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隆
前言
近幾個月來,美國的次級房貸、金融風暴接踵而至,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各國政府雖然緊急採取各種補救措施,然而依舊不斷傳出企業裁員、工廠倒閉的消息,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彷彿經濟大蕭條年代又將再度重演。台灣身為世界經濟生命體的一份子,自然也無法倖免,這可從台灣近來也不斷有企業裁員減薪的負面消息傳出,看出一絲端倪。
其實,台灣失業率從2000年開始逐年攀升,2001年失業率高達4.57%,創下歷年最高失業率,而2008年的這一波裁員風暴下,截至今年(2008)十月為止,失業率為4.37%,也是近五年來同月最高。
在這波裁員風暴中,影響層面最大,需要長期關注的失業族群,就是目前45歲至64歲之間,慘遭公司裁員的中高齡失業者。這群失業勞工約9萬多人,占失業總人數的一成七,比例雖然不高,但中高齡失業人數增加速度飛快,卻是各年齡層最高,況且一旦失業即不易二度就業,其衍生的社會問題將是十分廣泛。
本文探討中高齡失業議題的目的,一方面讓即將邁入中高齡的青壯年在職勞工,提早預防可能面臨的中年失業危機,另一方面也希望針對提供正處於中高齡失業窘境的勞工,在有效處理被裁員失業心理問題上一些具體建議。
為了讓讀者對於中高齡失業議題,能有深入淺出的瞭解,本文首先分享兩個中高齡失業的真實案例,瞭解中高齡失業者的心路歷程。接著從國內外的研究資料,瞭解中高齡失業勞工的成因及影響,最後從中高齡失業者的角度,以及教會協助失業者的立場,分別提出因應之道,讓這一波看似苦難與試煉的裁員危機,能找到上帝在背後所蘊藏的祝福。在瞭解裁員現象之前,讓我們先從兩個真實案例,嘗試體會中高齡失業者的甘苦。
壹、中高齡失業現況與問題
案例一:被老闆逼退的中年失業男性
陳先生是台北縣一家老字號精密機械公司的技術人員,他在公司工作已經23年了。由於他認真肯學習,且是資深員工,在公司稱得上是第一把交椅。
儘管擁有專業的工作技能,陳先生每天到公司上班時,依然戰戰兢兢。因為公司最近才剛逼退一批屆退員工,以節省龐大的退休金。由於公司採用合法的人力調度策略,也就是將員工調離居住地,導致員工的家庭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只得忍痛放棄資遣費及足額退休金,選擇自動離職。即便陳先生知道隨時可能面臨這種命運,但面對工作多年的公司,實在無計可施,只得抱持著做一天、算一天的心態,繼續過日子。
某天早上,公司約談陳先生,建議他主動離職,並聲稱公司會給他應得的薪水和資遣費。陳先生心想:「我如果不聽公司的吩咐,公司在台灣各地都有分公司,到時候找個工作業務需要的理由,把我調任到其他縣市,我也只能自認倒楣;如果聽從公司的吩咐,我可以領到薪水和資遣費,公司還會發一個大紅包獎勵我,慰勞我為公司長期服務的辛勞,這樣做好像蠻划算的。」
再者,陳先生想到公司有律師團專門負責勞資糾紛的問題,如果他想跟公司抗爭,不但要花很多錢打官司,也不見得有勝算。雖然陳先生知道他如果接受公司資遣的要求,勞保薪資會重新計算,原本可領取一百四十七萬元的退休金就領不到了;但是陳先生為了避免無謂的麻煩;而且心裡也想自己在私人企業工作,本來就沒有健全制度的保障,所以他只好無奈地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他原先期望再工作兩年,可以從公司退休,領取一筆退休金,準備養老之用。然而,這個美夢卻在公司突然將他解僱而宣告破滅;更使得必須撫養老婆、小孩,已經48歲的陳先生頓時陷入失業困境,年近半百的他,不知該何去何從?
