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思想廣場】從瑞士出發〈真假露德〉 顏敏如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顏敏如
 
  其實「露德」(Lourdes)本身並不存在真假的問題,它是一個地名,一個法國西南部庇里牛斯省的市鎮。露德之所以引起爭議,是因為它百多年來承載了有沒有奇蹟的疑問,以及信不信奇蹟的挑戰。
 
  露德是全法國天主教最大的朝聖地,有些人的朝聖目標卻是距離露德七百公里遠,位於Nevers,Saint-Gildard修道院裡的一座小教堂,因這教堂裡存放有伯爾納德(Bernadette Soubirous)的遺體。
 
  據傳,1858年2月至7月間,當時年僅14歲的伯爾納德曾18次親眼看見顯現給她的聖母瑪利亞。後來伯爾納德入會為修女,以35歲的英年過世。
 
  對於伯爾納德本人,朝聖地的說明書上只簡單寫著:這臉曾在露德見過聖母瑪利亞;這指頭曾辛勤挖掘,讓聖泉湧出;這耳曾傾聽天上之母的訊息。1879年4月16日聖伯爾納德在最後對聖母的呼求中與世長辭。多年後開墓時發現,她的遺體毫無腐壞的跡象。
 
  聖母顯靈至今150周年,瑞士一家週報以相當長的篇幅對這一神蹟做了駁斥。一週後,另一小篇文章卻針對這些反駁,提出反反駁。雙方各自引經據典做為佐證。現就以平行呈現兩者的方式,請讀者做一比較。
 
朝拜與敬仰
 
  長篇:作者描述一位老太太長途跋涉,就為了去朝拜伯爾納德修女。這位躺在鑲有黃金水晶棺木裡的修女,如同剛走出美容院那般,眉毛、睫毛修飾得整齊無暇,腮紅、嘴唇和指甲的色澤搭配得當。她身穿會衣,手中握著一串玫瑰唸珠。
 
  短文:必須提出解釋的是,天主教信仰中並不「朝拜」,而是「敬仰」某人。
 
開棺驗屍
 
  伯爾納德的遺體原是放在焊封的鉛棺中,20世紀初教會對伯爾納德宣稱真福和宣聖之前,必須按法規對遺體展開認定的工作,而在不同的年份進行三次驗屍。
 
  長篇:1909年第一次驗屍後的醫學記錄是,臉部皮膚貼在骨頭上,眉毛黏在眼窩處,頭殼上仍有幾根髮絲。身體呈棕黑色,像羊皮紙般僵直,敲打時發出如同紙板一般的悶聲。下手臂仍看得到血管紋理,手腳如同覆蓋著一層蠟。不透氣的鉛棺只是減緩屍體腐化的過程,在檢驗的9小時裡,遺體因接觸空氣而逐漸轉為黑色。
 
  1919年第二次的驗屍報告,Comte醫生說:「覆蓋著一層鹽的遺體已木乃伊化,有霉斑。」1925年4月第三次的報告:遺體並沒腐爛敗壞,看似覆上一層蠟的部份皮膚因受潮而變灰,也有些剝落。
 
  總結是,先前的開棺加速了腐化的程序,這其中沒有任何屍體長存的奇蹟,有的是自然界的作用。事實上,1925年6月教會宣稱伯爾納德為真福之前,為了讓人們在目賭她的面貌時不致引起不悅感,曾委託巴黎Pierre Imans公司依據照片,蠟製了伯爾納德的臉和手。
 
  短文:第二次的驗屍報告中,Comte醫生還說:「開棺後,遺體看起來很完整,沒有氣味,幾乎已木乃伊化……」第三次檢驗後他寫道:「引起我注意的是,極為完整的骨頭、神經、韌帶、皮膚、以及肌肉的光滑與張力。而死亡46年後肝臟的情況更是令人驚訝。這脆弱、柔軟的器官應該首先腐壞,或鈣化、變硬,可是,在我切開它時,卻仍然柔軟,幾乎是個正常的肝臟。我給在場的其他人看,並說,這明顯不是個自然現象。」
 
  事實上,教會並不把伯爾納德遺體所呈現的情況視為奇蹟。耶穌會士Andre Ravier針對這點提出說明:「伯爾納德遺體的完整性,不必要是個奇蹟。屍體在某些地方能夠長久保存並逐漸木乃伊化,是個普通常識。伯爾納德的情況的確令人驚訝,可是在奇蹟定義的嚴格限制之下,這還不足以構成『奇蹟』。」他也說:「……依照相片及拓痕,請人製作了蠟模,蓋在遺體的臉上、手上。」可見得,訂做的蠟模和欺騙無關,而是為保存聖人遺體以及為瞻仰遺體的群眾著想,所做的措施。
 
