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策劃
前言
台灣2008年的代表字,經過票選,「亂」字拔得頭籌,第二名是「騙」,再依序為「慘」、「悶」、「貪」……,一直到第十名才出現「愛」。
回顧過去一年台灣人民的心情寫照,真是令人不勝欷歔。身為「凡事抱有希望」的基督信徒,展望2009年,要如何揮去陰霾,迎向嶄新的一年?
或許我們可以回到《聖經》,為基督信徒而言,它就像天主「愛」的家書。舊約時代天主「多次並以多種方式,藉著先知對祖先說過話」,而在新約時代,則是「藉著子對我們說了話」。
因此,它超越時空對每一世代的人發言、行動,幫助我們面對生活中種種困境,並增進靈命的成長,度一個充滿「希望」與「愛」的豐富生命。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讀懂天主對我們所說的話、明白祂的心意?
於是我們邀請幾位在讀經中有豐富經驗的人士,希望透過他們的談話,能幫助你我喜歡讀經,愛上讀經──即使讀「祢」千遍也不厭倦。
參與貴賓(依姓名筆劃序)
吳秀娟女士:業務助理
徐一靈修士:耶穌會修士
張象文女士:監獄服務社監事
譚浚明先生:中原大學宗研所‧基督新教
主持:趙榮珠女士(見證月刊主編)
= = = = = = = = = = = = = = = = = = =
趙:謝謝大家應邀來參加今天的座談。台灣的天主教會,讀經蔚為風氣,大概是近十五年左右的事。台北教區洪山川總主教近日在一次全國傳協理事改選的會議上,也大力鼓勵教友:在參與的眾多組織中,聖經小組應是教友優先參與的、最基本的小組。
我們也發現在許多堂區、組織、單位等,幾乎都有教友自發性的讀經分享小組,約莫一週聚會一次,大家先在家裡讀,但不是研究聖經,而是讀經,直接讓聖經的話感動我們,並和大家一起分享。
尤其是最近受全球金融風暴波及,種種因失業、失金引發的社會問題叢生,身為現時現地的基督信徒,我們可以怎樣把讀經的心得、融會貫通於日常生活中,好使它成為我們面對生活各式挑戰的一種方式和準則?今天就要藉助諸位,將您自己讀經中最為感動及受用的經驗,以及因讀經衍生而來的、面對生活的種種態度和方式,與大家分享,好使更多的人受益。
誠如眾所周知,聖經是天主給所有基督信徒的家書。它超越時空,對每一世代的人發言、行動,解人憂苦、撫人傷痛、賜人力量、啟人智慧,讓人可以活出更豐美的生命。而聖經也是全世界的書籍中,擁有最多手抄本、版本和譯本,而且也是印量最多、賣的最多、送出最多、流行最廣、至今仍無任何一本書可以打破這個紀錄的暢銷書。可見天主的這本家書真是一本直指人心、充滿生命的書,否則不會世世代代感動這麼多的人、影響這麼久遠!
