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素玲
聖詠137篇這句話,深刻描繪了這次莫拉克水患的心情,山林崩裂、土石奔流、席捲整座村落,數百家族親人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是的,想起六龜、新開、林邊、小林、霧臺、大武……等聚落,我們真的是「坐在巴比倫河畔……,淚流滿面……」。即便我們也思想起天主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默二一4),但天天傳來的各式人間疾苦、戰亂、飢荒、天災、人禍,身為基督信徒,我們該如何回應這些災變?如何具體而正向地面對周遭的這些苦難?
聖經中有無數珍貴的信仰反省,訴說著多年來天主和祂子民之間諸多這類的故事。例如:以色列子民在埃及為奴時向天主發出的哀號聲(出三7~8),他們被放逐至巴比倫時,坐在巴比倫河畔憶起了熙雍…,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的吶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在痛苦的最深處,我們聽到:「不該是這樣的!」可是,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
老實說,痛苦(快樂亦然)是你我生命經驗中的一環。正如那首歌:「主今日接觸我」所敘述的:「生活是死亡、是歡笑、是哭泣」,我們一面感恩地詠唱天主生命的分享,另方面也渴求以天主為名的生命、愛情、與安慰。
在座談會中,我們聽到莫拉克風災帶來的椎心痛楚,也聽到天主透過不同方式與管道的回應,與談人也提到信仰中極為核心的一點:我們都是彼此的祝福與恩典,也就是說,透過你我具體的扶持,我們把天主的關愛與慈憫帶給災難中的人間手足。這正如歌詞中所敘述的:「主,我奉獻身心……我分享祢的生命,我分享祢的愛情」。
更重要的是:天主並不會「從天而降」到我們的災禍中,反倒是會像聖保祿所說的「……其實祂離我們每人並不遠,因為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宗十七27~28)。對受災者的關懷舉動,並非天主由天而來,而是天主的愛、透過基督信徒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座談中,我們也聽到許許多多痛苦、心碎的故事,以及深深蘊含著天主大愛的安慰與窩心故事,也彰顯出「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的貼切與落實。
從大家的分享中,我們體會到對悲劇性的受災者而言,什麼是最具感染力的正向支援?什麼是最不宜的舉措?首先,最不該宣稱種種禍害是來自上天對罪過的懲處,天主渴望人人幸福又安康,祂並不希望降災降禍,每每在悲劇發生時,天主的慈悲會及時臨現,賜人力量繼續活下去。第二,我們千萬不要以「沒問題,沒關係!」來忽略災難的經驗。雅威從未忽視以民在埃及的辛苦歲月,且千方百計地將他們救出埃及,使他們得享自由。因此,我們今天也受天主之邀,隨天主而行。
有三種方式可以使天主的恩典成為有形可見的,第一、就是無論何時何處有難,能立即的、積極主動的回應災變;這也讓我們不禁思索:天主教友對現時現地的意外、有時是否不夠及時?是否有時像待牧之羊只會坐等帶領者?或,正如我們座談會的與談人一樣,無論方便與否,都立即回應?
第二、同理心的重要,聖經中滿是天主與痛苦中人同感同行的描繪。耶穌也有與悲泣者同悲同泣的記載,祂在十字架的苦難中也曾哀號悲泣。當我們與悲者同悲時,我們的心是碎開的,流溢出天主深藏在我們五內的關愛之情。
第三、當我們與人間手足悲喜與共時,也正是在人間共同建構有行動的祈禱網絡,使我們可以真正在世間緊密聯結,因為「……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二14~17)。
下面是北美洲印地安查拉幾族人(Cherokee Indian)有關青少年禮的故事,描繪出日常生活中的同理同心與同行是什麼。有位查拉幾族的年輕人,準備好要接受由青少年邁入成年的禮典了,少年的父親帶他走到森林深處,給他蒙上雙眼,把他留在那兒。少年得蒙著雙眼,整夜坐在岩石上,直到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射在他的蒙眼布上為止。無論身邊有任何危險或聲響都不得離開森林。
少年嚇壞了,但仍然乖乖地坐在岩石上,動也不動,因為他渴望能通過這一關測試,好成為真正的男人。最後,經過一整夜的驚恐顫抖,他終於感覺到第一道曙光射在眼上,他拿掉遮眼布,這時才發現:他的父親整夜就坐在他身旁的岩石上,保護著他免遭不測!
我們不也是如此嗎?永不孤獨!即便我們有時並沒感覺到,但天主仍然一直就坐在我們身邊,守護著你我。正如莫拉克風災來襲時,你我都可以是天主的恩典,守護著受災的手足,使他們能盡量少受更深的苦楚……。
(作者為瑪利諾會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