伯爾納德的人與事
 
  一般流傳的故事是,聖伯爾納德當年是個虔誠的14歲女孩,她在露德的Massabielle石洞中18次看見過聖母,並在該處徒手挖出能醫治疑難雜症的泉水。
 
  長篇:這個為教會所推出的迪士尼希望樂園,創造超過1220億台幣的營業額(經筆者換算後的金額),每年吸引600萬名以上朝聖者。
 
  傳說中的伯爾納德生長在一個住在磨坊裡的貧窮家庭。按不同的版本,她父親可能是打零工、流浪漢或磨坊工人,不但沒有養家能力,還嚴重酗酒。
 
  1858年2月伯爾納德第一次看見聖母後寫道:「在河邊撿木頭時,一個巨大的聲響嚇了我一跳。我看到樹叢搖動,接著出現金光閃耀的雲彩。雲彩中是一位美麗的女士,她穿著白衣,繫著藍色腰帶,腳旁有黃色的玫瑰。她劃十字聖號,轉動玫瑰唸珠,不久後便消失。」
 
  第三次見面時,伯爾納德問了那女士的名字,她只說:「不必問我的名字。我不保證妳在這世上會得到幸福,卻可能是在另個世界。」
 
  第八次見面時,女士要求伯爾納德親吻大地為罪人贖罪;第二天,女士要求伯爾納德以手挖掘,等到泉水冒出後就可以洗手。就在那挖掘的地方,百年後的現在,每天可湧出12萬公升的泉水。
 
  然而,事實是,伯爾納德既沒有寫下隻字片語,也沒畫出任何圖像紀錄,因為她是個不能讀寫的文盲。
 
  短文:伯爾納德真是文盲嗎?其實她在聖母顯靈後才學習讀寫。她的信件及信仰告白全經過教會嚴謹驗證後,帶著可能引起喧然大波的疑慮在1962年謹慎地出版;此外,她還有一本圖像筆記,就收存在Saint-Gildard修院內。
 
精神異常
 
  長篇:不像傳說中的赤貧,伯爾納德於1844年初、出生在一個相當殷實的家庭,是九個孩子中的一個(其中五個年幼時相繼過世)。父親樂於捐獻,也酷愛杯中物。伯爾納德有先天性胃疾及氣喘的問題,後來露德地區的霍亂疫情更是危害她的健康甚巨,終其一生為骨結核病症所苦。
 
  在父親因酗酒偷竊而遭逮捕之後,伯爾納德被代母暫時收養。代母並沒讓13歲的伯爾納德就學,而是把她送到修道院長Ader處。Ader除了教導她教義之外,他自己對於發生於1846年另一椿聖母顯靈事蹟的熱情,對伯爾納德造成深遠的影響,再加上伯爾納德原本就有來自父親的酒精遺傳,也因此,當單純遇上了神秘,「特別神視」更有可能產生。
 
  1858年2月11日,也就是伯爾納德回到父母家後的第25天,便「看到」聖母顯靈;當時和她在一起的姐妹和女友,卻不覺得山洞有何特別不同的地方。伯爾納德的父母及堂區神父均不相信她的敘述。聖母第五次顯靈後,檢察官雖傳訊伯爾納德,卻也無法做出任何解釋。
 
  短文:伯爾納德不是個歇斯底里患者,不善攻心計,她的神視也不建基於任何形式的暗示或無來由的強烈感應。修院醫生對她有充分的了解,說:「我是這修院團體的醫生,多年來我對這位年輕修女的健康情況相當清楚。由於多病,她也把自己訓練成專職的護士……她的情況和『瘋狂』完全無關;更好說是,她那安詳、簡樸、柔和的天性,讓瘋狂對她起不了任何作用……」
 
盲人再度看見
 
  1862年初,露德的Laurence主教宣佈在顯靈那年(1858)發生的七個事件為奇蹟,其中之一是瞎眼的Bouriette再度獲得視力。
 
  長篇:據說在聖母第一次顯現給伯爾納德約一個月後,Massabielle石洞附近雖聚集了數千群眾,卻都又失望地離開,也沒人注意到那流出涓涓泉水的小洞(真正的大股水流是在許多人尋求治癒奇蹟而不斷挖掘擴大後才形成);直到一位名叫Dozous的醫生,宣稱他的病人Bouriette因飲用了此處泉水而恢復視力之後,泉水治病的說法才在法國引起巨大的風潮。
 
