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德
我們對初期教會的了解,一項錯誤的觀念是,我們以爲教會是耶穌一手創設的,教會今天的制度是耶穌制定的,教會的聖事都是耶穌「直接」建立的……等等,而這些都是梵二以前教會的教導。
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教會對應用現代化方法、到聖經學研究的態度,逐漸開放,我們對聖經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對初期教會也有了煥然一新的了解,最重要的例子有下列幾項:
‧耶穌並沒有傳給祂的門徒一本建立教會的藍圖或是手冊。事實上,耶穌的門徒最早以爲,他們的責任是在猶太教裡完成黙西亞的使命,因此沒有另創一個新宗教的打算。
‧因爲相信自己的責任是在猶太教内,因此初期的基督徒繼續保持猶太教的身分,上猶太教的教堂,守猶太教的規矩。因爲這個背景,當外邦人受洗參加基督徒的團體時,爲了該不該守猶太教的規矩,造成初期教會很大的困擾。
‧因爲他們繼續上猶太教的教堂,但是別的猶太人對這批追隨耶穌的猶太人卻不太信任,因而屢屢引發爭端。許多學者相信福音裡記載的諸多耶穌和經師們的衝突,實際上是初期教會具體環境的寫照。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對耶穌是真人又是真天主的道理,並不是那麼清楚。成書最早的馬爾谷福音偏重耶穌人性的描寫,而且敍述耶穌受洗的那段經文,讓人有耶穌在受洗的時候才變成天主子的印象。爲了改正這個印象,瑪竇和路加福音才加了耶穌誕生的故事,目的就是要教友們知道,耶穌從誕生時,就是天主子。成書最晚的若望福音更進一步的說,耶穌在宇宙創造之前,就和天主聖父一起存在著。
‧他們相信世界末日很快就要來臨,而耶穌也會光榮的再度降來。因爲這種迫切的末日感,即使後來他們脫離了猶太教堂,但對建立教會的組織,也絲毫不在意。
‧後來猶太人起來反叛羅馬人,公元70年,羅馬人攻下耶路撒冷城,並且拆毀聖殿。早期的基督徒以爲世界末日就要來臨。於是馬爾谷福音把耶路撒冷的毀滅和世界末日的來臨連在一起。但是過了一二十年,世界仍未毀滅,瑪竇和路加福音才把這兩個事件分開。
‧初期教會基督徒的成分和信仰不是很一致, 最保守的基督徒主張他們應該留在猶太教内,外邦人要參加,就要接受割損禮,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耶穌的表兄弟,後來成了耶路撒冷教會領袖的雅各伯(James);稍微開放一點的,覺得不必受割損禮,但是應該跟從猶太人吃食的規定,這一派的代表是伯多祿;最後一派是自由派,外邦人不用遵守猶太人的禮節,保祿即是這一派的代表。另外可能還有其他的派別。每一派都有傳教士出去傳教,建立地方教會,有了這個背景,我們就比較懂得保祿在格林多前書第一章裡提到的分黨派是什麼意思。
‧有的地方教會是宗徒或是門徒建立的,如果宗徒或門徒在當地留下,就成了當地教會的領袖。有些地方教會則是雲遊四海的傳教士所建立,教會穩定後,傳教人又到別處傳教去了,那麼地方教會就要選出自己的領袖,領袖怎麼選,教會怎麼組織,每個地方都不一樣。
‧到了第一世紀末期,宗徒和第一代的門徒都已先後去世,教會的組織無形中重要起來。當時的教會都是所謂的「house church」,並沒有獨立的教堂建築物,每個信仰團體都是聚集在家境比較好、房子比較大的教友家裡。每個「house church」往往有長老諮議會,有的長老諮議會選出一位諮議會主席來管理所有的教友,就是後來的主教。
‧伯多祿的身分,是十二位宗徒之首。但是他在耶路撒冷的時候,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是雅各伯,後來他到了安提約基亞。雖然在新約中沒有任何伯多祿到過羅馬的記載,但是自古的傳説就認定他去了羅馬,並且在尼羅王迫害基督徒時受害。
‧現在很多聖經學者相信在公元150年以前,羅馬並沒有單一主教的設立。羅馬是帝國的首都,人口衆多,基督徒也多,分成好幾個「house church」,每個「house church」有自己的長老,可是沒有一個全羅馬城的主教,而是長老們的集體管理。
第六世紀編寫的教宗行傳,把伯鐸當作是第一任羅馬主教(教宗),然後一代代的傳下去。現在的學者一般認爲,那是第六世紀編者誤以爲初期教會和第六世紀的教會是一個樣子,因此認定羅馬從古就有單一的主教,代代相傳下來。
現在很多聖經學者認爲,在公元150年以前的那幾任羅馬主教(教宗)都只是比較有名氣的長老,並沒有主教的頭銜,而且他們也不是單脈相傳,很多人還都是同一時期並存的長老。
所以,初期教會並不是大家以往想像中的樣子。即使後來教會逐漸體制化,但也不是像梵二以前一般,所有教會的權威都集中在教廷。所以,我們以前心目中那個「教會自古皆然、一成不變」的錯誤印象,是應該改正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