自從被資遣失業之後,陳先生為了照顧家中的妻兒,積極的尋找下一份工作,可是卻碰到許多未曾想過的困難。首先,年齡就是最大的問題。
例如:去應徵保全人員,很多年輕力壯的退伍軍人都來應徵,年老體衰的陳先生,公司的聘用意願並不高。儘管這些在報紙刊登徵才機會的公司,多半並未註明年齡限制,然而,「很多企業在報紙的徵才廣告上,沒有寫年齡限制,但是當我打電話把一切事情都談妥之後,對方問起我的年齡,一旦我誠實告訴他:『48歲』。對方的語氣馬上轉變,直接告訴我,不必浪費時間到公司面試;不然就是說公司需要本科系的人才,所以我們無法錄用你。」陳先生無奈的說,他認為這些說詞不過是年齡歧視的藉口罷了。
其次,專業能力不足又是另一個問題,雖然陳先生接受職訓局兩個月的辦公室軟體訓練課程,可是現在有這麼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還有那一家公司願意聘用只接受兩個月職訓的勞工呢?
既然靠自己的能力與經驗,找不到陳先生想要的工作,於是他跑到政府設立的就業服務站碰碰運氣,可是也遭遇到一些困難。他說:「就服站介紹的工作,有些只有月薪一萬七千元,我的小孩還在唸書,老婆也沒有工作,這一點點薪水,根本就不能解決我的經濟問題。其他的工作,不是三班制、工作時間日夜顛倒;不然就是公司離家很遠,每天早出晚歸,我的家庭生活就沒了」。
儘管陳先生為了養家活口,再辛苦的工作也願意做,不過對於那些工作沒有保障、通車時間長、薪水又低的工作,陳先生實在沒有辦法接受,因為他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養活家人;而就服站提供的工作,顯然跟陳先生對於工作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
眼看著家人就快活不下去了,陳先生想過是否要把房子賣掉,可是扣掉銀行的房貸之後、剩下的錢也所剩無幾。而且,如果連房子也沒了,那他們全家人就得流落街頭。雖然,陳先生心裡著急,也想要儘快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四處奔走之下,卻到處碰壁,實在找不到適合的工作,陳先生成為一個長期失業者,這對於工作大半輩子的陳先生,實在是從來沒想過的結局。
案例二、裁員後被迫提早退休的中年失業男性
王先生曾經在營造業擔任主管,負責工地監工,因為景氣不佳,被公司裁員。剛開始被裁員的時候,他的心情很低落,此時,王母的友人積極鼓吹,慫恿王先生去開安親班,而且還拍胸脯保證說:「我可以幫你找學生,一切包在我身上。」
於是王先生家裡投資了上百萬資金,由王先生負責教書,經營這家安親班。然而,王先生沒有教書經驗,只能先收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可是,由於少子化的緣故,他的安親班根本招不到幾個學生,而且房租又貴,家裡的人幾經考慮,決定結束這家經營一年多的安親班。
安親班結束後,王先生本來以為只要放下身段,至少可以找到一個工作,於是就在住家附近的工廠,應徵倉管作業員。對方看到他的履歷後,對他說「大材小用」,就沒有錄用他。其實,王先生猜想:「他可能是要找年輕人,管理方便,薪水低,也沒有退休金問題。」
後來,王先生看破了,只要離家近,薪水多寡都無所謂。可是找了好幾份工作,都完全沒有下落,連一個面試機會都沒有,於是王先生就索性待在家裡看些閒書,至少不會有額外花費。
然而,日子久了,王先生開始覺得生活有些乏味,心情也七上八下,十分浮躁。他開始試著透過網路人力銀行應徵新的工作,前後應徵了差不多兩百個工作,有回信的公司不到十家,回信內容都是說「已經額滿」;或者「以後若有職缺,再跟您聯絡」。實際上通知王先生面試的公司只有兩家,其他公司根本連一封通知信都沒有。
第一家是OO百貨要找監工人員。應徵的人都是三十出頭,還有二十幾歲的。應徵的時候,那位面試官看著王先生的資歷說:「你的資歷很豐富,很抱歉,我們沒有把應徵條件講清楚。」王先生知道對方在暗示他,這份工作不適合中高齡勞工應徵。第二家公司的上班地點,離王先生的住家很遠,因此,王先生根本連面試都沒有去;他擔心自己萬一被公司錄取,每天光是通勤時間至少要花兩個鐘頭,薪水卻只有一點點,這樣的工作,實在不划算,於是他只得暫時放棄,透過人力銀行找工作了。
