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音的喜樂》勸諭看華語教會的福音新傳
林康政
林康政
《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是由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11月24日,即信德年結束日的基督君王節頒布,以回應第13屆世界主教會議有關福音新傳的提案,成為當今教會在現時代福傳最新的參考文件。本文以此作依據,由香港教會作起點,反思華語教會就福傳新傳的挑戰與革新。
一、「福音新傳」一詞的來由與意義
這名詞首先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應用,強調教會自梵二大公會議以來,必須以不斷更新的福傳方式和傳教行動,面臨現時代的世界變動,並針對身處各地文化和社會處境中的民眾,通傳救恩喜訊,使人皈依天主。
教宗本篤十六世於信德年之始,召開了第 13屆世界主教會議,特別討論福音新傳的議題。按照會議總結的《致天主子民書》第2項所指,「福音新傳」(new evangelization)是現代教會的福傳方向,為了對應俗化時代帶來教友的信仰動搖與淡化危機,致力引領教友在這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民生和宗教環境中,札根對基督信仰的經驗,活出福音的精神,並持續更新的生活,以新態度,新方法和新表達,藉生活的言行見證福音。
二、「福音新傳」的三大區塊
在這脈絡下,教宗方濟各於《福音的喜樂》開始的1-13號,就邀請教友要不斷以福音來更新信仰,與主基督相遇,好能進入福傳新階段,由教會出發,走向世界,活出福音的喜樂。
勸諭14-15號再引用了若望保祿二世於1990年《救主的使命》33號所提出社會俗化主義下的三種信仰現況,闡釋今日「福音新傳」所要涉及的三大領域:
1. 以主日感恩祭為牧民中心,使已受洗的信徒得以聖言和聖事,獲得生活滋養與信仰成長。
2. 關懷那些已受洗、而沒有活出信仰皈依、與喜樂生命的人。
3. 向不認識耶穌基督或一直拒絶祂的人,以更有動力的新方式,向他們指出福音的美善,回應他們在內心深處一直尋找和渴求的真理,這才是福傳主要和優先關注的對象。
三、華語教會如何實踐「福音新傳」的使命?
這裡就《福音的喜樂》所提出的三大區塊,並基於我過去在香港教會的培育經驗,提出福音新傳的可行建議,藉此希望引發各地華語教會一同反思。
1、教友的牧民關懷(PASTORAL CARE):
台灣應用「牧靈」一詞,能表明教會以培育人的靈性成長為己任,而香港的「牧民」譯文,能說明教會以牧養天主子民的活動,滋養教友於俗世中實踐福音生活與使命,以體現《教會憲章》的精神。
教宗指出,感恩祭的聖言和聖事是教會牧民的動力,藉此要孕育教會的「牧民皈依」與「傳教使徒」(20-33、119-121)。這樣,福音新傳要賦予今日教會對三重使命之重新理解,即天主子民的先知、司祭和君王使命,都是以言以行的福音生活和見證,並要在社經文化環境中實踐,而不限於教會內,更不只是信仰培育課堂才是宣講福音。
福傳的三重職務,可從教區委員會的架構和分工,堂區牧民組織及福傳網站等得知。然而,福音新傳中所要求的「信仰更新」及「與主相遇的新關係」卻往住不足。
如果,教友時常忙於堂區服務(DOING),而沒法促成自己與主的深化關係(RELATING),並忘了自己天主子女的身分(BEING)於關愛家人和社群中角色,那就是教宗方濟各指出的問題所在:「如今參與平信徒職務的,大有人在,但並不表示基督徒價值觀更大幅度地滲透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層面。這參與仍然常被綑綁在教會的內務上,沒有真正向外的委身行動,無從將福音應用在社會的轉化上。」(102)。
教會的牧民活動需要更新,好能滋潤教友當「傳教使徒」,建立與主與人的共融關係,並在個人成長、人際關係、家庭與職場、社經發展和文化生活中,見證聖言教導,活出聖事恩寵,以及實踐社會正義和愛德。
2、針對冷淡教友,甚至教友流失的情況:
這些教友需要的福音新傳是在「新環境下,重新札根信仰」。成功與否視乎教會對領受了入門聖事後的教友生活能否提供支援!
