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
前言
資訊科技的使用如電腦、手機與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別是e世代的年輕人更是普及。
我們在許多場合都可以看到一些年輕人對這些新科技產品的喜愛與着迷,個個低頭專注緊盯螢幕,可謂是用情之深,「螢幕族」、「低頭族」果非浪得虛名。
本月專題我們特別針對上述現象加以探討,期待這些「e網情深」的年輕人,能夠善用所有資訊產品,而不要只夯在「迷網」中,難以自拔。
◆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繹儼同學(政治大學教育系二年級)
李芳庭同學(輔仁大學進修部英文系三年級)
吳令芳女士(通化街玫瑰堂兒童敬拜讚美負責人)
羅際元神父(台北總教區牧靈處執行長)
◆ 主持人
張文文女士:見證雜誌編輯
= = = = = = = = = = = = = = = = = =
張文文(以下簡稱張):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速度令人咋舌,看看各大廠牌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不時推陳出新,讓人目不暇給,特別是在開賣時,還出現粉絲漏夜排隊的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電子產品早已蔚為風潮,雖然為人們帶來許多便利與娛樂,但是也造成許多人愛不釋手,甚至「迷網」的現象。
認知心理學家洪蘭教授在《教育開創未來》一書中提到:網路可以讓我們的世界有天涯若比鄰之感,但鄰居卻又是老死不相往來,同時她也提到「高科技,低心靈」時代來臨的隱憂。
調查研究發現網路使用人口有普遍化、低齡化的現象,例如今年四月上旬,金車教育基金會針對全台小五到大學生進行調查,有效問卷1688份,其中66.1%的學生擁有智慧型手機,大學生則佔了8成。而且讓人擔憂的是,有七成的學生在睡前必做的事,不是聽音樂或準備明天的事情,而是看(滑)手機。報告還顯示有許多學生因此得了手機焦慮症,擔心手機沒電或沒帶手機都會讓他們心生焦慮。
不可否認地,網路已成為青少年在人際來往與休閒娛樂上的重要工具。但若長期沈迷網路,勢必會排擠正常的生活作息、社交與休閒活動,為身心靈的成長造成嚴重傷害。
於是我們特別邀請諸位一起從自己的經驗中來談談如何善用這些時代的科技產品(包括在福傳工作上)?如何預防沈迷其中?又如何協助不幸的沈迷者?
虛擬的世界
李芳庭(以下簡稱李):去年(2012)有五位學生代表台灣參加東亞文化交流協會(EAP)舉辦的座談會,我是其中之一。會中討論的主題就是「網路沈迷」,我們談到造成網路成癮的原因,主要是網路科技的進步;而網路世界是一個虛擬的社會,譬如說網路遊戯或臉書(Facebook),只要申請一個ID,在其中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虛擬的網路身分。再以FB為例,打從你起床到睡覺前一整天的作息,都可以出現在那個平台上,但當事人是匿名的,是一個虛擬的身分,也因此就會建立一個虛擬的社會。
網路上有流傳一些帶有諷刺意味但十分真實的圖片,譬如你正和一個正妹在聊天,可是另一張圖則顯示坐在電腦前的竟是一隻狗,表達的是在網路世界你根本無法知道對方的真實身分。
一個虛擬的社會,我們可從正負兩個面向來討論。正面有四點:
1、從關係來看,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同好,建立粉絲團。例如我今天在一間有貓咪的餐廳吃午餐,喜歡貓的人士看到我這篇有打卡,就可透過這個平台加入喜愛貓咪的粉絲團;
2、在互動方面,如網路遊戯的魔獸世界可透過團體的分工合作一起遊戯或交友等;
3、在表達部分,現在文字訊息比透過口語表達多的多,因為大家都用APP或簡訊與人溝通、傳達訊息。講話和打字是不同的,講話是想到什麼講什麼,較無章法與邏輯,但是打字,會先經過思考再以文字呈現,比較周全。當然也有不好的一面,例如有人在網路聊天室,讓人感覺彬彬有禮、學富五車,可是面對面時卻完全不一樣,因為在網路聊天的用詞遣句,可能都是抄襲而來,這其實有欺騙之嫌,需要小心;
4、在交流方面,我曾透過FB找到我國小的好朋友。去年參加EAP,有來自韓國、香港、日本的朋友,至今透過FB平台仍在聯絡,不但可以了解他們的近況,也看到了不同國家的風俗與文字。