終於,王先生有一天在報紙看到某家公司要聘請停車場管理員,王先生興沖沖的趕忙去應徵這份工作,對方覺得王先生的工作經歷很優秀,於是,主動推薦王先生去應徵薪資更高的保全工作。
剛開始,王先生就認定自己從事保全業,是抱持騎驢找馬的心態;他心裡有些瞧不起保全人員,總覺得他們多半是有前科紀錄的人,而且這份工作的人員流動率很高,不是他想要找的穩定工作。更不用說,愛面子的王先生,很怕被大樓的住戶發現他轉行當保全人員。於是,王先生想到一個法子,在每次出去工作時,開車到工地附近之後,才換上保全人員的制服。下班回家前,再換回穿西裝打領帶的上班族裝扮。不過,這樣的生活沒有維持太久,除了擔心真相會被揭穿,最重要的是,保全員的工作常需要輪班,而上晚班就得熬夜,這種日夜顛倒的生活作息,讓習慣早睡早起的王先生,覺得身心俱疲,只工作了三個月,就向老闆辭職了。
辭掉保全工作後,他在報紙看到公共服務的徵才廣告,他心裡盤算著參加公共服務的好處:「目前就業最主要是靠電腦,如果找到一份電腦工作,就可以邊學邊做,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很幸運的,他果真找到一份電腦打字的工作,可是,他第一天上班,就差點丟了這份工作。因為他覺得這份工作是政府提供的,但卻有許多不合理的條件限制,於是他直接向經理表達他對這份工作的想法:「這種工作一天只賺七百多元,最多一千元,每個月領一次薪水,大概只有二萬多元,這根本是外勞的待遇。」結果,經理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輕描淡寫的告訴他:「如果你無法接受這種條件,要不要上班隨便你。」
回家之後,王先生很生氣的跟老婆抱怨,他老婆反而勸他說:「能夠有正常的生活作息,才是最重要的,薪水多寡倒無所謂。」王先生心想,那位令他反感的經理,他也不見得會天天碰到,就決定留下來繼續工作了。
一開始公司只要求王先生負責校對政府檔案。不久,公司就開始要求每個人都要用電腦做檔案管理。但是王先生只會英文打字,所以就自己掏腰包買電腦書,從頭開始學電腦打字。正當他開始適應這份工作的生活作息,勞保局規定的半年工作時間已經到期了,於是他只得回家吃自己。
努力找工作的王先生,接著又參加政府舉辦的電腦職業訓練班,希望學習第二專長,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原本以為職業訓練,就是聽老師在課堂上講課,沒想到每一堂課都有實習作業,對於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王先生來說:「我覺得天天都很緊張,因為都要交作業,而且作業範圍很廣。老師出的作業,都要學員自己構思如何完成作品,所以我們要懂得所有上課內容,才有辦法做作業。」由於作業成績關乎職訓課程的學習成績,只有學習成績及格的學員,才有機會接受政府輔導就業。為了這點希望,只要老師有出作業,王先生就拼命想,如果有不會寫的作業,就虛心請教班上那些以前在學校唸過的年輕學員。
儘管王先生如此賣力,卻聽到課堂老師說,現在傳播產業不景氣,電視公司幾乎都把工作外包,把正職員工辭退。雖然老師說他們可以去幫別人攝影,但是王先生覺得:「這種機會不好找,大概只能找信得過的熟人。因為我們這群菜鳥剛開始拍,技巧不好,拍的比較差,誰給我們拍,就是誰倒楣。」在這種光景之下,王先生有時候覺得,自己雖然學了十八般武藝,可是就算畢了業,卻似乎也不見得找得到工作。
王先生找不到穩定工作這件事,其實已經四年多了,他的太太十分包容他的處境,就算心裡有意見,也不會主動跟他提起。而且為了顧全他的面子,她都會跟外人說:「我先生在建設公司工作」。王先生覺得老婆很體貼,可是他自己總認為靠老婆養很不好,自己覺得很不好受。而且拿自己跟大學同學相比,他就覺得自己失業很丟臉,差人家一截。有些同學現在是知名醫生;也有大學教授;就算在公司工作的同學,也都已經做到副理的職務;只有他,連一份穩定的工作都找不到。
所以,他覺得:「這一生大概到此結束了,等於是提早退休,雖然說還不到退休年紀,但感覺像是退休人員,如果要找工作,就只能做退休人員的工作了。」每想到這一點,他的心情就覺得很低落,常常會擔心下一步,卻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貳、中高齡失業議題剖析
