來越自由,可以自在的活自己,可以讓別人自在的做他自己,讓事情發生,是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就是一份修持。這樣內心才能處在不判斷、深入聆聽、謙卑尊重的心境,能尊重自己對事情還有很多的不瞭解,能尊重事情在某人身上還有許多尚未呈現的奧祕等等。
靈修操練是為了修練成人,而不是修練成仙,不是為了更能抵擋困難或痛苦。耶穌給我們的道路,是從生命中的一切去體驗天主的愛,特別是在痛苦中,仍然能寬心體會天主的愛。
剛才提到的,我在生命當中說過的「是」,其實要用一輩子去活。這種「是」,要去經歷,就像我們剛開始和一群人在一起時,可能覺得和大家是志同道合的,到後來卻覺得痛苦不堪,這時我們是否仍然能說我願意繼續去愛?當初的「是」和後來活出來的「是」,逐漸整合在一起,在這方面,我覺得要向一些度婚姻生活的人學習。
我認識一對夫婦,他們每次吵架,到最後總要手拉著手到耶穌面前跪下,才能釋懷,不然老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手拉著手」本身就是一種降生的表達,我們在很多時候會把寬恕「超性」化了,我為他祈禱就好,或是心裡不要再記恨就好;然而很多時候,要問自己:我願不願意再去碰他?我願不願意和他一起吃飯?我願不願意正眼瞧他?這是很真實的問題。
在修道生活中,我們常說多為某人祈禱,其實有時候這只是一種逃避接觸。從度婚姻生活的人的掙扎中,看到有人努力去超越自己很難超越的,具體行動常會使人從中體會到那份困難、感動、及別人的善意,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人外在的負面情緒卻常常會彼此誤導,使人裹足不前。靈修本身便是體會降生的天主的愛與生命,是透過人每一天的生活去操練。
梁:天主讓我體會到:不管我怎樣,祂都深深的愛我,當我體會到那很深的被愛經驗時,就有能力去愛和關心周圍的人。我覺得現在的環境中,人跟人之間很缺乏關係,如何珍惜天主讓我們在生命中遇到的人?很重要。
我常覺得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人,是天主派來讓我呈現我是祂肖像的機會,所以要珍惜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也許有些人我這輩子就只有一天的機會能遇見他,我是否好好地用那一天對待他?盡我的能力、平安地對待他,讓身邊的人體會到不管他怎樣天主也都愛他,至少在那一時刻、在那一剎那。讓他就在那一天覺得自己是可愛的。
孩子是天主給的禮物,天主給了我們責任要養大孩子,但終究他要自己跟天主交帳,我不能代替他。我能做的是如何讓這個經過我生命中的人,體會到他是被愛的,是可愛的。
還有就是我們要先善待自己才會善待別人,如果我對自己要求很嚴格,那大概也很難寬容別人的一些作為。
夫妻生活也是一樣,我怎麼體會並接納他是天主的肖像?甚至我們的父母也一樣,我們可能常常不是很能同意他們的一些行為,但我們可以接納並愛他們;因為天主在,所以那些不好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包容。這也是生活上一個很基本的態度,我覺得當我深深被愛過,我才有能力去愛他人,我自己對孩子、對年輕人,特別願意在這方面付出,讓他們覺得他們是被愛的,他們才會去愛別人,不然他們可能成為社會中的問題孩子。
雖然每個孩子的成長經驗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但是讓他有一天能經驗到他是可愛的,這會是一個美好的體驗。所以我不斷在生活中學習,讓他人因為今天和我接觸,所以他覺得自己是可愛的,而我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我讓天主先愛了我,也開放自己給天主愛我,我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去開放、去愛。
