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舟
我們的禮儀經文中這兩個外文字「AMEN」及「ALLELUIA」有何意義?為何如此重要而未曾有中譯?
壹、AMEN:阿們(亞孟)
此名詞源自聖經,在教會的禮儀、祈禱經文中用的最多。此詞源自希伯來文。古代教會首先用於希臘文禮儀中,之後引進於拉丁文禮儀中,進而與「阿肋路亞」成為各國在禮儀中通用的兩個字。此詞視其與連結的語句之關係而意義有所區別。
一、舊約聖經中
1. 開端詞:對天主預言的事表達肯定的願望,「但願如此」。如:耶二八6;列下一36。(思高聖經並未中譯此字)
2. 結尾詞:對以上的語句表示肯定「是,上主」。如:厄下五13;申二七14……。
3. 在聖詠集中:如一篇聖詠是讚頌天主的讚美詩,則以兩次「阿們」作結束;藉以強烈地肯定及實踐的意願。
二、新約聖經中
在對観福音中此「阿們」出現五十多次。
1. 開端詞:
耶穌是新約中第一位用「阿們」作為講話之開端者。表示祂的話是真理,是不能錯的;表示祂鄭重地、實實在在要說的話。如:若六26「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拉丁文:Amen amen dico vobis)」。(思高聖經將Amen均譯為「實在」或「實實在在」)
2. 結束詞:
對耶穌所教給我們的天主經(主禱文),在我們祈禱時通常加上「阿們」,表示願實踐以上所求的願望。
3. 在保祿書信中
作為讚頌天主禱詞的結束詞,表示願天主永受讚頌。如:羅一25;九4;十一26;十五33。(此為全部羅馬書信的結束詞)
三、在禮儀經文中
猶太人在聚會所行禮時,「阿們」作為會眾對祈禱文的答覆,此習慣後來引進在教會的禮儀聚會中。
1. 宗徒時代
確定已經開始用於聚會中,如格前十四16記載保祿的話:「我要以神魂祈禱,也要以理智祈禱…不然,假設你以神魂頌讚,那在場不通語言的人,既不明白你說甚麼、對你的祝謝詞怎能答應阿們呢?」(格後一20),保祿對信友說:「因為天主的一切恩許,在祂(基督)內都成了(是),為此也藉著祂,我們才答應阿們,使光榮藉著我們歸於天主。」致羅馬人書信中也多次使用「阿們」。在此多表示「阿們」是感恩的答覆。
默示錄三14稱基督為「阿們」,表示基督完成了天主的恩許,救贖的工程。
2. 教父時代
聖奧思定稱此「阿們」出自耶穌的口,應尊敬地運用。聖儒思定(St.Justin,AD150)說過:「祈禱文及感恩祭結束時,全體信眾都要高呼:Amen!」。戴杜良也有記載信友領聖體時,要答「阿們」。古代教會在為人施行洗禮時,每次呼求聖三之名,就說「阿們」。在求恩禱詞後、領聖體後、感恩經中各端禱詞後,信眾都答以「阿們」。
3. 在羅馬禮儀中
特倫多大公會議(16世紀)公布的《教理》稱此「阿們」多次出自耶穌的口,故聖神喜歡此字,應繼續用於教會中。因此直到今天仍未有任何國家翻譯其意義,同時也由於與其連接的上文內容的不同,而其意義有所區別。中文「阿們」僅是拉丁文的音譯;舊譯為「亞孟」,仍有某些地區在使用。
在此簡述感恩祭中不同意義的「阿們」:
一、信經(credo)後的「阿們」:表示肯定,順從;表示我深信以上所申述的各端信理,並要實踐於我的生活中。
二、光榮頌(gloria)的「阿們」:表示肯定天主應受光榮。一如聖保祿習慣所行:在讚頌天主後常以「阿們」作結束。參羅九5;十一26。
三、集禱經、獻禮經、領聖體後經後的「阿們」:表示同意並參與主禮所作的祈禱文,而使祈禱成為團體的、而非主禮個人的祈禱。為此祈禱前主禮會說:「請大家祈禱(oremus)!」因此,主禮祈禱時,大家要注意聆聽,心中默念。
四、天主經(主禱文)後的「阿們」:表示期望經文中所求的恩賜都要實現。革新的彌撒禮儀中,已無此答句。以前此經文是由主禮獨自誦念或詠唱,而會眾高呼「阿們」作結束。但在其他禮儀祈禱中,此經文後仍需答以「阿們」。表示我們的熱切期望。
五、分送聖體時,司鐸說:「基督聖體/聖血」,答以「阿們」,表示「這是真的,我信」。
