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
前言
「簡單」生活,生活就「減擔」。
今天人類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更講求多元、精緻、便利。相對的,這些慾望也造成了地球和我們心靈上的負擔。
地球,是人類宇宙中的唯一家園。有信仰的我們,在面對環境資源不斷被耗損之餘,該如何反省及重新正視環保的美好與重要,而不要讓自己對此議題僅停留在意識層面?
本次專題邀請三位資深環保工作者來分享:「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我的信仰如何啟迪我做環保?」、「實踐環保的基本概念」等議題。
其實,環保最基本的態度無非就是選擇「簡單」生活,不以便利為優先,減少每一分資源的浪費,才是王道。
生活「簡單」才能「減擔」,您認同嗎?
「簡單」是種智慧,也是一種抉擇;讓慾望「簡單」、就是讓心靈鬆綁與「減擔」的重要途徑;我們也該以同樣的智慧來呵護承載大地所有重負的地球,莫讓人類沈重的慾望壓垮地球的背脊!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畫排列)
吳富柔 修女:聖母聖心修女,台中曉明女中生命教育老師。
柳宗言 專員:台灣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劉一峰 神父: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花蓮縣玉里鎮聖母玫瑰堂 本堂神父。
主持人
趙榮珠 女士:見證雜誌主編
= = = = = = = = = = =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凡是有信仰的人,都確信有一位神,只是名稱和對象可能有別。而我們也都知道:地球,是人類的唯一家園,我們該如何繼續保護這可愛家園?地球能不能讓我們永續的生存下去,也是要看看我們每一個人是如何對待它。
所以,今天我們要很簡單的和大家分享:在我的信仰裡,我是怎麼樣看待人和大自然的生態關聯?我的信仰怎樣教導、並幫助我們去關心、愛護,大自然,好善盡地球管家的責任?因為在天主教的聖經裡,從開始創造天地的那一刻起,天主就看了認為好,然後交給人來管理這個大地,可是我們的管家職務好像不是很盡責,所以讓它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傷。
所以,我們該怎樣做得更好些?同時也看看我與大自然的關係,諸位也許發現我們都故意用「我、我、我」,就是因為想要從「我自己」、從「我個人」出發,看看我與大自然的關係如何影響我的靈修生活。
我們也都清楚:不管是哪個宗教信仰、都很強調心靈的環保和修為,所以,希望能在今天的座談會多發揮這一點。
當然對不少的修道人而言,他們可以全心全意在祈禱生活裡,把大自然的靈修等等活出來,可是也有很多人不全是在度靈修生活,那麼,甚麼才是靈修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係?
此外,今日存在的生態環保危機、是對人性的一種考驗甚至威脅嗎?一個有信仰的人、在面對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同時,該如何坦然地宣認自己的信仰?
讓我們一起討論:如何從我的信仰出發,重新反省「我與天地」、「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反思「大地的存在與我的存在」有何關聯?我的信仰如何要求我對環境保護負起責任?我宜如何實踐?珍惜地球的豐富自然資源與生命?「我與大自然」的關係如何影響我的靈修生活? 我如何看待「大自然」和「我的靈修生活」?我又如何把對大自然的關懷具體落實在生活中?現在請一起討論吧!