一、中高齡失業者逐年增加、失業週數遞增
圖一、歷年中高齡失業人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
從台灣歷年的失業趨勢看來,2002年中高齡失業人數為9萬1千人,較1991年之8千人增加10.4倍,失業率亦由1995年之0.61﹪升至1996年1.17﹪,至2002年已達3.37﹪。從年齡別觀之,45~49歲組1986年的失業率1.01﹪,1996年升為1.37﹪,2002年大幅升至3.84﹪,45~49歲組為家計負擔最沉重之時,其失業率高於中高齡之其他組別,值得重視,參見圖一所示。
在45~64歲的失業組別中,不但失業人數遽增,且失業期間不斷延長,並逐漸向下蔓延至35~44歲之青壯年人口,這個現象使得不再就業的人數遽增,其中又以中年與基層勞工最為明顯,而這些失業者多半為家庭主要生計者,並有高達八成五的失業男性就業目的,是「維持本身及家人的經濟生活」,這種現象令人憂心。
就平均失業週數觀察,2002年以45~64歲年齡組之失業週數37.4週最長,25~44歲之31.9週次之,呈現中高齡失業者平均失業週數較其他年齡層失業者為長,參見下表表一。由近五年資料觀察,中高齡失業者的平均失業週數呈逐年遞增之趨勢。
若從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也發現日益嚴重的長期失業問題,由1999年的三萬人增加至2003年的十萬五千人,這些長期失業者中,男性所占比率高達七成;中年者(45~64歲)所占比率逐漸攀升,由1999年18.0%上升至2004年的28.8%,上升10.8個百分點,顯示中年失業男性求職較不易。以上這些統計資料,都指向非自願失業問題的嚴重性,其中又以中年男性最為令人憂心。
表一、年齡別平均失業週數
單位:週
年 別 | 總計 | 年 齡 | |||
15~24歲 | 25~44歲 | 45~64歲 | 65歲以上 | ||
1997年 | 21.4 | 17.0 | 22.8 | 27.4 | 5.8 |
1998年 | 21.8 | 17.0 | 23.6 | 27.9 | 13.5 |
1999年 | 22.5 | 17.1 | 24.2 | 29.2 | 7.8 |
2000年 | 23.7 | 18.3 | 24.9 | 31.1 | 9.9 |
2001年 | 26.1 | 19.9 | 27.7 | 31.8 | 3.3 |
2002年 | 30.3 | 22.6 | 31.9 | 37.4 | 17.4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
二、企業關廠及裁員,是中高齡失業主因
根據勞委會的失業統計顯示,因為工廠歇業或業務緊縮的失業人口,佔四成二。而持續失業的原因,高達五成七認為「年齡歧視」,是找不到工作的主因。
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理事長蕭忠漢就認為,雖然「就業服務法」明文禁止「年齡歧視」,許多企業的徵人啟事,表面上沒有年齡限制,但雇主還是不願意錄取中高年齡勞工,就業門檻依然存在。
吳恩文、李月霞(2005年)則以企業角度剖析,導致非自願失業現象的原因有四:
1、公司去蕪存菁:為了提高競爭力,公司資遣績效或工作態度不佳的員工。
2、產業合併、外移:企業為了擴充經營規模,併購市場上的其他公司。
3、公司關廠歇業:公司經營不善、惡性倒閉。
4、公司業務外包:企業將內部例行性和專業度低的工作外包,以降低經營成本。
三、裁員對中高齡失業者的影響
Ranzijn et.al.(2006)提出非自願失業對成年男性的影響,會依照年齡有不同的影響。
當中年員工遇上非自願失業事件時,常造成婚姻、人際關係的問題,或酒精與其他自我破壞行為。而那些被公司要求提早退休,但對還沒有準備好的老年員工而言,最大的影響就是很難找到再就業的機會。以1999年的澳洲官方統計資料觀察,45至54歲有三成九,55歲以上有五成六的人,無法成功再就業,並且在持續失業數年,選擇提早退出勞動市場,成為「早熟齡」的退休者。