既然我是母親,我願意多做些分享,從小讓孩子分享天主的愛,很重要,除了父母的愛之外,讓他體會到他的生命中有天主,讓他知道天主愛他,天主在他生命當中可以帶領他、陪伴他,即便父母不在身邊。這個經驗很重要,我周圍有很多孩子不是教友,他們仍然能透過被愛的經驗,知道父母可能有困難,天主因此藉著不同的人關愛他們。這是能改變他們生命的。
李:如果要建議現代人如何在靈修上進步,特別是教友的靈修,我有個「三足鼎立」式的建議。第一支腳是:要在生活中特別保留一些時間來愛慕天主。為我們過奉獻生活的人,可能這時間會留得多一些,這是應該的;如果是一般教友,如剛剛神父所說的,起碼每天要撥出五分鐘來祈禱。要慷慨地、努力地,同時也是很忠實地去完成。
祈禱就是跟天主交談,這是教友、特別是那些尋求天主的人應該要做的。當然如果不認識天主是我們交談愛慕的對象,那是不容易做到的。
所以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也是另一支腳,就是:要尋求真理、尋找天主,也需要知道我們現在尋找的是否正確。現在很多宗教、教派,都願意提供「真理」。這需要我們加以分辨,不能懵懵懂懂地把自己交給一個未識之神、或冥冥中一種盲目的力量。所以靈修意味著要撥時間去尋找真理,這樣才有動機。
如果我能撥時間去尋找真理、去愛慕天主,後來也要撥時間去愛人,去和人相處互動,那便是「服務」,也就是第三支腳。
何:靈修就是與天主一起生活,靈修越深表現出來的就是你越愛天主,越愛天主你就越能接受所有好的、不好的事情。我還是強調:要珍惜所擁有的,而且要回到原點,回到耶穌基督身上。教會給了我們聖事,那些去打禪七的人,為何不試試朝拜聖體?一樣是靜靜的坐在那裡,而且我們還有一個朝拜的對象。此外,我們還有告解聖事幫助我們更深、更親密的和耶穌基督在一起,更愛天主等等。我們現在反而相當輕忽教會聖事的基本功。
我們應幫助一般教友養成一些習慣,比如讀經班、團體祈禱等,或許有人第一次來、第二次不來,因為他們沒有那個習慣和感動。現代人特別注重「感覺、感動」,要有感動的音樂、美麗的詞藻和絢麗場景的布置的,他們才會來。其實我們的傳統正具有美麗的條件,但這需要花時間、毅力和專注去下功夫,不可能是一蹴可及的。我們也要幫助他們怎麼讀經、祈禱,這是一種陪伴,需要毅力與時間,應多花一點功夫在此。
還有,要讓教友懂得或繼續深化基本的要理,從基本的聖事當中增加我們的信德,好能更有信心的去接受聖事給的恩效。所以理性與感性要平衡。信仰也要有理性為基礎,不然我們可能一直尋找「感動」。有時我們常去時下流行的「敬拜讚美」;可是三個月後,就覺得膩,因感動不在了。很多時候我還是喜歡聽葛利果聖歌、念玫瑰經,或歸心祈禱,雖然有時覺得很乏味,可這就是操練的過程。我們不能為了因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速度、效率及成果,所以放棄原來的瑰寶,這也是如何包裝的問題了。
葉:靈修就是養成一種習慣,每天的持續默想,面對天主反省自己的生活,或自己的生命,讓靈性的操練成為一種習慣。習慣性的讀經或唱首聖歌,會使我們有力量應付日常生活,這不會成為負擔。祈禱可以淨化我們的思想,讓我們覺得自己是跟天主在一起的。
趙:最近有本暢銷書:《踏上心靈幽徑》,該書的作者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是美國內觀禪大師,和臨床心理學博士,在東西方都頗受重視的禪修大師。書中有句話:「靈性與占有或智商無關,而是一種發現愛的能力。當你擁有這種愛,就踏上了專屬於你的心靈幽徑。…」。這也如同諸位分享的:「愛的能力」很重要,那是一種會與心靈對話、會愛自己、愛天主,因而引發愛人的能力。
前不久在報上看到音樂人、也是文化評論者林谷芳說:「我不是高人,可是我是看過高人的人。」我們也不是高人,可是我們看過、體驗過耶穌基督,所以我們可以此相互勉勵。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