至於負面也有四點:
1、剛才提到網路上有虛擬身分或遊戯,都是一個虛擬世界。可能有些人在真實生活中親子或人際關係不好,就會想透過網路尋求知音、尋求慰藉,也因此沈迷其中;
2、有關犯罪的問題,例如FB或App的個人帳號被盜用,個人的隱私被侵犯;免費的line的貼圖就是帳號被盜用的管道,千萬要謹慎;
3、還有謠言,以及不被證實的資訊四處流竄等;
4、過度依賴的問題;網路沈迷會影響生活作息,我的弟弟就有這個現象。身為他姐姐,就要幫助他。我會定時提醒他,也試著和他談條件:「先去洗澡,休息一下然後再讓你玩,但不要玩太久」,總之需要規範他,不要影響他的生活作息。
王繹儼(以下簡稱王):現在很多年輕人對3C產品非常沈迷。他們為什麼會沈迷在這些看不到、虛擬的世界中?我的看法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沒有自信。比方他們三不五時就拿出手機或看看臉書,有沒有朋友丟訊息給我。這些都是很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沒有自信的表徵。
天主的祝福
主持人問到如何善用這些時代的科技(包括在福傳工作上)?我認為年輕人如果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標,譬如把專注力移往天主,很多問題就可以被解決。
我認為在這個新的世紀,天主賜下資訊科技這個工具,是一個祝福,有祂想要達成的旨意。我們的角色就是去發現如何幫助年輕人恢復他們單純的模樣,找到他們想要靠近天主的熱誠,這不也是他們尋找天主最佳的時機嗎?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國小到國中對網路遊戲(online game)非常沈迷,後來高三到大學就不碰了。我之所以沈迷網路遊戲,是因為我不知為何讀書?國三考高中時,對我而言是一個關卡,又特別在高三考大學,是我人生最空虛的時刻。於是我開始想瞭解聖經,因為我相信其中一定有人生的答案;透過聖經,我可以和天主有交流,心情也就會變好。
因此我認為年輕人如果有目標,和天主有一個良好的關係,就會擁有自信。而且這份自信不是建立在人的身上,而是建立在天主身上,相信對沈迷會有所改善。
至於網路福傳,由於網路上到處充斥著許多腥羶色的資訊,很容易會吸引年輕人沈迷其中。因此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提供對年輕人有幫助的短文,或者聖經小故事的分享,感動他們的心,引導他們更接近天主,讓年輕人擁有想要了解主的心情的一顆心。
羅際元(以下簡稱羅):我先分享兩個經驗做為引言。首先是一月份主教團為主教辦了一個講習營,主題是如何與媒體溝通,我也被邀出席。該次講習營邀請了一位《聯合報》的重量級主編。他在演講中提到一些據數,幫助我們了解人們利用資訊媒體的生態。有53%的人用手機(特別是智慧型手機)不再只是單純講話,做為溝通的工具,而是玩遊戯。真正為溝通的只佔7%,其他則是透過手機得到資訊等。
讓我訝異的是,手機不再只是為講電話或獲得資訊,主要是玩遊戯。在捷運上就可看到很多人是在玩遊戯。
我個人是不玩遊戯,甚至買手機時還請老闆把遊戯刪除,因為我覺得佔空間,可以放更有用的資訊。因此如果只是以娛樂為主,是會讓人容易玩過頭而沈迷其中。
福傳的平台
其次是陳 科神父在單國璽樞機主教過世後一次彌撒講道時,說到整個教會應意識到如何善用網路媒體做福傳。他用一個溝通平台的概念來表達,他說在單樞機身上就好比一個溝通平台,當我看到這個人,就好像在網路上點到他,就可以看到天主教的信仰;從單樞機的言行可以看到天主教的信仰。
他也邀請我們更看重網路平台的重要性,除了做溝通的工具,更重要是如何傳達信仰的內容。
我本來沒有FB,是因為在菲律賓上醫院牧靈的課程時,為與分布在菲國各地的同學聯絡才使用的,回台後也可以他們聯絡。
其實開一個帳號很容易,但要照顧就要花很多心力與時間。因為別人來的訊息,我們被迫要去回應。本來手機講電話、傳簡訊為我很夠了。當然智慧型手機可以縮短我們做事的時間與距離。例如我今天不一定人要到,但透過手機可以接收、傳達訊息,我也不一定要收到實物,透過手機的照相就可以了。
設定一些規範
談到如何去善用網路媒體,為我而言,先要設定一些規範,看我真正的需要,例如我需要用信箱、臉書,辦公室小組需要用line,還有我只下載一兩個有關聖經、教會訊息、教會文件的App。其他的休閑娛樂或報紙、雜誌等,一有就會被迫使用而被捆綁住。因此我會告訴自己其他的東西我都不要,只要和我的工作和生活有關的軟體放在電腦即可。