六、感恩經結束的「阿們」:感恩經最後部分的讚頌詞(doxology)通常由主禮詠唱或高呼,而由信眾答以「阿們」,稱之為「大阿們」,也宜隆重地大聲詠唱,表示對整個感恩祭向天主聖父深致謝意,有時可詠唱三次。
七、彌撒開始十字聖號的「阿們」:十字聖號經提示信眾因天主聖三之名舉行禮儀聚會,並求天主與我們同在。信眾的「阿們」表示同意,並將熱誠地參禮。
八、主禮最後祝福後的「阿們」:表示信眾歡欣接受天主的降福,並在禮成後去與他人分享彌撒中所獲得的真「福」,平安和喜樂。
此外許多其他祈禱經文都以「阿們」結束,足見此字的普遍和重要性。因此在瞭解「阿們」的要義後,在禮儀慶典中答覆「阿們」時,要以鄭重、緩慢的語氣行之。
貳、ALLELUIA:阿肋路亞
「Alleluia」或「Hallelu Yah」為希伯來語,意思是:請讚美上主(Praise ye Yehovah),拉丁文為「alleluia」,中文音譯「阿肋路亞」或「亞肋路亞」(思高聖經譯)。此詞源自聖經:
一、舊約聖經
舊約聖經中僅見於《多俾亞傳》及聖詠集。
1. 多十三18:托彼特的讚主詞。
托彼特為了天主的照顧、派遣天使的種種恩惠,遵照天使指示,歡心地寫了一篇感謝天主的讚主詞,在結束此詩歌時,他勸說:「家家戶戶都要歡呼『阿肋路亞』,以色列的天主應受頌揚!蒙福的人要讚美為聖的名號,至於無窮之世。」
這說明「阿肋路亞」是對天主表達歡欣讚頌的歡呼詞。
2. 聖詠集
聖詠是以色列人用以向天主祈禱的詩歌。其中有些聖詠以阿肋路亞開始,另一些則以之結束,也有一些是於開端及結束時皆使用。
有一組聖詠均以「阿肋路亞」開始,稱為「哈肋耳」聖詠(Hallel)。其中最重要的幾首聖詠(詠113〜118)用於猶太人最重要的慶節:逾越節、五旬節、帳棚節等大節日。
二、新約聖經
1. 耶穌身為猶太人,在過慶節時,想必會到會堂行禮儀、歌唱聖詠。聖經僅記載耶穌最後晚餐建立聖體聖事後,依照傳統的儀式,詠唱了「哈肋耳」聖詠(115〜118),然後就與門徒離開餐廳,往橄欖山園祈禱去了。(瑪二六30;谷一四26)
2. 默示錄一九1〜6:若望在神視中,描述世末之時,邪惡被戰勝之後,聽到天上歡樂的凱歌:「有一大夥人群發出大聲音說:阿肋路亞,勝利、光榮和能力,都應歸於我們的天主!…那二十四位長老和那四個活物便俯伏在地朝拜那坐在寶座上的天主說「阿們,阿肋路亞」。
此段聖經所描述的是基督獲得最後勝利,天上諸聖歡樂鼓舞、高歌「阿肋路亞」讚頌天主的情形,鼓勵我們在現世歡唱此歌,準備那一天的到來,能與諸聖同樂讚頌天主。
三、在教會禮儀中
很早,在教會禮儀中就用「阿肋路亞」作為歡呼詞或歌詠,如古代時,書信讀完後讀者唱「阿肋路亞」,後加念一小節,然後由歌詠團唱三次「阿肋路亞」;表示向上主的聖言歡呼致意。
1. 在整個禮儀年中
在全年禮儀日,除四旬期外,在彌撒及日課等禮儀中,均有指定的部分或位置應歡呼或詠唱「阿肋路亞」,尤其在復活期中,由復活節至聖神降臨五十天,聖安博稱之為不斷的大節日,此時期要唱「阿肋路亞」,表示欣喜快慰之情。
中世紀時,甚至將「阿肋路亞」人格化:四旬期開始時,舉行一種隆重的「告別禮」:眾唱:阿肋路亞,今天祢和我們在一起,阿肋路亞,明日祢將離去,阿肋路亞…。之後,司鐸祈禱說:天主,祢使我們舉行此告別禮,求祢也使我們能與天鄉常詠唱此阿肋路亞的諸神聖,在日後永福中歡欣地詠唱阿肋路亞。
到復活節的那一天,隨著響亮的鐘聲,阿肋路亞的歌聲將回到我們中間。
2. 在今日的禮儀中
在彌撒(感恩祭典)、日課等禮儀手冊中,都有指定的應歡呼「阿肋路亞」的部分,通常置於一段經文之前或之後,或前後兼備。原則上,「阿肋路亞」是一種表示欣喜的禮儀歡呼詞(acclamation),不宜低聲誦念。尤其在耶穌復活慶期中。
結語:
簡述了「阿們」及「阿肋路亞」的由來及與禮儀的密切關係,可知為何我教會沒有將之中譯,其實其他各國也未將其譯為本地文字,如此,這兩個名詞成了我們讚美並與天主溝通的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