柳宗言(以下簡稱柳):慈濟的環保志業從1990年8月開始推動至今,已有22個年頭了,緣起於證嚴上人在台中的一場幸福人生講座,她在前往會場途中,經過一個巿場,看到前晚留下的滿街垃圾。因此在講演結束後,聽眾鼓掌致意之際,上人期勉大家用鼓掌的雙手做垃圾分類。
從那時起,環保的種子撒下,慈濟的志工開始自發性地去推動資源回收的工作。由個人到家庭,由家庭到社區,再擴散到社會;至今慈濟已在全世界20個國家,成立6,450個環保站,帶動87,750位環保志工;在台灣,就有5,413個環保回收站,其中包含266個環保教育站,72,164位環保志工。每一位環保志工都是帶動社會落實環保行動的力量。
回歸勤儉與惜福
上人曾言:「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是要去行的,因此慈濟是力行的團體,把佛教教理用實際的行動去體會、去見證。
資源回收不只讓垃圾減量,親身的接觸資源回收工作,更能回歸勤儉惜福的務實生活態度,不再浪費,改變生活的習慣,減少心中的物欲,煩惱也漸漸消除,人心得以淨化。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到台北文山區的環保站,當時的景象讓我十分震撼。從政治大學、世新大學回收的塑膠飲料杯、瓶一大袋、一大袋的,多到小小的環保站整個被堆滿,中午必須將當天的回收物分類完成、清空,才能騰出空間用餐,但是實在是多到做不完。
當時我還在外商公司上班,中午用餐後,習慣都會買杯珍珠奶茶,我也會隨手將喝完的塑膠杯回收;但是沒有想到即使做了回收,後續竟會累積如此龐大的數量。更何況沒有回收到的想必更是驚人,而且這些塑膠杯都是僅供一次性使用而已。因此我問自己:「我做了回收,看似盡到本分,但這樣夠嗎?」
環保「5R」: Refuse、Reduce、Reuse、Repair 、Recycle
於是我開始投入環保。一般做環保有三個「R」:「Reduce」(減量)、「Reuse」(重覆使用)、「Recycle」(回收)。我們又再加上兩個「R」,一是「Refuse」,拒絕使用不環保的東西、能不用就不用、有需要才用;二是非得要用時,就減量使用,然後再重覆使用,如果壞了,還「Repair」(維修)。
現代社會講求消費主義,希望增加消費以創造經濟的發展,東西舊了、壞了就直接丟棄。因此在環保站可以看到許多玩具、手機、腳踏車等各類還可以再利用的物品,十分可惜。
我們鼓勵回收,其實回收是最後一步,第一步則是「Refuse」,能不用就不用,並且儘量不用一次性的東西。
例如在台北搭捷運可閱讀免費的報紙,看完放到回收桶,別人還可以再看;似乎做到了回收。可是製造這些報紙,要砍伐樹木,即使使用再生紙,仍需使用油墨,還有生產及運輸過程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造成空氣汙染,一切只是為了在捷運上看幾分鐘這些不一定必要的訊息,這樣值得嗎?
還有如厠後洗手,使用擦手用紙,人人一兩張累積下來也不得了,因此我現在會隨身帶手帕,如果忘了,就甩甩手讓它自然乾也行!
「知道」到「做到」的距離
現在慈濟回收站另一個功能是做環保教育,讓人親身體驗環保的重要。因為環保知識大家都有,但是從「知道」到「做到」是最遙遠的距離。就像我的經驗,到了環保站,我親身聞睹回收物的惡臭髒亂,以後在家中回收時就會清理乾淨,好讓後續的工作方便些,而且還可再做精質化的再生產品,同時也會加強自己「5R」的環保意識與行動。
證嚴上人也鼓勵這些做了22年的環保菩薩,過去「彎腰做環保」,現在要「挺腰說環保」,用多年來投入環保的熱誠去感動參訪者。這些不識字的老菩薩,或許在社會被認為沒有價值,卻能以身作則,每天投身環保,感動年輕人在未來的生活中減少垃圾數量,更熱愛這個地球。
趙:謝謝柳先生提供這麼多具體可行的環保訊息。接著請吳修女發言。
吳富柔(以下簡稱吳):台中市曉明女中的環保是從1985年由成道學老師帶領的環保教育開始,當時的重點工作是垃圾分類。隨著時代改變,環保意識擡頭,環境教育的進步,曉明女中也在不斷地自我提昇。
與社區合作推廣環保
1998年,我們做了議題的倡導,也就是建議台中巿政府,要求他們必須做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我們一方面在曉明女中設立一個社區資源回收站,並和附近的7-11(便利商店)合作,民眾可用回收物換取點數,再至7-11購物,用鼓勵的方式來推廣環保的工作。以後當巿政府接受並實行後,我們的資源回收就撤站了。
之後也推動學生積極做一些示範;如垃圾減量,並在園遊會要求學生不能使用免洗餐具。剛開始師生都強烈反彈,但在我們堅持之下,曉明40年、45年的校慶都做到了,明年即將邁入50年校慶,我們仍會繼續做下去。
目前我們在做生態教育,也加入了綠色伙伴學校,並因做環保有績效,得到全國唯一的高中校園永續經營獎。
「我與天、地、人」的生態關係
在環保教育方面,我們首先強調與生態的關係,也就是與自己、他人、大地、天主四個幅度的關係;與天主的關係是主軸,因為所有受造物都是天主創造的,若能對天主尊敬,和天主的關係和諧,自然會珍惜、尊重所有的受造物,並關心祂所創造的大地。特別是在921大地震之後,一般民眾尤其是台中地區。對大自然敬畏之心較過去更為強烈。
我們也要求學生認識植物生態的重要性,並藉此介紹生態靈修、方濟靈修,幫助學生了解方濟和大自然的和諧關係。再進一步進入保護的意識,即大自然生病了,因此需要每一個人伸出援手去保護大自然。