  Dozous原在露德醫院服務,卻因能力不足而遭開除。當教會決定購買山洞所在的土地時,Dozous要求百分之五的佣金利潤,理由是,他發現了山洞的奧妙並提高了它的價值。
 
  為求信實,其他醫生對Bouriette進行檢查之後發現,這位因飲用泉水而恢復視力的人,其臉、手因爆炸而受傷,其實並沒瞎。Dozous在真正的病歷表上也只寫著:他的右眼因受了點傷而視力減損。由此可知,露德泉水的盛名不是那位「美麗的婦人」,也不是伯爾納德向世界宣告「奇蹟」的結果,而是醫生Dozous和他的病人Bouriette的欺騙行為所造成,也是教士之間相互密商後的預謀!
 
  短文:Bouriette只有一眼看不見,教會從未宣稱他曾經完全瞎盲。至於「教士之間相互密商後預謀」的說法並不正確,因為那時的教士對露德事蹟,其實是抱持懷疑的態度。
 
結論
 
  長篇:150年來,教會在約7000個事件中,只承認67件為奇蹟;其中包括過去60年裡發生的10個案例。在這67個奇蹟裡,百分之八十是結核病受到治癒的例子。其中有6個宣告為奇蹟的事件並不是發生在露德,而是喝了泉水或病人自己向「露德聖母」祈禱所產生的效果。
 
  醫學的進步讓奇蹟治癒事件大量減少,更由於X光檢查的長足發展,1905年後便不再有任何治癒肺結核的事件。1939年阿爾及利亞的醫生Guarner在看過舊時的病歷後說:「這些記錄並不完整,疾病也以過時的方法檢查。」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位巴黎醫生Ferron表示:「這其中有許多欺騙的案例,因為做判斷的醫生被蒙蔽了。此外,有一大部份的奇蹟是由陪伴病人到露德的虔誠修女所確認的,並不具備公信力。」本身是醫生也是神學家的法國人Bordreuil在翻閱過資料後也說:「做判斷的醫生全都受到他們自己哲學或宗教思想的影響……。」
 
  由樞機主教Prospero Lambertini(1675~1758,也就是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四世)所設定的,至今仍有效的奇蹟治癒標準是:「直到治癒的那個時間點,疾病必須是持續著的,且不曾接受過醫生的治療。治癒必須在瞬間完成,也不再復發。」現在負責露德事務的Jacques Perrier主教認為,依此標準,今後不會再有奇蹟出現,因為到露德尋求健康的人全都接受過醫生的治療。他希望在嚴格評估的前提下,未來突發治癒的例子雖不能列為奇蹟,卻也能得到正式承認。
 
  短文:教會對伯爾納德本人及治癒奇蹟都做了嚴格的斷定;每一個正式受到承認的奇蹟、都必須通過不同主管機關嚴判審理的特定程序。有些非教友身份的醫生甚至和不承認奇蹟的教友,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獲得諾貝爾獎的法國外科醫生Alexis Carrel的說辭就是個例子:「有個工人,他手上一個相當大的惡性腫瘤竟然能縮小成一個小的疤痕,這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驚人事件。我雖然不能了解,卻無法懷疑親眼所見的事實。」這種突發的、臨時的治癒,在信仰中就是奇蹟。
 
  露德現象不需要任何人相信,即便天主教徒都不相信,也不會影響曾經存在過的事實。教會在經過審慎的檢驗核考之後,承認伯爾納德及其他效應為「可信」。意思是,天主教徒可以放心地相信,聖母的確顯現給伯爾納德!在那些無以數計到露德朝聖的人當中,雖然只有極少數得到治癒,但每個人卻都可以受到傾聽。許多朝聖者經驗到一種內在靈魂的治癒,絕大多數的人則帶著更多信仰的喜悅回家。
 
  人類史上究竟有否奇蹟,是個信者恆信,不信者永不相信的議題。不論是教友或非教友,究竟傾向上述長篇或短文的說法,各有其自由。值得一提的是,信仰無法在實驗室裡以科學儀器測量;信仰除了要求理性思辨之外,更不能忽略其屬靈的那一層面。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