還有在生活中也要限定使用的時間,如line叮的一聲,你就想去開、去看,以為是重要訊息,結果一看,原來是對方起床了、吃飯了。用智慧型產物的人已改變自己原來的生活模式,以前是有事才通知,現在是讓人知道自己所有的生活作息、行程,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其實反而是把自己綁住了。
因此我會限定使用的時間,克制自己用過多時間去使用它。因此我奉勸年輕人如果發現自己沈迷,就限定自己使用的時間或者關掉它。
吳令芳(以下簡稱吳):今天討論的題目很大,但與現在的生活是息息相關。我們家四口,有三口有智慧型手機,我媽媽有六個孩子,除了她自己,每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包括我爸爸。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擁有或使用手機的比例實質上遠超過普查的結果。
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電子報上一篇〈現代科技與數位學習〉文章中提到,美國一個研究單位(Wakefield Research)在2011年針對500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其中73%認為自己的學習不能沒有現代科技;70%在課堂使用鍵盤來作筆記;91%利用電子郵件與教授溝通;98%擁有電子書閱讀器;更有38%會在十分鐘內透過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檢查他們的電子郵件。
生活便捷有效率
這還是兩年前的調查,今年(2013)相信只有過之而無不及。談到如何善用現代科技,文章中舉了二維條碼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的例子,我們都有買高鐵車票的經驗,在7-11便利商店購買時,車票上印有二維條碼,在進入高鐵月臺閘口,將條碼面向感應器,就可「刷票」進入月臺,可減少過卡時間,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效率。
我女兒去年去韓國參加水資源博覽會,會場就有免費開放型的Wi-Fi(Wireless Fidelity),只要有智慧型手機就可使用,而且現場還免費供電。所有的展覽都有QR code,不用任何導覽,只要利用手機讀取條碼,就可以在手機上顯現解說的圖文資料。我曾好奇地詢問女兒讀到的是什麼語文,她答說:「中文」。
這不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也簡化了許多繁瑣的過程。比如本來需要把資料影印下來,然後做成筆記傳輸到電腦上,再傳送給大家,有了二維條碼,就可大大簡化手工抄寫(或輸入)的時間及降低資料輸入的錯誤。
有關現代科技的好處再舉一例。我們在兒童敬拜讚美班,面對的都是新一代的父母與孩子。孩子年齡層是小一到小五,他們的父母都三十幾歲,使用智慧型手機和FB非常普遍。我們用FB開了一個兒童敬拜讚美的社團,發送社團訊息,孩子的訊息家長都會放上,如誰家的孩子病了上醫院,或在家中跳舞的影像。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孩子的生活,並表達彼此的關懷。
隨時隨地做福傳
談到福傳,我在台灣曾參加一個行動教會,當時是因為收到傳單,而想進一步了解他們。行動教會傳播福音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用手機隨時紀錄下「與神同行」的服事。
在天主教會,我就在FB上看到北投的曾若瑟神父很積極在做這件事。他用FB做一個福傳的窗口,常PO上教宗的講話或堂區的工作。例如五月聖母月,神父每一天拜訪六個家庭,帶著聖母像到教友家庭祈禱,他把所有的過程PO上網,有很多人上網去看,真是令人感動。而且我們的教宗也是善用推特(twitter),深入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傳達天主愛的訊息。
回到剛才主持人提到在網路虛擬世界,我們可以和別人的互動非常熱絡,成為好友,但在現實世界卻老死不相往來。我也曾在一篇PO文看到作者寫到:我和他在FB上是如此熱絡,然而當我們見面時,他卻連一聲招呼都不打,看也不看我一眼,他是什麼意思?