在推廣的過程中,我們讓學生去台中焚化爐、垃圾掩埋場實際體驗,13層樓高15公頃的地(是曉明女中的五倍大)兩年就堆滿了垃圾。還有垃圾產生的污水處理,有一次我去打開循環淨水機器的門,瞬間手上的戒指就被阿摩尼亞薰成黑色,可見毒性之高。
不做好垃圾分類,幾億元的焚化爐很快就會報廢。1987年同濟會分別贈送台中國小、中正國小和曉明女中一個小型焚化爐。兩個國小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很快就報廢,我們是在2004年由於煙囪太矮,影響社區的空氣才被迫報廢。可見雖然看似不起眼的垃圾分類,卻影響至鉅。
我們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生態環境,例如每年五月到台中太平市的聖愛山莊去拔蔓澤蘭,一方面幫助她們了解小花蔓澤蘭(俗稱綠癌)會阻止陽光照射,讓樹木最後枯萎無法生存。另方面在拔除的過程中、領悟人心若被物慾、私慾遮蔽,會窒息而死,因此也需淨化,以求心靈的潔淨。
另外關懷的環保議題也會在「為國祈福禮」時提出,如有一次提到新北市貢寮核能廢料的議題,並把當天節省下的零用錢捐給荒野生態保護協會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又如最近台東美麗灣環評事件,校方就剪貼一些海報讓學生了解並重視。
總之, 我們會將各式各樣的環保議題提出,給學生做生活教育,並鼓勵她們身體力行,能做多少,世界就能改變多少。
環保工作一路走來快30年了,記得剛開始教育學生,因為大自然循環淨化水的功能有一定的期程,因此要求學生節省用水,她們還質疑修女太過吝嗇;如今學生都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看到她們的成長真讓人深感欣慰。
劉一峰(以下簡稱劉):首先談到大自然與我的信仰關係。身為基督信徒,聖經第一本書〈創世紀〉中提到:天主創造一切,祂認為都很好;最後一本書〈默示錄〉二十一章也說到:到了世界末日,天主會把一切變成新的,這不是毀滅,而是新天新地的來臨。
可見大自然雖然美麗,但仍不完美,需要不斷進步改變。有時大自然很兇猛,地震颱風等,災難不斷。看到災民的痛苦,令人十分心痛。
信仰幫助我和大自然能融為一體,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人是大自然中天主創造最高峰的受造物,所以如何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真是責無旁貸!
我很幸運住在山明水秀的花蓮縣玉里鎮,當我帶一些學生或殘障青年去爬山或游泳時,就會忍不住讚美感謝天主。
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看電腦、打電玩,太少接觸大自然,實在很可惜。因為到了大自然,會讓人身心靈舒暢健全,生活平衡。
環保凝聚正面能量
講到環保,在玉里,大約是17年前,有些人在馬路旁鋤草,發現草叢中有許多寶特瓶、玻璃罐,多是開車經過的人丟擲出來的。當時環保意識逐漸抬頭,我們就在一次會議中,為了促進玉里當地各個族群(原住民、客家人、外省人、閩南人)的融合團結,決定開始環保的工作。
起初只是小規模的做,誰家裡有不需要的東西,就在週六早上拿到教堂,大家一起來分類。後來東西愈來愈多,我們就找到一塊河床地繼續工作。先是用一般的車子搬運,後來買了一部貨車,後來又添加了第二部。接著,我們也到附近的部落回收東西再做分類。
漸漸地,我們發現人手不夠,於是向政府申請資源回收的補助方案。目前有13位員工的薪資是由政府補助,4位由回收所得支付,當然還有一些志工。
我們的員工除了管理人外,都領有殘障手冊或是失業的原住民。一面做環保,又可幫助弱勢者有工作,真可說是一舉數得。
剛開始我們回收的書籍是論斤賣,可是一本好書就如同一個好老師,為了鼓勵學生少上網、多看書,於是我們和玉里醫院合作,在醫院的宿舍外面開了一間二手書店和商店,並用低廉的書價吸引人多多閱讀。
剛才柳先生提到現代人不太修理東西,壞了就丟。所以,現在許多人送來還可再使用的櫃子、腳踏車等物品,我們會盡量修理,送給需要的人。
剛開始推動環保時,會遇到一些挫折,許多人都不太相信這些「廢物」還可再利用;但是在環保有心人士的努力下,時日久了,環保的精神終於傳揚開來,真的很希望日後全台灣都能體會環保的重要性並全心實踐。
趙:謝謝劉神父。三位的分享都十分具體可行,雖然看似微小的行動,但都影響深遠。這讓我想到可愛的佐賀阿嬤的故事,她說,「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只有撿來的,沒有要丟掉的」,「吝嗇最差勁,節儉才是天才」,「再艱苦也要笑給老天爺看」,句句都饒有深意,可稱之為生活的哲學家。這也是很好的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也曾提到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以及自然環保等「四環」。又提出「心五四運動」,希望藉此具體實踐心靈環保。它是改善心靈、轉變心靈等五個項目,每個項目還有「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以及「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現在就邀請各位貴賓談談:在工作上如何達到心靈的環保?
