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小組
「積極非暴力」一詞來自印度聖雄甘地,他從徵求新字改造出「Satyagraha」-「Satya」,意為「真理」,「agraha」意為「抓住」「堅持」或「執著」,合起來是「堅持真理-愛的力量」;比「非暴力」中的「不殺生」、「不作傷害他人感情的事」更進一步。「暴力」與否,則視動機而定,堅持感動對方,喚醒惡人心中的神性、善性。(註1)
「積極非暴力」是我從未聽過的名詞,也不了解其真正意涵。在經過胚芽婦女關懷協會不斷再教育,我稍能了解;直到善牧修會洪玉雪修女為胚芽開課:「善意溝通工作坊」,讓我更進一步反省,我竟然是個充滿暴力的人。
雖然我從不用武力攻擊人,但我會用語言或肢體語言去指責他人,這是聖雄甘地所稱的「隱蔽的暴力」。
一般使用「隱蔽的暴力」多過於「身體的暴力」,且因為它導致人們心靈與精神的傷害,受害者被激怒因而也用暴力解決問題,因此聖雄甘地認為「隱蔽的暴力」對人更為有害。
在課程中為我最受益的部分:
一、「需要」是「感受」的根源
洪修女用兩個人型圖(我與他人)來說明,首先在人型圖的腹部出現「需要」二字,表示人都有基本的各種需要。
接著在人型圖的心臟出現「感受」二字,表示當人的「需要」被滿足或不被滿足時,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產生,因此「需要」是「感受」的根源。
二、「觀察」與「評論」的不同
人型圖的眼耳出現「觀察」二字,這是我們最容易混淆的關鍵,因為當我們的眼耳看/聽到外在事件的發生,會產生「感受」,於是我們會誤認為我們的「感受」是因外在事件造成,若感受是憤怒、恐懼,我們可能就會用「評論(或論斷)」回應對方,也就會形成「暴力」。
修女幫助我們釐清,不是外在人事物引發我們的感受,真正的源頭是我們的需要是否被滿足。
三、學習體會他人的需要與感受
當我了解「需要」是「感受」的根源,讓我頓悟到我會因為「需要」未被滿足,而用「隱蔽的暴力」對待他人,因此希望能在工作坊中學習反省:「我的內在發生了甚麼事?」並願意去懺悔改變。
於是我分享剛在學校發生的一個不愉快經驗:
事件是在學校使用電子公文簽核過程中,校長已經簽核完畢,負責文書的先生發現我的對外公文有錯字,因此退件,要我重新簽核。當時我感到非常不悅,因為我認為文書先生小題大作,他可以叫我去修正公文錯字,即可發文,為什麼要大費周章,重新簽核。
於是我開始發牢騷,第二天我鼓起勇氣去和文書先生溝通想法,但他堅持他的標準要求,在溝通無效之後,我心中懷著無奈和怒氣揮著手說:好了,好了,就揚長而去。
我嘗試分析自己在此事件中我的需要是「體貼」不被滿足,修女又問:還有嗎?這真是難倒我了,因為我找不到我的需要,「體貼」還是我從書中查出來的。
於是同學協助我,察覺到我還有「被接納」的需要,因為寫錯字是我一直有的問題,深覺丟臉,還會自嘲:吃燒餅,哪有不掉芝蔴的。因此也希望別人能包容我,幫忙修正不就可以過關了嗎?為什麼要刁難我呢?
當天在分享時,我還是認為對方做事不知變通,讓我滿懷氣憤。
四、「請求」與命令大不同
我們為滿足需要,善意溝通要我們學習提出「請求」。
在上述事件中,我第二天有去表達請求啊!但是他不願意採納啊!所以我才生氣嘛!這使我非常困惑,於是修女提醒我,當別人說「不」,我們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甚至覺得自己受到傷害,如果我們強求就淪為命令,也就成為潛在的暴力,這解答了我心中一半的困惑。
接著修女要我學習傾聽說「不」的人,他內在的需要與感受。
一語驚醒夢中人,於是我用心去體會文書先生的需要也是「被體貼、被了解」,因為他要面對所有公文,若是要他有不一樣的標準,為他執行上會有困難。所以他當時被我「要求」,之後、因被拒絕又拂袖而去的態度,一定也可能感受到溝通不良的挫折與生氣吧。
當我學習到能真心去體會對方的需要和感受時,我突然平靜下來,身為輔導,我常自許要用同理心去體會別人,但是這一事件中,我的自我感覺太良好,就強迫別人要接受自己的想法(請求),還真有點像是命令。
這不就是「隱蔽的暴力」,而我還不容易自我覺察,直到此刻才了解「我真是暴力之人啊」!
