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祖
六月初夏的一個尋常下午,我們的堂區舉行了個不尋常的婚禮。這個婚禮的不尋常之處,不只是因為這是堂區第二代青年第一次在我們自己的聖堂舉行婚禮;也不只是因為這個婚姻聖事的禮儀是由我們堂區的第一個聖召,去年才晉鐸的陳如濱神父主禮;而是有如神父在證道時所說:「由我這個在美國出生,在華人堂區長大的神父,為華人新娘及美國新郎,在羅馬天主教會的聖堂,舉行傳統拉丁彌撒的婚禮,這樣巧妙的組合,可說是絕無僅有。」
事實上,為在場大多數的賓客而言,無論是教友或非教友,參加一次傳統拉丁彌撒,就可說是非比尋常之事了。年過半百以上的老教友,可能會勾起記憶中未必了解文詞意思的彌撒經文;年輕些的教友,則可能瞠目結舌,不知為何整個彌撒中,神父幾乎總是背對著大家。
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將近半個世紀的今日,能夠參加傳統的拉丁彌撒,不但在我們的堂區是件不尋常的事,在全美國,甚至全世界大部分的地區,都可稱為不尋常之事。
在全美一萬七千多個堂區中,僅有三十幾個堂區固定在主日舉行傳統拉丁彌撒。全球也只有15個國家,170個左右的堂區,仍然延續著這個在1570年特利騰大公會議制定,完全使用拉丁文的彌撒禮儀。
教會禮儀中使用拉丁文,其來有自。早在公元第四紀,當基督宗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時,教會就已開始使用當時在帝國境內通行的拉丁語來主持「主的祭餐」,並成為一種傳統。日後當查理曼大帝(公元768~814年)將基督宗教推行到歐洲不同語文的日耳曼民族中間時,禮儀所使用的仍是拉丁語。
特利騰大公會議只是將十四至十六世紀間西方教會雜亂多樣的彌撒儀式,加以統一制定。其後四百多年,教會一直是遵循著這個「特利騰彌撒」(Missa Tridentina)禮儀,沒有做過重大改變,直到1970年教會才頒布全新的《梵二羅馬彌撒經書》。
「特利騰彌撒」則被稱為「特別禮彌撒」(Extraordinary Form),或「傳統拉丁彌撒」(Traditional Latin Mass)。為讓信友瞭解彌撒的讀經和禱文,並有意識和主動地參與,梵二後的新禮彌撒(Novus Ordo)不再使用拉丁文,而改用當地的語言。
梵二的革新對教會發展的方向影響深遠,但也立即遭到教會內保守派的抗拒。1970年,法國樞機主教雷瑪賽(Marcel Lefebvre)成立了聖庇護十世司鐸會(Society of Saint Pius X,簡稱SSPX),公開指稱梵二的改革是「現代主義」(Modernism)異端,新禮彌撒扭曲了彌撒本質,惟有特利騰彌撒才是正統、合法而有效的聖事。
教會對此反對聲音,一直採取包容與勸說的立場,直到1988年,年屆81高齡的雷瑪賽樞機,因為擔心死後將沒有主教承繼他堅持的立場,遂罔顧教會法典未經教宗認可,逕行祝聖了四位主教。雷瑪賽樞機及四位接受祝聖者,因此皆被撤銷聖職。
2005年教宗本篤十六世就位後,為了教會合一,企盼聖庇護十世司鐸會能回歸教會體制,嘗試了各種溝通與努力,放寬舉行特利騰彌撒的時間與場合的規定,更於2009年恢復了已故雷瑪賽樞機祝聖的四位主教聖職。本篤十六世退位前,還限期要求聖庇護十世司鐸會回歸教會,但被拒絕。