柳:我們在環保站,雖然只是單純的資源回收。但我願在此分享幾個個案。
心靈得到淨化
現代社會有許多人有憂鬱症或各種精神疾病。但在環保站有人每天只是做拆解、轉螺絲等簡單的工作。可是做了一段時間,突然有天頭腦的結打開了,而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有些婦女在家裡長期受到家暴,或先生酗酒,心情憂悶鬱卒,來到環保站,看到雜亂髒汙的垃圾經過分類清理,變得乾淨有序,有句俗語說:「掃地掃地掃心地」,掃著掃著,把自己的心靈也給洗淨了。
其實有不少志工,特別是退休人士,自認為對社會已沒有什麼貢獻的機會,但來到環保站做回收,覺得自己也被回收,生命因而變得更有價值了。
因為他們看到本來是廢物的東西卻創造出許多價值,在環保站有句經典名言:「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也就是將無用的垃圾轉化成金錢,然後去支持大愛電視台做公益,淨化人心,而這股愛心隨著如同清流般的大愛台,透過衛星放送繞行地球。如此善的循環連綿不斷,源遠流長。
慈濟的國際賑災行動除了送食物,還會送毛毯。而這些毛毯就是從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的。因為慈濟志工有些是成衣界或紡織界的實業家,當環保志工將寶特瓶(PET[1]材質)和瓶蓋、瓶環(PE[2]材質)分開後,他們再將回收乾淨的寶特瓶抽成長纖做成毛毯;因為毛毯的成分--聚脂纖維和寶特瓶同樣都是從石油提煉來的。
慈濟到全球賑災,至今一共援助發放了60萬條毛毯,在發放時,也會告訴災民,毛毯是由回收寶特瓶做成的;也就是有60萬人或60萬個家庭在收到毛毯時,也了解到平日隨意丟棄的寶特瓶,今日卻可成為救命的物資。當下就有了環保教育的意義。
因此,在環保站做回收的菩薩們平日在鐵皮屋下,尤其是沒有冷氣的酷暑,一點一點的將回收物分類清理;特別是農曆年前夕,家家戶戶大掃除,就要有更多的志工幫忙。
環保志工的努力下,實業家接手做成毛毯,再透過國際賑災的行動送到災民手中,在這愛的接力下,雖然無法親臨現場成為國際賑災的第一線志工,也間接地參與了國際賑災的腳步,感到與有榮焉,而甘心喜樂的去做。這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最佳見證。
意想不到的收穫
再談到身體環保,有位住在內湖的阿嬤,年輕時為了養家,在工作時長期不良的姿勢下,造成很嚴重的駝背,腰桿完全無法伸直。她跟著媳婦來到環保站,有天媳婦驚覺發現問她:「媽,您的背怎麼可以挺直了?」因為她每天在環保站將報紙搬上搬下,用腳踩寶特瓶,做了最好的復健。
看到環保站,讓我想起小時候廟前有許多老人在泡茶聊天那種溫馨的景像,環保站就有點像老人的日間照護中心(day care center),可以節省許多社會資源。記得有位老人家在環保站突然心臟病發,於是立刻緊急送醫,如果他獨自在家可能就造成遺憾。
總之,在環保站不論是回收物或環保志工,我們都希望能不斷為其創造價值,在心靈環保和身體環保上都能繼續進步與提昇。
選擇更難的路,提升回收品質
現在,我們努力推動的重點方向是塑膠袋的回收。事實上環保局並沒有回收,而是隨同垃圾送進焚化爐或是掩埋場,焚化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排放,掩埋則百年不化。
據外電報導,位於美國加州與夏威夷間漂浮著「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而且體積推估塑膠垃圾量約有兩個德州大,對海洋生物資源帶來極大威脅,如果情況惡化,垃圾毒素遲早會進入食物鏈。
現在我們在推動塑膠袋回收,塑膠袋要處理乾淨,分類清楚,如PE、PP[3]或PVC[4]等等,如果沒有分類就燒掉,會產生二氧化碳,造成空氣污染,但是當我們回收以後,可以做成脂粒,就和寶特瓶一樣,然後再做成再生物料。
