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小組
「積極非暴力-Active non-violence」這個詞語這幾年在媒體出現越來越多,加上今年(2013)冒出來的「公民不服從-Civilian disobedience」,聽起來都相當拗口,從字面上看也難完全猜出它的意思。
胚芽團體在1996年成立時,選用兩位聖經中不太為人所知的婦女的名字,說明她們如何因非暴力抵抗,影響了救恩史(參出一15〜21)。
胚芽團體於2001年立案成為「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仍繼續以積極非暴力的精神自我期許,參與婦女關懷的正義行動。不過團體對社會運動的集體投入越來越少,比較從團體行動去深入精神根基,而從個別生活領域去發揮。
多年來,團體成員既熟知「積極非暴力」這個詞語,也抓住了一些感覺去實踐-譬如尊重不同想法的人、聆聽不同角度的意見、安靜覺察內在的感覺看法、溫和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習了解事件的脈絡,一起從祈禱反省、彼此理性的交談討論中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以進入行動。
因此在爭議性的話題上不會進入口水戰、也不使用傷人的言語行為。可是,連參加胚芽已久的成員仍難具體說出「積極非暴力是什麼」。尤其,面對社會新聞中充斥的暴力事件,積極非暴力的宣導就顯得更有需要了。
過去有人問起「積極非暴力到底是什麼?」從台灣的經驗來看,好像只會想到靜坐抗議。
對於這個一直存在的議題,胚芽秘書處具體所做的是:試著以生活中的小故事來表達什麼是積極非暴力。 自2006年11月12日起,到2007年12月9日止,胚芽在《教友生活週刊》上共刊登了【女性靈修積極非暴力系列】短文36篇。自2006年4月至今,在《胚芽通訊》雙月刊上也開了【積極非暴力系列】,除了10篇與前者重複,另有8篇新的短文,有些文章曾引起若干迴響。
如今我們社會又走到一個新的階段,社會運動的進行也經過演變的過程,教友對某些社會現象立法爭議,應邀參與倡議或抗議行動的情況日漸增加。此時胚芽曾經介紹、已被遺忘,或尚未被看到的積極非暴力文字分享,可以重新拿出來檢視,再加上這幾年的經驗反省與體會,在此專欄,重寫積極非暴力系列,野人獻曝,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把「積極非暴力」拆開來看:「積極」表示不是被動的,「非暴力」表示不是用暴力的,這和我們生活經驗似乎有距離:生物(包括人)遇到危險或威脅的自然反應是「打擊或逃避」,打出手就是暴力,逃避算是消極;不打不逃,難道只有挨打-這算不算是被動?「積極非暴力」好像是相當違反我們的習慣?
「積極非暴力」這個不像中文的詞語,是從英文「Active Non-Violence」直譯過來,其實在英文中這個詞語也很彆扭;但更重要的是,它無法完全反映造字的原本意義。
「非暴力」一詞,來自聖雄甘地常用的字「A—himsa」,意謂不用一種毀滅對方的力量,不用暴力方法去抗爭。英文所造的詞語,試著表達甘地的新印度的長字,卻難以完整。
原來,甘地在英國、南非、印度幾十年時間,自己飽受種族歧視之苦,又看到僑胞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於是開始抗爭行動,教育及帶領群眾作「非暴力反抗」,從失敗與錯誤中逐步修正,形成他的理念。
他以獎賞的方式徵求新字,稍作修改,創立了「Satyagraha」一詞,改變「消極抵抗」的狹隘意義,以及其中所含有的弱者聯想和仇恨意味。
「Satya」意為「真理」,「agraha」意為「抓住」、「堅持」或「執著」,合起來就是「堅持真理-愛的力量」。比古代梵文原有的「非暴力」(Non-violence)中「不殺生」、「不做傷害他人感情的事」更進一步,「暴力」與否、則視動機而定。堅持感動對方、喚醒惡人心中的神性、善性。
甘地這些理念形成的過程,主要思想是源自印度傳統宗教,非暴力理論植根於他的神觀(神就是生命、真理、光明、愛、與至高無上的善)與人性觀(人性同一、人性本善)。
除了繼承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中的「戒殺生」原則,受到耶穌基督「真福八端」以善報惡的感動,也吸收了美國作家梭羅「非暴力抵抗」的思想、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天國就在你心中」的觀點、英國作家約翰.魯斯金的人道主義等。
甘地由這樣廣泛的宗教文化精神背景孕育成的理念,觸動了不同國家地區人民的心,引起共鳴是不難理解的。他的抗爭行動未必都順利成功,雖有時獲得談判的機會,但也有被欺騙及被捕下獄的遭遇。
自從1913年發起「不合作運動」至今,一般較常為人所知的事件有1950〜1960期間美國南方基督教牧師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克服種族歧視的和平運動;1980年代的南非聖公會德斯蒙德.屠圖主教的廢除種族隔離運動;1988年在緬甸開始建立並領導全國民主聯盟、推動民主改革的翁山蘇姬;1960年代在南非開始反種族隔離、坐牢27年、1990年出獄後以調解協商領導多元種族的納爾遜.羅利拉拉.曼德拉;1986年菲律賓馬尼拉辛海美樞機主教參與協調的「人民力量革命」等等。
台灣的社會運動、政治運動已越來越注重以非暴力的方式進行,從政治、人權等角度的資料也有不少,台灣農村陣線並於2013年8月出了《非暴力抗爭小手冊》。然而,宗教界介入反對行動時,不一定能夠實踐真福八端非暴力的理想,反而在狂熱中、傾向基要主義的執著時,會有「真理的代言人」、「自以為義」的心態和言行而出現暴力的危險。
暴力傷害的不僅是受暴者,同時也貶抑了施暴者的人性;抗爭的要點在於提升自己心中愛的同時,看到對方心中的神性、善性,而感動喚醒對方,進而改變結構性的惡。
教會人士不論是否參與社會運動,從個人開始的力量、更能確實影響身邊的人,進而影響社會;因此,體會福音真福八端的精神、學習生活中積極非暴力的實踐,是日積月累的必要功夫。
胚芽小組希望藉此專欄系列文章,與讀者互相切磋,激發內在的美善,讓我們的生活與周遭的世界更美好。
參考資料:
1. 順行:甘地與非暴力抗爭,《教友生活週刊》2726期,96年9月26日。
2. 何麗霞:積極非暴力行動的真福精神,《神學論集》3期,(1992) 頁37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