於是大聲感謝天主,讓我看到自己的驕傲,加諸暴力於他人,還大聲對別人「喊冤」。也突然體會到聖經中被治癒的病人,主耶穌常對他們說:你的罪被赦免了。他們就從病痛中釋放,得到健康與自由。
此時我也意識到被主耶穌開啟瞎眼,得到釋放,心中充滿喜悅,也終於深刻了解積極非暴力的目的之一,是教導我們:用一種容許他人的需要也同樣被正視的方式與他人互動;將責怪、怒氣和批評轉化成諒解,有效的溝通及和平的化解衝突。
五、用積極非暴力看反服貿行動
「318青年佔領立法院」,學生為主的抗議民眾打破玻璃門,衝入立法院議場,占領主席台。他們表示,如果國民黨在不受國會監督、沒有國會實質審查的情況下,就粗暴通過服貿協議,後續影響台灣經濟自主,「台灣未來不能如此被粗暴斷送」。
學生們「反對黑箱服貿」、「確認會議無效」、「要求逐條審查」。學生並提出3點要求,包括「我們代表人民奪回立院」、「我們歡迎在野黨朋友加入人民行動」、「我們要求馬政府、總統馬英九立刻親自到國會回應人民訴求」。(註2)另一些新聞報導可參閱其他網址。(註3)
我試著用積極非暴力來看這個事件,抗議學生會有這個行為,應該是為達成他們的「需要」被滿足,而他們的需要是甚麼呢?
「基本需求」:他們擔憂通過服貿,許多大財團吃掉小企業,台灣年輕人將淪於經濟弱勢,無法滿足食衣住行育樂;
「尊重」:國民黨沒有按照民意逐條審查服貿協議;
「安全感」:中國大陸過去以大欺小的不良記錄,的確讓台灣人民有不安全及不確定感。
這些需要的不確定被滿足,台灣年輕人是充滿恐懼、憤怒、無奈等的負面感受,所以國民黨不可以忽視年輕人的訴求,應該積極的回應。
當我看到這群年輕人的需要與感受時,我就不會指責他們,甚至為他們祈禱,希望天主保守他們的身心靈,加給他們智慧,用更積極而非暴力的方式,達成他們的請求。
但是在這次的行動中,我看到反服貿的群體,對學生的行為,是支持且讚美,沒有去區分他們的:內在行為,為達成滿足他們的需要(如上所述);外在行為,強佔立法院癱瘓國會運作。
我支持前面內在行為,但他們使用的外在行為策略,我是不支持的。目前很多人都不知如何回應,很怕回應錯誤反被嗆,例如:某校老師被學生攝錄放在網站,因為他說那些學生是白癡。
我很擔憂社會沒有聲音的看待此事會造成的影響,似乎社會「授權」給這些年輕人,所以他們使用「權力」強逼他人接受,這的確也是在使用暴力,所以造成社會資源的耗損。台灣一直處於進入真民主的過程,經濟的停滯這個原因不容小覷。
反觀國民黨,他們是有權勢的大黨,若不小心運作,的確會被人民認為是顢頇不傾聽人民的需要。而一個大組織,要如何看它的需要,就很複雜了。所以胚芽婦女關懷協會,更要積極去推廣「積極非暴力的溝通」;期待5月17日洪修女的課。
註1《談積極非暴力》,胚芽小組。《見證》2014 Jan-Feb 頁49。
註2:中央社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0372/
註3: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n/2014/03/21/1158576;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3200501-1.aspx;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556847.shtml#ixzz2wfvUIAHw;蕃薯藤新聞http://n.yam.com/yam/politics/20140320/20140320179709.html;蕃薯藤新聞http://n.yam.com/nownews/international/20140321/20140321182807.html;蘋果日報網站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320/35713026/%E8%98%8B%E8%AB%96%EF%BC%9A%E6%B2%92%E6%9C%89%E5%8F%8D%E6%9C%8D%E8%B2%BF%E8%80%8C%E6%98%AF%E2%80%A6%E2%80%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