塑膠袋回收最大的困難是材質種類眾多、分類不易,塑膠袋回收一定要分類清楚,因為各種材質不同,熔點不一樣,回收再生處理時品質也就有差別。
如何才能增加回收率呢? 我們必須回收原來沒有回收的東西。按環保署的統計,現在的回收率是40%點多,如何增加到50%或更高呢?那就要去走一條更難的路,也就是塑膠袋回收。這是從中南部的環保站開始推動起來的。
前陣子我到新北市雙和(中、永和)環保站,看到環保站地上全都鋪滿了市場回收的芭樂套袋,滿滿一整片,環保志工不停在翻攪,因為要讓袋子的水分晾乾才行。當我看到這一幕,覺得像是在曬穀場,他們則說這是黃金鋪地。
他們也是被新莊一位師姊所感動,這位師姊因為聽了彰化區環保志工回收芭樂套袋的分享後,覺得自己也要去做回收,第一天到市場,因為不好意思跟老板開口要回收芭樂套袋,就買了芭樂回去,第二天還是不敢提,又再買了芭樂,兒子說:「媽,妳昨天買芭樂,怎麼今天又買芭樂?」她說:「唉訝!我忘記了。」第三天她還是沒有勇氣講,又買一次芭樂,兒子說:「媽,妳怎麼又買芭樂啊?」她說:「沒有,這是人家送的。」後來她總算跟老板講了,老板一聽,覺得好棒,本來這些都是垃圾,現在有人要回收,於是就將原本丟棄的芭樂套袋用鐵絲一個個串起來,等她一來就整串推出來給她。
人人都可以被感動
雙和環保站的環保志工深受啟發,於是就發動去市場一攤一攤地跟老板拜託說:「這些塑膠袋掩埋也不會爛掉,亂丟會傷害海洋生物等等,燒掉又會空氣污染。」那天剛好是12月21日、世界末日,有人就回應說:「世界末日了,但是有你們來收就不會末日了。」
不過也遇到有攤商說:「不關我的事。」但是當看到志工們一攤一攤去宣導回收,後來也拿著一大袋回收芭樂袋追著來給我們,當然他也是被志工的精神感動到了,也覺得要去關心這個世界了。
趙:真是大開眼界,如柳先生說的,社會的邊緣人或已退休的人士,讓他們能重新創造自己生命的另一高峰,對世界也有所貢獻,這實在是功德一件!
劉:我們也是類似的立場,這一、二年有幾個年輕人,30歲左右,接觸過毒品、酒、檳榔等等,他們剛開始加入我們的行列感到比較困難,要調整自己以前的行為。可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漸漸的發現他們不接觸毒品,也不接觸酒了。
撿垃圾,也撿回生命契機
還有一位先生,自殺過兩次,每次都會打電話給我:「神父,趕快,我自殺了。」我就送他到慈濟醫院。不過現在他發現我們看重他,也不想再結束自己的生命了。
最近還有剛從花蓮監獄出來的。另有一位參加我們的資源回收工作後,願意重新做人。這表示他們慢慢體會到,任何工作都有它的價值。
曾經在報紙上有這麼一個主題:「一位垃圾神父」,那就是我。我覺得無所謂,因為我也一起去撿,不是撿垃圾,是撿回收物。
總之,人會慢慢發現這個工作和別的工作一樣,有它的價值。
吳:聖經記載,天主把管理大地的責任交給了我們,但人都滿自大的,以為可以掌握天地,對於整個大自然管理不當,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環保人士把環境破壞,歸咎於我們天主教人士,挺冤枉的。
我們的環保教育,不斷強調這是我們自己與自己、與整個大自然、與他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並且透過2200位學生,除了她們在學校必須這樣做,多數也會推到家裡,很多家長就說:「我們家多了一個環保警察,沒關燈、沒分類,都會被孩子念。」所以孩子的力量很有用。
反璞歸真:自然、尊重、感恩、謙遜