而蔡淑鈴針對非自願失業的大型調查研究發現,非自願失業者在失業1年後的死亡風險,高於就業者兩倍,且失業男性死亡風險高出失業女性3.8倍,低收入者高於高收入者。其次,在規模較大的公司工作的員工,遭受非自願失業時,其死亡風險比小公司員工更高。而本身若早有重大傷病,一旦面臨非自願失業,其死亡風險是沒有重大傷病就業者的11倍。
一)、心理影響因素眾多
Fryer(1984)認為失業對個人心理層面的影響是有個別差異的。有些人的心理健康會受到重度影響;有些人是中度;也有人完全不受影響,甚至有少數人在失業後的心理健康變得更好,並將失業經驗轉為正向優勢。會影響失業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分述如下:
1、失業者的性別
Artazcoz, Benach, Borrell, and Cortes(2004)針對就業者與失業者進行調查,瞭解性別差異對於失業者的心理健康之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失業對於男性心理健康的影響,相對於失業女性更嚴重,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失業對男性而言,是剝奪他們承擔家庭責任的能力,並且也會影響其社會地位。
2、失業者的年齡與教育程度
首先就年齡與教育程度來探討。年齡影響失業的一項重要因素,包括年資、轉業的衝擊、家庭經濟主要負擔者的社會地位以及年齡歧視。例如中年人和年紀較大的勞工對於失業會比一般年輕人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
中年人要再找第二份工作的機會,相較於年輕人,機會小的多,因為一則中年人的力氣不如年輕失業者,二則中年人接近退休年紀,對於老闆而言,較為不利。
3、失業者的社會階級
社會階級對失業者的心理健康也有影響,黃彩惠(1997)的研究指出:非自願失業勞工的心理衝擊比自願性失業勞工的心理衝擊更大,且非自願失業勞工比較沒有耐性、脾氣變得較差、多半感到嚴重的挫折、沮喪、憤慨和無奈。其研究亦發現藍領階級的失業者所受的衝擊較白領失業者為大,因為藍領員工較不具備解決情緒的資源網絡,對自己也較不具信心,所以在面臨失業的衝擊時,心理比較不能承受。
4、失業者的人格特質
Tiggemann 與Winefield(1980)解釋「宿命論階段」是個人無力感的特徵。失業者由於對事情缺乏控制感,容易產生防衛機轉,幫助他們將指責作「外歸因」,減少對自己的苛責,以保留自尊。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邱偉哲(2005)在臨床上也有相同的發現,他指出不同人格特質的病患,對於非自願失業事件的心理影響有所不同。
= 「內射型」性格者,會認為「可能是我自己做不好」,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嚴重的會產生憂鬱症狀,焦慮、失眠,或是酗酒等「自我療傷」的反應。
= 「外射型」性格者,則可能會想「都是老闆的錯」,會比較煩躁、憤怒、不斷的埋怨,內容包括老闆無情、自己懷才不遇、太太不夠體貼等,行為上也會容易焦慮,因為心情不好而酗酒,並產生暴力行為。
二)、無法維持生活開銷
黃彩惠(1997)在研究中發現,失業者對經濟問題非常擔心的比例為82.3%,失業影響小孩教育費用者以年齡25~49歲、家中有未成年小孩且個人無收入的失業者影響最大。
李誠(1999)的調查報告顯示,非自願失業人口中,有73.7%在失業期間生活費部分是靠積蓄,68.%是靠家庭其他成員的收入支援,75.1%是來自資遣費與退休金;而在失業期間家庭生活費用調整以休閒娛樂、餐飲及服飾的比例最大。
耿靜宜(1999)對失業期間生活費用來源的研究發現,非自願失業者,使用自己原有積蓄佔84.8%,依賴其他家庭成員佔37.0%,其他(如資遣費或借貸)佔8.7%。
此外,非自願失業者根據勞基法規定,可以領有資遣費或退休金,但耿靜宜的研究發現,非自願失業者依賴資遣費或退休金的比例仍低。可見台灣現階段實施的失業保險尚極嚴格,比起其他工業化國家,台灣失業勞工失業期間的生活狀況,應受到更多的支持與協助。