五年前我曾看到一位老師的分享,他說以前上課時,孩子是盯著老師看;然而自從網路發達後,她就發現孩子上課不再看著他,而是低著頭。但是很奇怪,孩子們也都聽進去了。原來他們是用耳朵在學習,而不是用眼睛。當老師的也在調整心情,孩子雖然不再看著你了,但他們卻開啟了另一扇學習的窗口。
預防被科技產品控制
我們如何不要讓這些高科技產品控制我們的生活?有一份5月13日的資料談到,網路成癮與毒品成癮造成大腦的傷害是一樣的。資料中提出七個成癮的症狀,我們可以去檢驗。同時也提到六個方式去預防成癮:
1、逆向操作法,就是當事人醒來第一件事就習慣拿手機或上網,然後才刷牙洗臉、吃早餐;現在是先刷牙洗臉、吃早餐之後,再拿手機或上網,以減低對網路的依賴;
2、利用時鐘、電腦定時器提醒使用的時間;
3、設定每日上網時段、每週上網時數;
4、上網的優先順序,將我先要做什麼列出來,才不會一上網就耽擱重要的事,或增加了上網的時間。
5、將勸勉警示卡貼於電腦旁,作為提示;
6、列出課外活動、運動、人際關係等重要行程表,提醒遵行。
以上是還能自我控制的狀況,如果不行,就需要藥物以及醫生的幫忙,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協助,而且家長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也是網路成癮者,那對孩子的幫助就十分有限了。
羅:我先談談如何透過網路平台來作福傳,我自己也是這個模式的受惠者,如曾神父、白神父、總修院、光與鹽,這幾個單位常會PO教宗的講話,我習慣在收到這些訊息時不一定馬上看,但會立即分享出去,等有空再回來看內容。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我們可以跟更多人直接分享:教宗講了什麼,以及教會的訊息。
網路上有些人會分享參加平日或主日彌撒的信仰體會,可能只是短短一句話,類似格言,但很直接。這是我們彼此可以學習的,就是透過媒體分享信仰,將反省的核心重點濃縮成一兩句話,要清楚,並直接指向信仰的道理,因為看網路訊息其實不在細節。
把焦點放在天主身上
我曾經在FB上這樣做過一段時間,是有一點累,因為每天要去想、去寫,後來慢慢發現自己會期待有人「回應」留言,而不只是按「讚」。
記得真理電台以前有信仰留言板,可以問一些信仰問題,其實FB也可以做,這真的是一個分享信仰很好的平台,有人能在這裡找到認同,但是要把焦點放天主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我曾聽一位外國主教說,twitter的分享是限定200~300字。所以,若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用200個字來分享自己的信仰生活,為別人是很好吸收養分的時機,我們或許可以從這個方向來做。
張:神父是公開邀請大家盡量利用網路來做福傳了。接著請芳庭分享參加亞太活動的一些經驗。
李:那是一個星期的活動,經過幾天的討論後,其中一天的下午做分組,類似行動福傳那樣,去呼籲大家避免網路成癮。
我們那一組是在捷運站辦簽名連署並呼口號,希望大家在捷運上可以閉目養神,不要一直看手機、玩遊戲,這樣很浪費時間。其他組有遊行,或宣導大家看聖經。
需要有自制力
我覺得我的自制力算夠,不會沉迷網路,我也有智慧型手機,但不玩遊戲。現在的網路電話很盛行,一般手機方案有:通話費率和網路費。智慧型手機一定要搭配網路,這是被限定的。我自己的手機費率較高,網路費最低,可是身邊朋友都是手機費率最低,網路費吃到飽,為什麼?因為我都是用手機和電話跟人家連絡,直接講話比較好,也較快,其他同學則是要透過網路得知訊息,同時也是為了省電話費。