在這些外在行動之外,我們也一再告訴學生:「我們都是一個受造物,所有萬物也是,所以要彼此尊重,我們都是天主可愛的孩子,大自然也是天主所造,要讓我們享用,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我們還讓師生投票,選出代表學校的6個核心價值,「簡樸」便是其一。「簡樸」很重要,很多學生家裡很有錢,但她們有此覺悟,願意過簡樸生活,對物質不過度的索求;「感恩」在環保中也很重要,不只是對人感恩,對上天賜給我們享用的大地,也要懷著感恩的心來享用。
所以彼此用一顆珍惜、尊重的心,來復活彼此,復活大地,並讓這些關係永續、持久,真的是很重要。
我們為了教育學生,很多活動都是讓學生自己來選擇。比方星期五蔬食餐的推動,因為動物對宇宙消耗最多,製造污染也最多,但我們不敢貿然去做。一開始只有50%同意,後來經過宣導,以及一些理念的推廣,直到80%以上同意,我們星期五就一律吃素了。
另外,也讓學生在每一科目的教學中學習環保。物理課時,學習怎麼產生動力,讓她們自做環保炊具器材,再舉辦引用太陽能炒蛋比賽。生命教育課時,藉欣賞《佐賀的阿嬤》、《熱帶雨林》這些影片,更深入探討環保議題。
這些環保教育對學生終身都很實用,並且也讓環保自然地在生活、心靈,以及生命價值觀上都是一貫的。也就是能用環保、愛護地球、彼此尊重的態度來生活,而這樣一貫的生活態度,才能具備統整的人格。
趙:看得出來,如果我們把正向的能力和價值,加諸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小小的細節裡,動力也就特別強了。接著開放提問:
提問一:請問慈濟回收物中,有提供二手店之類的交流嗎?
柳:我們不叫二手店,而是稱「惜福屋」或「惜福區」。在較大的環保站,常會有一些可以「Reuse」或「Repair」的物品,這正是我們要創造的環境,同時也教育大家不必到百貨公司買新的,如果來這裡拿回去用,我們感恩您認同這樣的精神。
主要的用意是讓大家了解修理(Repair)、再利用(Reuse)的概念與精神。至於你如果願意發心捐款,那也是很令人感恩的事。
如同我們環保菩薩說的:「在環保站,人家把不要的福氣丟出來,我們就把福氣撿回來,我們撿很多福啦!」這就是我們希望創造的一個精神。
在運作的過程中,有實際的考量,因為每個環保站的空間有限,必須自己拿捏,重點是「5R」的精神,就像去醫院急診,每個人都急,到底先看誰,第一站就是先檢傷,環保站也一樣,東西不是馬上拆解、回收掉(Recycle),而是先看東西如果完好,能不能再利用(Reuse),故障的能不能修理的好(Repair),真的都沒辦法了,才送去回收(Recycle)。這是我們一直在宣導的觀念。
「簡樸」生活怎麼做?
另外在推動簡樸生活方面,我們也希望能落實到個人生活中,上人說:「清貧致福」,怎麼做?只要有「5R」的精神,都可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食衣住行各方面。像我家不用洗衣機,衣服先泡著,洗完衣服的水用來沖馬桶都沖不完,也很方便。我們沒辦法做到100分,但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能做的部分來慢慢加油。
曾有一位師姊,人家請她吃小餅乾,她說:「對不起,我不吃小包裝的食品。」她就是將環保精神充分落實到生活中。
我們買麵包時,1個麵包、裝1個塑膠袋,買10個麵包、裝10個塑膠袋,最後還用1個大塑膠袋裝起來,就算帶環保袋,還是有10個塑膠袋。所以有位師姊家裡準備保鮮盒,每次買菜或買麵包就裝進去,如此也不會買超量,因為盒子放回冰箱剛剛好,這樣就不會有塑膠袋的垃圾產生了。
另外也有師姊不得已用到塑膠袋,她用完就把它晾起來,重複使用(Reuse)。我們說用環保袋,老實講家裡很多環保袋,這家公司送,那家公司也送,結果有沒有更環保?但如果塑膠袋重複使用20次,應該更環保。這讓我想起20年前在大陸看過的一個景像,那時因為資源缺乏很少有塑膠袋,所以街頭常出現晾塑膠袋的景象,這畫面現在看起來反而覺得很美!也很感動!