三)、家庭生活品質下滑
Fryer與Payne(1986)指出失業最直接的影響是在日常花費上,並妨礙家庭休閒及社交休閒的支出,更要支付求職所需的花費。
Jackson與Walsh(1987)指出失業對於家庭而言,最直接的影響是家中的經濟開銷,若失業者是家中經濟負責人,經濟短缺對家庭的影響會更大,尚在就學中的子女也會受到影響,會因為需要負擔家計而影響學業。家庭為了立即給予失業者足夠的支持,會透過各種方法,如給予資訊和安慰,給予經濟上的協助,例如減少家庭消費,有些成員需尋找能貼補家用的工作,努力維持家庭基本開銷。
失業不僅影響失業者自身,更會擴及家人,郭建位(2000)的研究發現已婚男人失業,其配偶會感到沒有安全感,因此多半會遭遇到離婚的結局。
Jackson與Walsh(1987)也指出男性在家中的權威,通常是來自於其就業的地位,扮演賺錢養家的角色,一旦男性成為失業者,便會產生角色轉換的情況,其角色地位會被其他賺錢養家的成員所取代。
另外,中年男性失業意味著必須在其配偶面前放棄生計負責人的角色;其自信心以及自我價值也會跟著喪失。再者失業者配偶的角色與社會地位取得也會受到影響。假如女性的社會地位是依附於先生,亦即從先生的工作地位取得自尊和特權,若其配偶失業,她也必須跟著分擔失業壓力及失業者烙印的負面感受。
黃彩惠(1997)也發現台灣已婚失業者在失業後與配偶、家人互動惡化者居多,口角與爭吵也比就業時頻繁,家庭氣氛不像以往一般輕鬆愉快,家庭收入情形會影響配偶之間的情感關係。
四)、覺得丟臉,而與朋友、同事疏遠
Jackson & Walsh(1987)指出失業帶來負面感覺,使得失業者與朋友相聚時,對於朋友提起的工作話題,不知該如何開口,尤其當被問及何時開始工作時,更會覺得困窘、孤單,且有被孤立的感覺,於是選擇減少社會互動。
Liem & Liem(1988)注意到,社會支持網絡會隨著失業期間的延長而腐蝕。可知失業期間的延長,不僅降低失業者之自信,也削弱家庭和其他人際交往的情形。
Ranzijn et al.(2006)的研究則證實當人們年紀愈大時,較少會發展新的友誼關係,而選擇維持原來生活中的朋友。失業者的人際關係也會因為失業受到影響,例如很多友誼都是在失業後而漸行漸遠,致使失業者變得較為孤獨。
五)、消極生活對失業者影響最大
就失業者的生活狀況而言,Kilpatrick and Trew(1985)將失業者的生活方式分為四類:
=「活動型」多數時間都在參與休閒活動,或者參加面試,有較高比例是短期失業,且配偶有工作的男性。
=「社交型」則較常參與社交活動,有較高比例是單身男性,煩惱較少。
=「居家型」則常待在家中,從事家中雜務,是已婚且有孩子的失業者。
=「消極型」對事物減低興趣,花很多時間看電視及無所事事,多數是已婚且有孩子的失業者,少部分是配偶有工作的男性。
整體而言,「活動型」與「社交型」的身心健康較好,花較多時間在家庭以外,較能抵抗失業後的不良影響。「消極型」心理健康狀況最差,「居家型」若能透過完成家務,有建設性的運用時間,也可達到較佳的心理健康情形。
參、因應中高齡失業的具體方法
一、對中高齡失業者的建議
一)、調整自身對工作的態度
許多中高齡失業者,都曾經是台灣經濟奇蹟的貢獻者,然而面臨人生中突然發生的裁員危機,即使過去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與智慧,卻似乎無法在此時派上用場。
其實,失業者若能建立具有彈性與韌性的人生觀,在遭受公司裁員失業後,主動與過去建立的人脈積極接觸,而不要侷限自己只想回到熟悉的產業,以及維持過去的生活方式。
另外,要對自己有信心,裁員失業並不全然是自己的問題,只要做好準備,未來還是有希望的。而在離職後的生活調適,應與家人共同探討可行的方法,或者尋求就業諮商人員的協助,才能盡快脫離這種惱人的失業困境,重新建造一個美好的新生活。
二)、提升再就業的工作技能
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培養新的工作技能,在科技進步快速的現代,個人工作技能需要時時更新,才是避免被公司淘汰的不二法門;隨時利用企業內外的各項教育訓練,以及政府訓練的資源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在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
