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
我好像搭上了全球不景氣的列車,無奈地躋身中年失業的行列中,對於幾年前好友因失業所帶來的痛苦與不安,終於有了深切的感同身受,因為現在的我,也患上了這種病,而且症狀嚴重程度,比好友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早有跡象顯示我即將失業,並且在我之前,陸續已有同事被解聘了,但是當神職老闆在再也無法藉故隱瞞、或拖延的情形下,告訴我說:「一切的業務,就做到今年年底為止」時,我仍然不捨得見到手中這一份歷史悠久、充滿教化意義的工作就此結束,尤其更不能認同神職主管們將以福傳精神為目標的事業改弦易轍,轉向趨於功利的計算。因為,被告知結束工作的唯一理由,就只是「我們沒錢了」。這部分,他們的表現倒是很入世的。事實上,這份工作從創始之初,即是為了眾人的益處服務,是為了福傳而做,並不是為賺錢。
時常聽到有人批評教會,不懂得企業管理經營之道;而這門專業,我確實也不懂。但是,近來時有耳聞,為了財源不足而精簡人事的一些教會機構,採取了人事縮編、裁撤,或低薪聘雇人員,或人事錄用傾向年輕化的選擇……,這些人事政策,也許跟上了世界經營潮流,但為牧靈福傳事業而言,這樣做是對的嗎?若只為呼應現代高效率的企管行動,而縮簡甚或裁撤某單位,但仍得在精簡人事方面小心作為,以免不當地犧牲掉牧靈福傳的品質和意義,其結果可能反而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我們確實可以把「牧靈福傳工作」當作一件事業來看,但它既非營利事業,也非只是非營利事業;「牧靈福傳工作」應該是完整關照全人生命的超然事業與志業。至於人的生命,耶穌不是說過:「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穿什麼。難道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而且耶穌也說了:「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
耶穌的訓誡和提醒,我們聽明白了嗎?是否該再問一問:「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究竟是什麼意思?否則,一如外邦人,只會不斷地擔憂著:「我們沒有足夠的錢」,如何能成就牧靈福傳志業呢?而這也從來不是:「莊稼多,工人少」的問題。可是很明顯地,這正是今天教會在牧靈福傳事業中,處理人事問題時,所呈現出本末倒置的離譜現象。
事實上,教會機構內不乏有熱誠、有能力、有衝勁、有專業、有經驗,特別是又能虔心靈修的工人,只是每個人自然地都會漸漸步入年長之輩;我的好友即是其一。看他懷著對天主義無反顧的愛,而散發出堅定的毅力和耐力,為尋求中年再度就業,努力奔走於適合自己經驗的教會機構領域,有如保祿對福傳意念的執著那般,令我十分敬佩、但也不捨。
好友因已年近退休,雖然擁有紮實的工作經驗和認真、執著的牧靈福傳心意,仍不被教會高層賞識、接納和重視,但他始終不氣餒、不放棄,終於在天主的巧妙機緣安排下,遇見了伯樂,得到適合他專長和興趣的福傳工作。他說:希望能安心工作到退休,特別在這幾年,他會全力以赴為福傳,貢獻自己的經驗,以及完成傳承的使命。不過,好不容易得到的這份工作,仍令他深感挫折與壓力,並不是他的工作能力有問題,而是不識他背景的長上,直接挑戰他的年齡,也以此質疑他深具開創性作為的工作內容,如此不被尊重的感覺,真是教人情何以堪!
當我自己由從事多年的教會工作中退出,淪為中年失業者的下場後,也開始體會到另尋工作第二春的困難,真是重重又重重。若是按著徵人啟事寄出履歷,結果一定是石沉大海。不難想像:第一是年齡問題,第二是沒有關係背景。
原以為進入中年,自己在人格、性情、信仰、靈修、工作態度、牧靈福傳意識……等等,各方面均更成熟、圓融、沉穩之際,卻沒想到,先已被貼上了「高齡」、不考慮錄用的標籤,即便身懷絕技、充滿務實的牧靈福傳經驗和滿腔熱誠,也都全無用處了,甚至連面談的機會也不可得呢!
幸而,於此心灰意冷之際,天主給了我克服不安的足夠力量,我也勉勵自己,只管努力於「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其他的,就都交給天主。現在,我仍然繼續祈求能得到適合自己的牧靈福傳工作,同時把握悠閒時光,享受與天主更深交往的分分秒秒,也漸漸地感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年屆中年以來,歷經了自己失業的驚慌、和再就業的困難,又目睹好友再度回到教會工作後備受委屈,以及在我之後無預警地被解雇的同事,各人遭遇雖不盡相同,但都隱含著不符正義的事實,不由得令我納悶起來,教會是否根本不曾有過追求「莊稼多,工人少」的理想?因此,也難怪傳教150周年的台灣天主教會,需要以堂區配額方式,為達成15000人領洗的業績要求,這不是太荒謬了嗎?在此,套用一句政治語言:「笨蛋,問題還是在人事處理上」。
我不是想為服務於教會,卻中年失業的工人(如我者)請命;也不是想讓教會成為負荷沉重的養老院。知名的問題解決專家顧問、奧美董事長白崇亮先生,分享他事業成功的經驗說:他做的只是「溝通」,也即是「幫助人」的工作而已。可不是嗎?牧靈福傳事業最最欠缺的不是財力,而是唯才是用,是在人事上做出有效的溝通,然後各安其位,讓個個同工積極地動起來,並能彼此互相幫助與合作─而這一切是來自每個人「上愛天主,下愛人」的動心起念。
若是教會肯定某一項工作是為了牧靈福傳而做,結果卻是為了錢的問題而捨棄,豈不是對天主失了信心?反過來說,認定為該做的牧靈福傳工作,就該有像亞巴郎一樣大的信德,只知道「天主自會照料」(The Lord will provide),亦如德肋撒修女所實踐的榜樣。
希望要將天主國的好消息傳給人的教會,記得把問題關鍵放在「我們人手不夠了」;而不是「我們沒有錢了」。一個適才適用的人,即便稍微年長,相信一定抵得過沒有經驗或不適任的人;而年輕人也該有值得學習的好表樣。這是良性的傳承過程。在與朋友閒聊當中,有人曾經這樣問道:為什麼教會大家長,年紀都五十上下,或更為年長了,卻仍被當個寶呢?為什麼進入中年的、嫻熟熱誠的信友工作者,卻反而被棄如敝屣?
哎呀,「牧靈福傳的績效與年齡」,二者之間的關係,是否可讓我們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