關於環保杯,有個讓我很感動的故事,有次我腳扭傷去推拿,旁邊一個小姐也準備要推,我看她從包包裡拿出一罐「
這些分享,都讓人很感動!我們不是吝嗇,不是花不起,而是要過綠色(green)的生活,並且應該覺得很自豪,我們就是要創造這樣的社會氛圍,而不是在比消費。
提問二:慈濟是否設有環保方面的研究小組?
柳:其實是志工的動力,才能百花齊放。透過各地方的實做經驗,從回收,到後面的回收商,例如回收PE時,乾淨的還分成:PE白,即完全透明,搓起來沒有聲音的;PE花,就是紅白相間的提袋;PE水洗,是髒的,用水洗過了。光是PE一種材質,就有不一樣的處理程序。
還有PP,就是裝衣服的塑膠袋,搓起來聲音較為清脆,最大量是在五分埔[5],它很蓬鬆不好收,當地回收站小,於是由三重來支援,每晚十一、二點來收,在三重環保站每天就有50到60個環保菩薩專做這種塑膠袋。怎麼做?第一、標籤剪掉,第二、膠條剪掉,這就是PP白。
志工的草根力量
其實這些方法很多都是很草根,主要是他們對環保有很大的使命感,然後他們回饋出來,並彼此分享的結果。
高雄有位師姊陳清雲,在八卦寮自己家門口設立環保站,5年前就開始做塑膠袋回收;在關渡有個盧欽練師兄,兩位都是非常具有使命感在推動塑膠袋回收,到處去尋找回收商,因為常因為回收處理商歇業就不收了,或石油價格下跌也不收了,若是遇到這種狀況,對環保站是很大的困擾。
在這些過程中,本會的立場就是了解這些資訊,協助他們,然後再複製這些經驗給其他地方,中途有問題就幫忙解決,其實本會的人員很少,大部分是志工,本會只是透過大家經驗的分享,把好的經驗複製出來,然後一步步去推動。
趙:請教劉神父,您那裡的二手書店有沒有限制什麼書?
劉:我們的雜誌不賣的,讓他們帶回去看,其他的書籍,我們也先分類,文學、地理等,什麼書都可以,像漫畫書也很有價值,我們會帶到部落去,讓部落孩子有機會看。
提問三:劉神父帶著一群人親力親為去做這些事,是否能多分享一些帶領他們的經驗?
劉:我覺得他們在做回收工作一、二年之後,提升了他們對於工作的興趣,本來他們都沒工作,他們來了,就是給他們一個工作機會,後來他們自己也會去找別的工作,不是工作性質不同,而是能有較好的薪資。我們給他們開一條路,讓他們自己繼續走下去。
不是價錢、而是習慣和態度
我們現在有固定的回收點,每部車大約負責100多個點,比如有部車專門在玉里鎮的街上,另一部則到附近的部落去。久而久之,這就變成習慣,他們看街上有東西就會撿回去,以前他們不願意撿玻璃瓶,因為一公斤只賣五毛錢,可是我們還是堅持要,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習慣和態度。
我們也和慈濟功德會一起做衣服的回收,我學到了很多,我們的工作是超越民族或信仰的隔離,大家一起做,不分彼此。
我們每年過年前,也會把剩餘的錢送到慈善機構,他們都知道,我們不是為賺錢才而做回收,而是為幫助那些慈善機構。剛開始我們幫助天主教安德啟智中心,後來覺得這樣不公平,因為我們的愛心回收物也來自非基督徒,因此後來也幫助其他、非教會的慈善機構。
提問四:我曾在電視節目上,聽到神父講的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您說:「每一個人都該有飯吃。」神父是在推動「共生共養,互相愛護」的精神,很令人感動。
劉:有一天早上,我看到有人睡在我們的車子裡。他說:「我沒有地方睡。」我說:「你的家呢?」他說:「我沒爸爸。」我說:「你從那裡來?」他說:「從監獄出來。」於是我就說:「你跟我們一起來做回收吧!」他便成為我們的新成員。
讓牠活下去
我還要強調一件重要的事,關於動物,有時候我們不夠看重牠們,牠們也是我們的朋友,每次有人要欺負動物,我就站在動物那一邊,保護牠們。
例如蛇,我十幾歲時,住在法國,每到春夏時分,會出現很多蛇,我和同學就一起去抓蛇,然後做成標本,並看看誰的蛇比較漂亮,後來到了台灣,我才知道我是屬蛇的,唉呀,我竟然殺了我的兄弟姊妹!
