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思想廣場】論壇〈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金融海嘯與基督宗教〉 周曉青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周曉青
 
  今日世人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金融海嘯對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大家談論的主題不外乎經濟復甦、降低失業率、銀行與保險業的危機、通貨緊縮以及跨國企業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破產。
 
  若要探討世界為何會有今天的危機,經濟學家的解釋是美國的房貸市場為刺激更大的利潤,因此願意以更大的風險借款給實際上可能無法償還貸款的購屋戶。消費者買到房子以後,又大量地購買家具、電器、汽車等物品,使得歐美過去十幾年來房價節節高昇,而各地的消費也刺激起景氣的飛揚。但是貸款的風險,銀行卻將之包裝成避險基金與其他金融產品售出,讓金融產品的買家與銀行共同分享房地產市場快速的成長率,卻也共同分擔了無法收回貸款的危險。
 
  在金融海嘯的過程中,大家也開始發現始作俑者便是在金融食物鏈頂點的美國。一個美國家庭平均一年要有三至四萬美元的消費,才能償付房貸、買車、裝置全年可用的中央空調、送孩子上私立學校及旅遊等他們認為符合中等家庭消費需求的活動。但在一年只有一至兩千美元收入食物鏈的下層,卻供應了全人類的衣食住行的產品與服務。
 
  從本次金融海嘯來看,世界不景氣便是因為食物鏈頂端的人們無法償還房貸,進而影響到以其風險為產品的避險基金及其他衍生性金融產品,並因此使消費萎縮,下層的生產者也因此受到影響,例如中國大陸在金融海嘯下,有兩千多萬名勞工必須離開工廠、不能繼續在沿海城市的工廠裡生產(參:《Newsweek》,2009/03/02)。然而這兩千多萬的民工回到鄉下,卻可能沒有可接手的工作。就算他們以務農來解決維生的需要,但農業可能還是無法滿足他們最低的要求,於是又回到城市出現工作機會以前的貧苦生活。
 
  對照食物鏈上下層以後,我們可以發現上層享受了多數由下層辛苦生產後所帶來的利益,但在上層無力付出時,連下層都得一併承擔,這或許就是世俗的智慧所產生的矛盾。當然有人說這就是有需求才有供應的自由經濟,但我們這些基督徒也要照這種經濟思想來做我們生活的主要參考嗎?
 
  這個世界的思想體系是建立在一個沒有天主的自由人文主義(Liberal Humanism)的基礎上。因為沒有天主的存在,所以這個世界弱肉強食,人人都想獲得最大的邊際效益(Maximization of the Marginal Utility)。國家也是如此,於是強大的國家必須為自己的利益去競爭、或巧取豪奪。
 
  在討論經濟時,我們會討論到的競爭力,也是建立在上述的基礎上。即便在天主教的環境中,我們不也是常常把這種競爭力當作一隻金牛來崇拜?以台灣的中小學教育為例,不知多少家長拼命要送孩子進入教會辦理的私校,為的不外乎是教會學校的升學率遠超過其他學校?然而,個人、組織、甚至國家如果失去了競爭力,就算曾擁有多偉大的思想與成就,最後也僅能像希臘、義大利與埃及等文明古國成為觀光勝地,在政治、文化、軍事與經濟上也不能在世上發揮多大的影響力。
 
  如果把追求邊際效益的最大化當作在世俗的必要之惡,那對我們這些教友而言,是否便要在社會中照社會的遊戲規則生活,在教會內則按照福音的準則來生活呢?或許「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便成為這種雙面人生活方式的有力注解。
 
  但耶穌在升天前對門徒的贈言中講到我們「不屬於這世界」,而是祂「從世界中揀選了我們。」(若十五19)也就是說,早期基督徒的世界觀並不認同當時強大的羅馬帝國,他們覺得「世界並沒有認識天主的名」。(若十七26)
 
  兩千年後的今天,新的帝國與新的體系正面臨崩潰的危機,我們身為基督徒能否如早期門徒一樣,在這充滿危機的時代認識天主的名、也得享復活帶來的平安?在金融海嘯的時期,教會是否能站在弱小與被剝削者的立場去主持正義?教友們能否憑依他們的信仰「因真理而被祝聖」(若十七19)?我們是該停一停、想一想了。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