現在的網路電話太多了,像Skype、Line,FB也可以用網路電話了,所以現在的手機根本不是拿來講電話的,而是透過網路講電話。
我希望科技能夠一直進步,而且科技一定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但附帶的也就有壞處,因為人有惰性,有時候就想浪費時間在這上面,或是累了想抒發,所以會透過網路玩遊戲等等。
那麼如何預防沉迷?就是要有自制力就不會沉迷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然後科技又一直進步,這樣不是很好嗎?所以呼籲大家要有意志力,這是蠻重要的。像我弟弟的問題有比較好了,就是透過外人的幫助,父母以身作則,還有像我不玩、他也不可以玩,常提醒他,也限制一下,他會聽進去的。
關於網路分享的部分,我也是透過網路分享很多福傳的訊息。
王:我可以分享自己如何從網路遊戲中走出來的經驗,在我國小時,成績一直維持在一定程度之上,到了國小升國中的暑假,因為假期很漫長,就陷入了網路遊戲當中,父母當然想盡辦法阻止,如將網路線藏起來、拔掉硬碟…,但我為了把它接回去,念了很多英文,當時真是太無聊,沒有人生方向,沒有目標,所以不太想讀書。
進了國中,成績越來越危險,媽媽就把我送到補習班,這時出現了一個轉捩點,就是補習班老師在模擬考中出了一個題目:台灣的經緯度?結果我答不出來,怎麼連自己國家的經緯度都不知道呢?於是我開始深入思考要做些改變,然後認真念書,終於恢復到班上前幾名。
到了高中,我又開始沉迷網路世界中,但有國中的經驗,也會兼顧課業,可是高三考大學的期間,課業給我很大的壓力,我家住三重,學校在內湖,又要上補習班,回家都很晚了,我思考為什麼要整天一直念書呢?念書的意義是什麼?有時心情會不好,因為看同學有進步,自己卻停滯不前。
只有天主能幫我
總之,我覺得讀書是很煩悶的一件事情,不知不覺想尋找精神上的依靠,所以常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聖經,因為看了很多書都沒辦法安慰我的心情,跟父母說,他們也不太了解,這時我覺得只有天主能幫助我。
在高中時期我就開始尋找天主,透過讀經可以得到人生的智慧,就像耶穌在四福音中教訓法利塞人,還有很多很寶貴的故事。我就是透過聖經改變以前很莫名其妙的自己,並從沉迷在一個看不到的世界裡跳脫出來。
所以推廣讀聖經是很棒的作法,聖經是天主的言語,是給我們人生的指導手冊,每個人都要去看,去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根本。
吳:我聽芳庭和繹儼的分享覺得我們教會好有希望,在這裡聽到的聲音和外面所看到的真的很不一樣,很感動在教會培育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我看一篇網路成癮的報導,題目是「危機就在window裡」,它先敘述在歐洲有一個四歲小孩玩智慧型手機,玩到無法自拔,情緒無法宣洩,後來得送醫院強制隔離,包括父母親要去接受親子教育。
我回想周邊孩子還很小的父母,我曾問過他們:「為什麼把手機給孩子?」「因為他們太吵了,手機給他就不會吵。」我也看到比較好的是,爸爸帶著孩子一起在畫Anger Bird,兩人一起畫,那呈現的又是另一個圖像;同樣是ipad,同樣是智慧型手機,它怎麼用,就呈現不同的親子景象。
文章後面還說:「現代父母難為,是要怪罪科技文明嗎?還是要感嘆大環境複雜的因素左右了孩子?」
網路成癮的癥兆