如果是已經被裁員失業的勞工,可以參加職訓局的訓練,若為非自願失業或二度就業婦女等特殊族群,還可領取六個月的訓練津貼。此外,除了可以學習一技之長,與其他失業者交流彼此的失業經驗,增加人際互動,讓自己的失業生活有更多的活動選擇,也可避免在長期失業後,對自己失去自信,甚至產生絕望棄世的自殺念頭。
二、對教會關懷牧養人員的建議:
一)、瞭解非自願中年失業男性的特性:
針對中年失業男性,需要先對於這個年齡層失業者的特徵,以及失業產生的影響,有基本的瞭解,才容易協助其走過失業難關。
由於中年失業男性,所承擔的責任義務,相較於其他失業族群更高,以解決失業問題為協談焦點,去探詢失業者的內在資源,並不是中年失業男性熟悉的思考模式。因此,關懷牧養人員需要先提供一些教育和陪伴的時間,慢慢的尋找與失業男性接近的入口,才有機會進一步與失業男性深談,長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並協助失業者探索本身具備的內外在資源,以脫離失業困境。
二)、接受中年失業男性的敘說方式:
在東方文化的脈絡中,對於失業男性有許多負面印象,也使得失業男性,在求助他人時的態度,也較為被動,需要教會信友耐心等待。
首先,不要急著詢問或判斷失業者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應該多聽聽失業者的心聲,並在自己的能力界限內,持續的陪伴失業者。當彼此的關係逐漸加溫後,可以陪同失業者思考他的失業問題,但不要急著鼓勵失業者作決定,這樣才能聽到失業者作決定背後更深沈的脈絡因素。其次,也納入當事人家庭的考量,並跟隨失業者敘說的步調,可提供自己的觀點,適時給予鼓勵與建議。
結論
在聖經瑪竇福音六25~34節中提到,基督徒當先求天主主權的實現,而不需為生活上的食物、衣服等物質需求憂慮。然而,對於長期失業的中高齡失業男性,當他們面臨二次就業的艱辛考驗,又常覺得在朋友與親人面前抬不起頭。此時,若要他們單單的信靠天主並不容易。此時,若中高齡失業者願意將自己信心不足的軟弱,與其他信友分享,並願意誠心將未來的命運,交托給全能的天主,這對於在裁員風暴下,依然能有盼望,是很重要的關鍵。
由於裁員失業的問題牽涉甚廣,且差異性極大,台灣目前尚未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方法,來協助這群失業的中高齡人士。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應當持續為政府禱告,期盼政府相關部門能有足夠的智慧與信心,去處理中高齡失業的議題,好讓這群非自願的中高齡失業者,早日獲得應有的支援。
教會的朋友,最好也能依照自己的能力,提供中高齡失業者一些具體又實質的支持和協助,並持續為中高齡失業者祈禱。最重要的是,在世界經濟衰退的此時,與身邊的失業親友,一起數算天主的恩典,檢視自己身上擁有的健康、家庭或親友等祝福,而不是一味的對未來憂慮,或消極的怨天尤人。如此,就可逐漸在看似無望的局面中,重新找出全新的生命轉折點,也能更深刻地體悟:因公司縮編、或工廠歇業而受到非自願裁員失業的中高齡勞工,天主必時時護守、且定有其美好的旨意。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2003)。《我國長期失業者概況》。96.5.20。取自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專業人士):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5539&ctNode=1831
2. 行政院主計處(2007)。失業率。96.6.11,取自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3. 吳恩文、李月霞(2005)。《裁員潮世代求生術—第一本上班族自保聖經》。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4. 李誠(1999)。《台灣非自願性失業現況調查》。88年國科會研究計畫。