後來我的看法完全改變,也跟佛教的兄弟姊妹一樣,不殺生,如果有蚊子想喝我的血,讓牠喝沒關係,牠也需要過生活嘛!
趙:現在就請諸位做個總結。
吳:天主給我們創造了宇宙大自然,我們都有保管大自然的責任,過去因為我們管理不當,所以每個人應該悔改,不再重複過去的路,這樣世界才能恢復原來的面貌。
環保是一種態度與責任感
對於生態環保,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責任,每個人都要以舉手之勞和小兵立大功的精神來做環保,相信這樣環境宇宙都會改變,也能產生蝴蝶效應。並且我們都是受造物,都是屬神的人,因此要以感恩、惜福、敬畏的心,來使用天主為我們所造的萬物,而當我們善用一切時,便成為一種善的循環,整個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都會變得更好,我們也就是一個身心靈健康的人了。
互相學習、感染,讓世界更美好
劉:我們要彼此學習,今天我學了很多,其實做回收的故事,就像傳染病一樣,當我們看見一些人在做,覺得很不錯,我們自然會學習並跟著做,雖然只在小小的範圍做事,但最後會得到更美好的世界。
在發展中國家要推動回收比較困難,因為他們可能連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缺乏;但無論哪一國都得推動環保。我們不願見到人類把污染帶到月球、火星。
政治家更有責任,因為他們握有實權,但有些國家還是不太願意接受減碳政策,認為這對他們國家經濟的發展不利,實際上這可是要不要活下去的關鍵抉擇。
最近科學界人士也發出警告,恐怕每個人都要變成犧牲者!所以領袖們要趕緊做出明智決定,不然一百年後,我們的地球不知道會變成怎麼樣?
柳:在慈濟,我們有「與地球共生息」這樣的一句話來互勉,也就是人不是唯一在地球上的生存者,眾生平等,要與地球上的一切萬物共生共息。關於溫室效應的問題,證嚴上人說:「地球的溫室效應是來自於人類的心室效應。」因為人心的貪婪,過度消費,想要擁有的非常多。
現在地球已突破70億人口,如何讓地球有限的資源永續發展,並給後代子孫一個乾淨的地球?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但更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以一個簡樸、環保的生活來面對未來的挑戰,如極端的氣候變化,造成了這麼多的災難及糧食短缺。
「懂環保」和「做環保」是兩回事
其實如果我們沒有擴張性的消費,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碳,而造成溫室效應,也不會有這麼多破百年紀錄的暴雨、颱風、土石流,以致生命財產損失慘重。所以,重要的是能好好把環保知識落實在生活上,而不是只有「知道」,但卻沒有「做到」。
我們曾做過一個環保短片:一個年輕人,一邊在看雜誌,內容是關於環保,一邊在吃保麗龍碗裝泡麵,喝紙杯飲料。相對的一幕是,一個老菩薩推著回收車在撿回收物。它的旁白是:「他(年輕人)懂環保、但是不做環保」,以及「他(老菩薩)不懂環保、但他做環保」。
究竟怎樣才能救地球?是懂環保的人,還是真正去做的人?相信真正在推動環保、做環保的人,看了影片後應該是會心有戚戚焉的。我們就是要開始去做,而且要大家一起做,否則就會如證嚴上人常說的:「來不及。」
趙:很高興今天諸位帶給大家許多很好的建議,還有一些身體力行的方向和指引。其實歸根結底,如果每一個人先把自己的心、清乾淨,我們的行為自然也會比較乾淨;我們的行為乾淨後,環境也會因而乾淨;環境乾淨了,我們生活的地球也就會更乾淨。所以,每個人從自己的心靈開始做起,我們就會有一個可以永續居住下去的地球了。
劉一峰 神父 環保站
願意提供物資者,歡迎與劉神父聯絡!
地址: [98142] 花蓮縣玉里鎮中山路二段166號 聖母玫瑰堂
電話:03-8882824
傳真: 03-8880874
手機: 0928-299724
E-MAIL: moal.yves@hotmail.com
[2] PE(Polyethylene) 聚乙烯
[3] PP(Polyproylene) 聚丙烯
[4] PVC(Polyvinylchloride) 聚氯乙烯
[5] 「五分埔」位於台北市,是台灣重要的內銷成衣生產與批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