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補課
中國大陸教會教理講授工作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相信這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幾個問題。本文就從這三方面,對大陸教會教理講授工作,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和分析。
一、歷史和現狀
文革之後的最初10年(1977~1987),教會百廢待興,老一輩神長帶領廣大教友致力於艱苦的教會重建工作。
那個時期的教理講授,多數只侷限於幫助教友重溫要理問答、背誦教會經文;而在牧靈傳教事務上,則凡事都依賴神父和修女。由於神職人員的嚴重缺乏,有組織、有系統的教理講授,在當時幾乎是一個超乎現實的夢想。
一到暑假,孩子們就被領著大聲地背誦要理問答、早晚課和玫瑰經等常用經文,他們稚氣的聲音和滿院打鬧玩耍的有趣情景至今仍縈繞在耳畔、浮現在眼前。不過,當時有些地方比較保守的政府官員認為,信仰自由政策只針對成年公民,所以強加干涉,不允許把孩子集中起來學習教會知識。
80年代後期,各地的修院和修女院培育體系逐步完善,年輕的神父、修女逐批「出爐」,立刻為福傳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又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教會的國際交往也日漸頻繁,一些新的牧靈觀念和教理講授方法進入大陸,很快被年輕的神父、修士、修女所運用。
當時教會大致已完成了教堂和教會基本架構的重建工作,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教友的信仰素質上,特別是對於身處社會巨變中的青少年信仰培育,越來越引起教會的關注。
到了90年代,絕大多數教區都把開辦暑期教理班,當作堂區牧靈中的大事。教授要理的主要對象是中小學生,教師基本上是修士和修女,也有個別教會知識較豐富的教友志工參與其中。但教授要理的目的,往往只限於為孩子們準備開聖體、施堅振。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需求有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思想活躍的年輕人,不再輕視或迴避思考宗教問題,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本著真誠的態度,在強烈的求知欲望催促下,開始探索人生意義,主動尋求宗教信仰。
不少教友也不再只滿足於會念幾句經文,或者會背誦幾句要理問答,他們渴望對信仰道理有更系統和更深入的瞭解,從而度一個更有深度的信仰生活。
為了回應現時的需要,大多數教區除了一年一度針對兒童舉辦的暑期要理班,也建立了青年夏令營、成人慕道班、傳道員培訓班、聖經學習小組、信仰生活團等組織,以提高教友的教會知識、加深教友的信仰基礎。
事實上,教友們都會很積極地參加這些組織活動。正如一位神父欣喜地說:「每次辦班,參加的人數都比我想像的多,並且年輕人逐年增加,他們的熱情很高,求知欲很強。」
這的確是非常令人振奮的好現象,也是一個明顯的時代徵兆。因此,我們必須積極予以回應,勇敢地肩負起福傳的神聖使命,大力推動和開展教理講授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然而,目前仍有不少阻礙和影響教理講授工作正常進行和發展的諸多因素。
首先是社會因素。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很多人迫於社會壓力,忙於工作,難得空閒;隨著娛樂業的不斷繁榮,人們開始將大部分的閒置時間都用在消遣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一些消極思想,在中國社會長盛不衰、而且有繼續蔓延的趨勢。
這些社會毒素侵蝕人們的思想,特別毒害廣大青少年的心靈。在這種情況下,要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接受信仰教育,並使教理講授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似乎頗有難度。
其次,是教會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不夠
在教會內部,教理講授工作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比如尚未有全國性的教理研究、推廣、培育等專門機構的設立;很多人對教理講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還不夠,甚至某些人持有偏見,認為它只是針對小孩的信仰教育,好讓他們準備初領聖體或領堅振,沒有必要為此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和財力;很多教友對提高自己的信仰知識、加深信仰生活、改善參與禮儀和祈禱的方式等,還缺乏充分的認識和積極的行動。
二)、師資缺乏
神父、修士和修女一般被認為是當然的教理講授者,但是他們的人數畢竟很有限,而且近幾年來,修道人的數量開始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好幾所修院已經因人數驟減而關停或者併校。
要解決師資問題,神父、修士和修女應該是被優先考慮的對象,但不能是唯一的對象。從長遠來看,從事教理教授工作的主力軍應該是教友,因為他們在人數、經驗、時間、精力等方面都佔有優勢。
有越多的教友加入教理講授隊伍,就越有活力出現。近年來,儘管有些教區開始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傳道員隊伍,但就全國範圍而言,教友參與福傳和教理講授的積極性還有待普遍性地提高。
三)、教材匱乏
除了最近幾年來從臺港引進的個別教材,大陸教會幾乎沒有正規系統地編寫過多少適合本地現狀的教理教材。現有的一些教材大都缺乏針對性,不能引起小孩子的學習興趣,也不太適合於成人。
有些神父非常感慨地說:「我們每一年都辦要理班,每一年面對的幾乎是同樣一批學員,但我們每一年都在使用同樣的教材,因為我們僅有這一種教材。」可想而知,這樣的要理班能對人產生多大的吸引力?
四)、方法欠佳
教理講授在方法上缺乏引導性和靈活性。在兒童要理班中最常見的是一遍又一遍地領著誦讀,讀熟了之後再要求背誦。在成人教理班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從頭到尾仔細地講解一遍就算了事。前者的缺點是不求甚解,沒有做到啟發引導,答疑解惑。後者的缺點是太多理論與說教,往往脫離生活實務,難以讓學員有內心的觸動感,對他們生活的改變影響有限。
五)、制度缺位
因為沒有長效的運作機制和制度保障,目前很多堂區的教理講授工作還處於短時間內突擊進行狀態,比如針對中小學生,一年也只有在暑期教理班中一兩週的密集培育,其他時間再沒有常規性或者跟進性的培育,有不少孩子除了暑假一兩週時間,基本上常年不會再出現在教堂裡。這樣的培育,很難保證其成效。成人的培育也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
三、幾點建議
針對大陸教會在教理講授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想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在教授內容上要有連貫性,比如根據《天主教教理》的內容來安排課程。如果是幾個人聯手講課,要注意內容上的銜接與協調。
二)、要盡量定期如期上課,比如每週一次,每次最好不超過兩個小時。
三)、一定要注意到大家在聽講時的反映,避免太理論化的講解,盡量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
四)、每次給學員提供討論的機會,其討論的話題要聯繫學員的實際生活,要能引起大家的興趣。
五)、每次聚會之後最好能提供一點茶水、甜點、水果之類的東西(可以邀請大家自由從各自家裡帶來),這種生活的分享不但能引起大家的參與興趣,還能增加彼此之間的友誼。
六)、要定期召集傳道員分享講課的經驗,討論在講課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總結檢討工作中的經驗教訓、並尋求解決的辦法。
七)、不管是教區還是堂區,都需要建立和健全長效的信仰培育機制,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負責人,讓教理講授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八)、要加強教區、堂區之間的相互交流。有的教區或堂區在教理講授方面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而且具有較好的師資隊伍和教理教材。如果在全國範圍內或者某個地域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那麼,就能整合很多優質的教理教學資源,促進教理講授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