5. 耿靜宜(1999)。《非自願性失業者與自願性失業者「尋職行為」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6. 郭健位(2000)。《台灣關廠歇業中勞資衝突行動之研究--恆隆公司關廠個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7. 黃彩惠(1997)。《台灣地區失業者狀況之探討—以製造業關廠歇業失業勞工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8. 蔡淑鈴(2004)。《醫療利用、死亡與失業:在經濟不景氣下之實證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衛生政策與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9. Fryer, D. M. & Payne, R. (1984). 《Proactive behaviour in un-employment: Finding and implications》. Leisure Studaes, 2, 273-295.
10. Jackson,P.R. and Walsh,S.(1987), 《”Unemployment and Health”,Unemployment People,》Chap7,Open Unversity Press.
11. Kilpatrick, R. & Trew, K. (1985). 〈Life-sty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unemployed men in Northern Ireland〉,《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58, 207-216.
12. Liem, R. & Liem, J. H. (1988). 〈Psycholoical effects of unemployment on workers and their familie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4(4), 87-105.
13. Lucia A., Benach, J., Borrell, C., and Cortes, I., (2004). 〈Unemployment and Mental Health: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Among Gender, Family Roles, and Social Clas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I January》, Vol 94, No. 1 pp82-88
14. Ranzijn R., Carson E, Winefield A. H., and Price D.(2006).〈On the scrap-heap at 45: The human impact of mature-aged unemploymen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79, pp467–479.
15. Tiggemann M. and Winefield A. H.(1980).〈The effects of unemployment on the mood, self-esteem, locus of control, and depressive affect of school-leaver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VOl.57, no1, pp 3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