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台馨
(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主任)
(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主任)
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國際貿易;然而經濟自由化看似屬於經濟範疇,實則由政治主導。
就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議觀之,政治主導兩個層面:對外談判,關係到台灣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對內談判,不但要交手的是立法部門的反對陣營,還要處理民間各方反對勢力,而就涉及到兩岸交流的服貿議題而言,終歸是隱含到統獨進程的緩急。
這兩個層面的處理,都攸關到台灣民主政治的前途,處理的結果,就算爭議得以平息,仍必然影響到許多個人的命運。
太陽花學運衝擊了我國憲政民主架構,大家之所以高度包容與肯定學生的作為,主要係因學生關懷社會議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乃年輕學子對國家事務的關切態度,應予以高度肯定;但其行動仍應遵循法制,並應本於理性思辨,尋求積極討論方式,以合法合理的途徑加以解決,可說是一般人民的共識。
然而,台灣的民主政治還停留在初階,這是政經學者的評估;執政黨忽略程序正義,讓學生呼籲應進行國際貿易談判的國內立法,以監督代議體系的審查;而反對黨在有限的對外談判經驗的情況下,讓學生高呼反服貿黑箱,顯見其缺乏解決問題的誠意,同時也是人們擔心學運是否會愈走愈偏於不惜犧牲台灣的國家競爭力與產業創造力,而陷入意識形態的政治內鬥與經濟空轉的泥沼之中?
其實國家機器的運轉所建立的制度環境,影響每個人的行為。個人行為的選擇一方面受制度環境的影響,他方面亦會累積不同的能量,反過來影響制度的調整與發展,最後走向何種均衡局面,端賴個人與團體所代表的不同勢力之間,在彼此互動的過程中,是否能本著「審慎」(prudence)、「公平」(justice)、「悲憫」(beneficence)的情懷進行資源的調配而定。
個人審慎的使用已擁有的資源,可自保亦有發展的潛力;個人運用其自由,應以不妨礙別人行使他的自由為前提,就是公平。個人行有餘力,主動願意照顧與增進他人的福祉,即為悲憫的精神。
任何一種政策,因為是人所制訂,就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資訊盡量公開,公聽會能誠懇地讓各方表達意見,溝通有效果,才合於審慎原則。
此次服貿協議雖說對可能受到衝擊的行業,匡列了不少預算,進行振興輔導,體質調整與損害救助等準備,但百姓對政府的不夠放心是其高喊反服貿黑箱的原因之一。顯然忽略程序正義是一種不公平,值得政府機構官員們深刻省思。
全世界許多暴力行為和戰爭正進行著;教宗方濟各曾說:「寧死不屈」和「屈而不折」是理解生命的兩種方式。
對待不公平、不正義的環境,以剛烈行為抗之,很容易與他人築起無法溝通的高牆,直至心生仇恨;而處理眾人之事,不可無悲憫情懷,尋求和實踐謙遜,則易於建立理解的橋梁,締建和平的對話之路。
服貿協議的簽訂必有資源重分配的效果,有些隱身在學生身後的力量,散播著偏頗的資訊,刻意阻止交談的展開,的確是令人憂心的事,因為仇恨往往是因為誤解而引起的。
因此,積極參與、討論國是,並在參與中謹守和諧、溫良對話的原則,應是當前欲解開死結的必經之路。升斗小民的幸福是建立在安定的社會上;除此之外,尚需有自立自強之心、與自保的審慎態度、來面對重大的社會事件。
區域經濟整合是全球勢不可擋的浪潮,面對此股浪潮,國家已選定欲走之路。開築道路並不容易,政策遭到誤解需要溝通對話,基督信徒尤其需要 「在仇恨中,散播愛;在傷害中,散播寬恕。」
早在十九世紀,經濟思想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就用非常精確的模型推導出自願進行國際貿易的雙方,能創造雙贏局面,對兩國都有利。
同時代德國經濟學家李思特(Friedrich List)則認為李嘉圖主張自由貿易,完全是想藉此保持英國在世界經濟上的霸權,而以局部的特殊利益作為全面的普遍利益來宣傳,是荒謬絕倫的。
可見經濟自由化的爭辯為時已久。後續的發展是李嘉圖持續以理性和平的方式,在國會中以智性說服力,爭取各種經濟法案的通過,使英國獲得自由市場之利;李思特卻陷入益發激烈的政爭,被取消新當選的國會議員資格,並被判刑;後來離鄉背井,遠赴美國,繼續鼓吹保護貿易思想,最後因寂寥抑鬱,健康每況愈下,竟自殺身亡。
追求夢想的方式很多,在有利的制度環境下和在大環境充滿了束縛的情況下,個人都一樣需要持審慎原則向前挺進,並透過民間的群策群力,走出一條「反邊緣化」的道路來;這也才是民主社會的本質。
有些媒體評論目前台灣已到了該是新政治取代舊政治的時候了。事實上,政治無論新舊,永遠只是呈現政客權力爭逐的遊戲,我們寧可盼望有真的為生民立命的政治家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