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令芳
我出生在雲林鄉下的小鎮,是第五代的天主教家庭。小時候,爸爸非常堅持孩子主日一定要進教堂、上道理班、晚上睡前要祈禱;媽媽因為在聖堂司琴,所以常邀請我們圍繞在她身旁練唱,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每每唱歌時就像個小聖詠團,這些留在我腦海中的美麗景象,使我嚮往以後自己也要擁有這樣的快樂家庭。和振鴻(外子)認識時,他還不是教友,而且因為信仰不同的關係,讓我們差點分手。當時適逢一位老師鼓勵他:如果一個女孩有很深的信仰、而又能堅持,必會是個好女孩。就這樣我們走入了禮堂,在天主面前許下承諾:無論環境順逆、疾病健康、貧賤富貴,我們要彼此扶持,直到離世的那一天。
振鴻也在婚後九個月領洗,加入了天主教會的大家庭。我從小在一個充滿溫馨、有愛的家庭長大,對「家」的概念,認為美滿快樂的家庭是理所當然就會有的,而忽略了家庭也需要用心來經營。
當兩個女兒相繼報到後,生活的挑戰也從此展開,使我和振鴻甜蜜的兩人世界,因著我的抱怨,逐漸變成了戰場;而我每天周旋在孩子的奶瓶、尿片、哭鬧聲中,早已將天主放在腦後,也漸漸成了主日教友。
記得有一次妹妹來訪,出門前回頭告訴我:「大姊,妳家氣氛怪怪的。」我望著她,心中只有無奈。直到一天,耶稣孝女會的賀靜俐修女和聖家堂的美宜、小華到家裡探訪,當她們邀請我一起研讀《要理問答》時,我不加思索的答應了。
在聚會中,修女提到:「有一天,我到一個學生家作客三天,這位太太在先生回家前,就把自己和孩子打理整齊,餐桌也佈置好了,等先生回家時,就帶著孩子一起在門口迎接爸爸。」修女接著說:「我看見孩子們擁上前去,抱住爸爸,幫爸爸拿公事包;孩子的爸爸呢?臉上洋溢著的笑容,當然立即趕走了一天來的疲憊。」
這一幕感人的畫面,深深地刻入我的腦海裡,我反省自己的生活:先生回家時,我和孩子們兩眼盯著電視,振鴻則孤單的吃著冰冷的飯菜。我開始和孩子們商量:如何在爸爸回家時、讓爸爸開心?記得那一天,振鴻回家來,他一開門,女兒們便衝向前抱住爸爸,那一刻振鴻臉上堆滿了幸福的笑容;果然他一天的疲憊,就在孩子們的關懷聲中卸下。
長久以來,我們沒有全家祈禱的習慣,一時之間要如何開始呢?記得第一次光要把大家集合起來,就花了將近一個小時;雖然我們一家只有四人,而且只是關掉電視,卻像在拔河一樣吃力,好不容易說服了一個,另一個等得不耐煩、想發脾氣了。
經過了一番努力後,四人終於安靜下來,我們圍成一圈,一起劃了聖號: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阿門。我說:「請大家一起說感謝天主!」大家回應:「感謝天主!」就這樣結束了我們除了飯前禱以外的第一次全家祈禱。
多麼不容易的開始,卻也開啟了全家祈禱之門;從「感謝天主」這不到一分鐘的祈禱,逐漸增多一遍天主經、一首聖歌、一篇聖詠、一個小故事、一篇聖經章節,以至現在的感恩、反省、求恩。
為了讓孩子們覺得有趣,有時我們關上燈,點盞蠟燭,圍著蠟燭告訴耶穌今天發生的事;有時全家窩在孩子的床上,感謝爸爸一天工作的辛苦,讓媽媽可以安心在家照顧我們;有時一家大小擠在一張沙發,向天主訴說一天中我曾傷害的人,求天主給我勇氣說對不起;有時我們對坐著,互相道歉,我不應該惹媽媽生氣,請媽媽原諒我。
隨著女兒們年紀的增長,我們開始輪流帶晚禱,每人可按自己的方式帶全家祈禱,包括時間的長短喔。從女兒開始上小學、到現在已經國中,她們永遠不會改變的一句禱詞:「求天主讓我明天可以早起,上學不要遲到,上課可以認真。」真是佩服她們可以連續求了七年,我想她們還是會繼續求下去。
這樣的每日祈禱,改變了我們的家庭氣氛。前年妹妹結婚了,當我們邀請她和我們一起祈禱時,她說:「求天主降福我的家庭,就像降福大姊的家庭一樣。」感謝天主,使這原本是一個爭吵混亂的客廳,現在充滿了笑聲、歌聲與禱聲。
也是前年,振鴻生病、時常無法入眠,有一天,小女兒坐在爸爸身旁,用她的小食指一點一點地點在爸爸的手心上,之後她起身關掉大燈、開了小燈,正要走出房門時,我走進臥室,不解的問她:「安安,妳在做什麼?」她天真的望著我說:「媽媽,我剛為爸爸唸完一串慈悲串經。」那一夜振鴻睡得香又甜!
「請大家想想:今天要說謝謝的、對不起的、還有要祈求的。」
「我要謝謝同學今天下課時下雨幫我撐傘,我忘了帶傘出門,我要謝謝她。」
「我要謝謝爸爸幫我複習功課。」
「我要謝謝天主,今天上學沒有遲到。」
「我要跟同學說對不起,今天誤會他了。」
「我要跟振鴻說對不起,剛才講話太不客氣了」……。
感謝天主!這是每天的生活,當夜晚來臨,我們各自回房睡覺前,因著主的愛,我們把一天的勞苦都歸還奉獻給祂。
「所以你們不要爲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六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