雷瑪賽樞機的過激立場,使原本支持他的十二位神父離開了聖庇護十世司鐸會,而於1988年在瑞典另組與教廷共融,經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批准的「聖伯多祿司鐸兄弟會」(Priestly Fraternity of Saint Peter,按拉丁文字首簡稱FSSP)。該會以培育傳統拉丁彌撒禮儀神父,並派遣至各教區服務為宗旨。現在該會已有200多位神父及100多位修士,分布在全球160多個教區。
目前全美195個教區中,該會在33個教區有派駐神父服務。北美地區首先歡迎聖伯多祿司鐸兄弟會神父來服務的,就是我們堂區所屬的德州達拉斯教區;該會並在達拉斯地區成立了只舉行傳統拉丁彌撒的特別堂區 Mater Dei(拉丁文意為「天主之母」)。此次我們堂區得以圓滿舉行拉丁彌撒婚禮,就得助於 Mater Dei 堂區的支持,借派多名輔祭前來協助。
如同很多第一次參加傳統拉丁彌撒的教友一樣,雖然我對這種彌撒儀式的細緻繁多,與神父背對著大家獨自誦念禱文的景象,感到極不習慣,但卻不自主地被那種莊嚴、神聖的氣氛所感動。
在與如濱神父做較深入的交談,並閱讀一些相關的資料,瞭解彌撒中的經文後,我才體會到特利騰彌撒的特質,就是要讓我們在感恩祭典中,感受到梅瑟在西乃山上見到至聖天主時的奧秘。
在華麗的祭披下,我們看到的不是神父,而是基督的背影。也許就是這種特殊的感動,使得近年來在美國逐漸興起一股喜愛特利騰彌撒的潮流。這些支持者多屬喜好靈修,熟悉教理,並在倫理與道德議題上比較堅持傳統的知識分子。
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何許多參加過「聖伯多祿司鐸兄弟會」傳統拉丁彌撒的人,特別是虔誠的教友,多會興起「彌撒本就應該如此」的感嘆?
主日、節日、或瞻禮日舉行的傳統拉丁彌撒都是樂聲縈繞,神父與聖詠團吟唱不斷的大禮彌撒(High Mass 也稱作 Sung Mass 歌唱彌撒)。
祭典開始前,神父必會灑聖水。搖爐提香也常被使用。彌撒中的歌曲都是額我略聖歌。神父的祭披特別精緻華麗。領聖體時是跪在祭台前口領,而不能用手領。這些都是特利騰彌撒與梵二後新禮彌撒顯而易見的外在區別。
但是,傳統拉丁彌撒莊嚴、神聖的氣氛只是由於這些禮儀的差異嗎?虔誠教友們「彌撒本就應該如此」的感嘆,只是因為這些嗎?在 Mater Dei 堂區的網站首頁,我隱約的看到了一些端倪:
「為愛天主及你的近人,參加本堂彌撒時,請遵守下列服裝要求:
男士:請穿有領襯衫,西褲,皮鞋。最好能著領帶及西裝外套。請勿穿牛仔褲,圓領衫,或球鞋。
女士:從肩部以下至膝蓋處(包括在座位時),皆不可外露。領口不得低於喉下兩指併寬。袖長至少要達到上臂中間,最好能超過手肘。請勿著緊身或過薄衣物。歡迎戴頭紗(格前十一2~16)。」
這樣嚴謹的服裝要求,在美國可能會被譏為冬烘,甚至會引起性別平等、貧富歧視等爭議,因此在一般教堂已不可見。但不論我們是否同意這樣的服裝規定,也不論我們是否喜歡特利騰彌撒的禮儀方式,「聖伯多祿司鐸兄弟會」對參與感恩祭典的慎重態度,才是令人發出「彌撒本就應該如此」感嘆的真正原因吧!
聖座新聞室發言人隆巴迪神父在談及教宗本篤十六世為何要放寬特利騰彌撒的限制時說:
「教宗祝望兩種禮節方式的同時存在,不但不至於使它們彼此對立和排斥,反而相得益彰,一方面以更隆重的神聖性來舉行聖祭,另一方面則以更廣泛、更多姿多采的表達方式來舉行。對無意改變現行禮儀方式的人,這也有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說:禮儀必須認真而敬重地舉行,因為我們是借著禮儀來和天主的奧秘交往溝通的。」
確實,彌撒本就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