這篇文章作者是台灣真愛家庭協會的理事長,是以家長的角度來看怎麼幫助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科技文明的時代裡。其中也提到,要如何觀察身邊朋友是否慢慢進入成癮階段?這同樣可以用來分析自己的情況:
1、使用網路的次數和頻率不斷增加。
2、會花更多時間在網路有關的事務上,如網購、上google瀏覽器、研究網路場商資料、整理或下載需要或不需要的網路資料…,要有這樣的滿足才能讓自己安心。
3、較為嚴重的是沒有使用、或減少次數使用網路時,會出現心理焦慮、不安,甚至自發性的手指打字動作。
4、無法依靠自己停止使用網路。
5、因為使用網路,導致心理、生理、社交和工作上不斷出現問題,甚至學業退步,婚姻出現困境,上班開始遲到或怠職。
6、最令人難過的是因為網路而不出門與人互動,不參加聚會,這時候就不是一般自我克制可以解決的。
而如何預防網路成癮?最好的方法,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所以,當朋友有這些狀況的時候,我們要帶他去請求醫生或專家的幫助,要邀請他面對、並走出他的網路世界,陪他散步、運動,很實際的讓他離開,即使短暫隔離,對他也是有幫助的。
張:令芳能否就這方面分享作為父母的經驗?
吳:在我孩子較小的時候,從學校帶回來的功課,就是讓她們開始接觸網路的事。當時我很疑惑,為什麼國小學生做功課需要用電腦?孩子說,老師規定的,要上網去查。現在我們也是有什麼問題,上網查就有了;他們就是這樣被培育的。
我們家長常問的是,家裡沒有電腦的,怎麼辦?但孩子的功課真的需要上網,所以打開網路的那一刻,也是我們父母挑戰的開始。那時候孩子很小,在網路上查資料很辛苦,譬如google一個資料,孩子根本沒辦法讀,太長了,不是這個年齡可以讀完的,所以上網時間就會從20分鐘,變成30分鐘,後來是1個小時,到了2個小時後,父母不得不下海幫忙,趕快把這些功課結束。
所以我們會反思,老師出這功課是給爸媽做的?還是給小孩做的?這是從小學開始一直到現在,而且只會越來越加重而已。
與孩子約定和溝通
我們家的網路使用,我是把主機放在我房間,孩子雖有電腦和網路線,但主機沒開就只是一般電腦,所以她們要用電腦需經過我的同意,尤其她們現在做作業都是直接PO在網路上,直接交作業,若是沒有網路就沒辦法動。
我們希望孩子盡量在晚上12點以前把網路上的事情做完,但很困難,而且孩子越大越困難,所以我會邀請她們,先把所有其他事情做完了,再到電腦的作業上來,因為我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電腦螢幕旁不斷會有人來跟你招手,所以上網不會只做一件事,因此花費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
這時候,就需要自制力,我們可以與孩子做約定,盡量在時間內做完功課,例如剩10分鐘時,我會提醒要關網路了,剩5分鐘時再講一次,當然這時候就會有爭執,但還是要關。
這是需要磨合的,每個家庭的狀況都不同,也有家長說,就是不讓孩子使用。我覺得這個議題很好,我們也是一直在學習。
張:令芳的親子關係做得很好,所以妳有原則時,孩子們也會接受。
吳:就是用柔和的心神說嚴厲的話語。
羅:聽了這麼多的分享,我想不只是面對網路,面對任何的問題,我們都要回到最根本,也就是人的問題應該用人的方法來解決,而不是人的問題用科技的方法解決,這是人的問題,就是所謂的自制力。
清楚自己的需要
至於如何預防和協助沉迷其中的人?首先,我們每個人都要問自己,為什麼要使用這些3c產品?