札根信仰的新環境,不只是依靠知性培育或服務事工來契造,而是需要信仰團體內教友們同行共融的氛圍,藉此各成員分享生命,強化靈修,於各自的身心成長、家庭生活和社交工作上能互相扶持,共負福音使命。
入教後的教友流失與信仰僵化問題,我曾在〈我對中國福傳有感〉的文章中,以「信仰油燈」喻作由兒童、青年,直至成人的教理講授,乃至入教後的培育,都要達到延續與互扣作用。為使教友信仰成熟而不流失,不單只重視入教前有否足夠的培育,更是入教後有沒有延續培育的「加油」。
香港教會即使以一年半至兩年的入教培育,為成人慕道者滿載了油來點燈,但一旦燒盡,也沒法再亮和燃亮他人。按我過往教學經驗,如果新教友投身堂區太多服務而未在信仰札根,那信仰油燈則會更快不再發光發熱。
針對福音新傳,香港教區於2013年成立了信仰小團體發展中心,以訓練、聯繫和陪伴知心教友及新教友組成團體,展開入教後的教理講授。這也是我近幾年來的牧民方向,按照禮儀年主日讀經而編輯的《主日聖言誦讀》(SUNDAY LECTIO)一書,配合網絡下載默想資料,幫助教友以三年來札根信仰,融入團體。
此乃回應教宗所指入門禮典中的「釋奧」幅度(166),以強化新教友的信仰經驗,連結日常生活去闡釋自己與基督的逾越奧蹟,不斷死於罪惡,活於新生。
3、向外傳教,使人在不同層次中接受信仰種子,認識福音:
本來《成人入門聖事禮典》的分期立段培育就是發揮這作用,也是教理講授的主要範疇。在福音新傳所要求的「新態度、新熱枕、新方法、新方向」下,教理內容及方法必須革新,使救恩喜訊更有效地通傳。教宗指出傳遞耶穌基督信息的核心內容至為重要,而非執迷於灌輸一大堆教義(34-35),並要乎合聽眾的了解和語境,使福音宣講產生意義、具有美感和吸引力。
為此,教宗提出教理講授要平衡真、善、美三方面,當中重新恢復對美的重視,當將培育推上「美麗之道」,把藝術應用到福傳工作上,以觸動人心,並以新標記、新象徵、新血肉將聖言具體化,並將之傳達(167)。
對外教人的福音新傳,教宗沒有重提成人入門聖事培育之特點與作用,反而提出宣信(kerygma)與釋奧(mystagogy)並行的教理講授(153-166),以肯定成人入教培育的承先啟後,使慕道培育(catechumenate)更有根基、具有意義,達致深化,三者不能分割。
今日,華語教會可能要發展宣信教理,以吸引外教友對福音與信仰的興趣,讓他們接觸信仰,甚至願意接受初步的福音宣講。
比方,當一位親友好奇地對你說:「我希望在這星期天跟你去一下教會,了解你在信什麼?」這時候,你可以帶他們去那裡呢?一同參加彌撒可能會嚇怕他們,加入一年或以上的慕道團則言之過早。
我建議堂區藉「主日茶座」的做法,讓教友與非教友在早午餐中聊天、接觸和交流,也可附加播放人生與信仰影片、進行展版介紹或聖堂導賞,同時可在堂區設有對身心文化有益的心靈玩意與信仰活動,甚至善用天主教版本的「啟發課程」(Alpha Course),達致福音初傳。
當然,現時學校的宗教教育、社會服務機構,佈道大會、宗教交談小組、基督徒合一運動、社會對弱勢社群的關懷與服務等,尤其是關懷現今男女婚姻與家庭培育等事項,都已是開發宣信教理的良好場所。
至於為教友終身的釋奧教理,適宜更新現時夫婦懇談會、公教同學會、堂區各善會,而非只是為忙於開會、服務和籌劃活動,卻應是能幫助天主子女於在俗社團中生活福音,見證信仰,在同路人的互助關顧下,「活出那能治癒、促進和加強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共融 。」(67)
總結來說,福音新傳要求我們每一位天主子女作傳教的使徒,藉聖言和聖事與基督不斷相遇, 更新信仰經驗,好能以新的熱忱和精神,在這新時代環境中、活出福音的生命,並以皈依生活、向他人傳遞信仰的喜樂,一同以福音教導去參與社會、轉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