為我來說,我不用智慧型手機,因為我清楚知道我會被綁住,也知道用了它為我是個挑戰,挑戰我的自制能力,所以我會減少這個範圍的使用。
至於我使用平板電腦,並不是為要有一個很好的捷徑,其實是為幫助我面對開會時準備一些資料,同時也隨時拿在手上,隨時可以看到的,如日課、聖經、教會文獻…,全都放在這裡,方便我使用,也可以拿到即時的資料。
這是我面對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狀況,我清楚知道我要的範圍是那些,也了解我為什麼要用它,所以我才使用它。
其次是如何使用?我們要為自己設定一個界線,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有一個基本的作息時間表,而不是這時候喜歡就去做,這樣如果自制力不夠很容易打亂了生活。
使用網路也一樣,要為自己限定一個基本的範圍和時間表,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更善用3c產品,而且唯有清楚自己為什麼做、以及如何做,才有可能在規律之內去談福傳,否則在混亂的過程當中談福傳,其實只像無頭蒼蠅,沒有基本的方向。
所以人的問題,就回到人的方法來解決,而只有自制力才是解決這樣問題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克制使用範圍和時間,問問自己想要從中獲得什麼。這是每一個人要去反省的,唯有如此才能善用它,又可以做福傳。
張:謝謝神父的建議。有篇文章,是高醫精神科柯志鴻醫師的建議,他說要幫助年輕人不要沉迷網路,上上策是讓他們過一個忙碌又充實的生活,鼓勵他們多元學習,因為年輕人比較有好奇心,也喜歡新鮮的事物。最後,請諸位做個簡短的結論。
王:我認為要防止年輕人沉溺網路,就是幫助他們先找到活著的根本,也就是要多多讀聖經,然後多多去思考「為什麼主在這時候講這話呢?」
羅:3c產品是為帶給我們更多的生活便利,而不是讓我們被這些東西綁架,所以要清楚知道為什麼使用它們。
新的福傳淨土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這是天主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福傳空間,在今年(2013)的「世界傳播日」文告中講,社群網站是一個福傳的新空間。我想這真是一塊新的福傳淨土,我們如何在了解自己對3c產品的使用狀況時,又能為天主做更多事情,這是值得我們繼續努力的。
吳:在剛才的分享過程中,我想到手機,如果手機左邊有一隻手,右邊也有一隻手,我們怎麼讓手機成為就像「方濟和平禱詞」中所講的:「主啊,讓我成為和平的工具。」
我們如何讓手機成為人與人之間一個傳遞愛的工具,讓手機不只是手機,而是讓這些3c產品成為我們和下一個世紀連結的窗口,成為我們人與人之間另類的溝通。
連結愛的繩索
如果可以連結上那份愛的繩索,我會為這樣美麗的未來,獻上我的禱聲;也為沒有連結上這條線的、斷了線的所謂沉迷的人,真的為他們祈禱,好讓我們真的有屬天的智慧、來使用人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智慧型產品。
李:今天對神父的分享特別有感觸,就是在自制力方面。我會透過大家的建議,以提醒和鼓勵的方式協助沉迷的人,也善用方法,如透過提醒、限定使用時間、協調溝通、以約定或談條件方式,來督促身邊的人不要沉迷於網路。
我認為有了網路科技一定是好的,但是要避免壞處,發展好處,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制力。
張:謝謝諸位的分享,在教育部的「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有針對教師設計的資訊素養相關教材,後來又拓展至家長和學生,可見教育部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希望教師、家長、學生,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期待學生能成為優質的網路公民。
我們同樣也期待教會能重視青少年有關資訊科技方面的議題,希望教會內的神長、老師、家長和青少年朋友一起努力,幫助青年人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也成為優質的天主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