聖經的成書,從口傳、立下文字、到成為經典,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就已大致底定了,可見其影響真是無遠弗屆。所以邀請諸位一起來談談自己讀經的心得,以及聖經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生活等等。
記得在若望福音中的第一句話:「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若一1b)。所以我們在讀經時,也就是在與天主對話。現在把時間交給大家。
一本「活的書」
吳秀娟(以下簡稱吳):接到邀請後,一直在想:我要分享什麼。今年我領洗剛滿六年。記得初領洗時,我參加的團體「Choice」正好成立讀經班,中間曾經斷過一年多,但後來也持續了四年多。我之所以喜愛讀經,是因為領洗前從未接觸過教會,且慕道不到半年就領洗了,因此對教會完全不瞭解,對聖經也不認識。領完洗後,我身邊很多不是教友的朋友,對我領洗很好奇;又因為現在社會上好多稀奇古怪的騙術,他們擔心我是否被騙了,而我又不知道該如何去反駁他們。
所以,我覺得至少自己要知道、到底我的信仰是什麼?而且我領完洗後,也在本堂陪伴慕道者一年,但我對教會不瞭解,又該如何去陪伴呢?所以更加深自己想認識聖經的念頭。但是,我看書也無法斷章取義,一定要從頭開始讀起,於是在讀經後,我也越看越清楚,深深覺得聖經真是一本「活的書」。
我們在生活中常在同樣的地方跌倒,重蹈覆轍,所以當我讀到申命紀時,看到要把天主給我們的愛的誡命、愛的話語繫在手上、寫在心版裡,刻在門框或門楣上等等,意思就是要我們常常記住天主的話語,因而大有深獲我心之感。在我不常讀經的那段日子裡,只有主日去參加彌撒時聽到一些聖經的內容,但一離開聖堂就全部都忘了,就又回到原本的生活常軌裡。
此外,因為我的家人朋友都不是教友,生活中很容易又回復原狀,覺得自己往往在生活困頓的時候,就忘了天主的召叫,也忘了天主給的恩寵。
而就在這三、四年的讀經過程中,與伙伴們分享時,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就會常常想起聖經的提醒和教導,覺得天主是這麼愛我們,給了我們那麼多的恩典和指引,但為什麼自己還是不知如何好好地生活?
記得在慕道前,我先參加了「Choice」,其中有朋友對我說:我是一個沒有辦法把自己打開的人。我會去參加慕道班也是因為我一直很封閉,不會與人分享,我的朋友覺得一定要讓我走出來,我也覺得自己不能再一直封閉自己,於是就到聖家堂去慕道。
我還記得自己當時一直靜靜坐在角落,很少去分享。後來參加讀經時,剛開始也是這樣,後來漸漸會分享後,大家也發現:「咦!妳的分享很有意思呢!」
因此這次在剛接到你們的邀請時,也是蠻害怕的。可是想起今年去參加世界青年日時,世青的主題是:「當聖神降臨在你身上時,你要充滿聖神的德能去為我作證」,就覺得:為什麼我這麼害怕去和別人分享我自己?所以,雖然我到現在還是有些害怕,但我就是一定要來!
趙:非常謝謝秀娟勇敢的開始今天的第一棒,因為「破冰」確實是最不容易的!接下來請徐修士發言。
天人對話
徐一靈修士(以下簡稱徐):我出生在上海,沒滿月就在家裡領了洗。雖然生在教友家庭,但那時共產黨已經到上海,從懂事到成年都沒有正常的信仰生活。直到有一天有機會離開大陸,去了法國,才開始正常地過一個基督徒的生活。
因為參加彌撒,聖道禮儀中的讀經,常讓我感動;可是斷斷續續的,而且神父的講道也不盡相同。所以慢慢覺得要自己念聖經,希望有比較深刻的認知,於是在法國開始自己從頭念聖經。
我在大陸生活了三十多年,在法國住了約有八年。在青年時代曾經歴了大陸上十分複雜的政治環境,包括當年的文化大革命。因此深深感覺到: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是依靠社會上的一些「權貴」,來度自己的一生。帶著尋找真理的願望,開始認真地讀聖經。
感謝天主,就是因為這樣念了整本的聖經,我才因此開始有想要加入修道團體,去度一種奉獻生活的意願。在讀經中讓我感覺最深刻的就是:浪子回頭的故事。
我總是盡可能地讀一段聖經,跟著做一個祈禱。就像今天早上讀到瑪竇福音第九章27~31節,提到兩個瞎子,一直求耶穌。我覺得讀經不祈禱,領悟就不夠深;如果祈禱了,真的會得到更多的恩寵。
想和諸位分享的是:為什麼我會選擇度修道奉獻生活,並能常常平安喜樂,就因為讀經加上祈禱的緣故。若沒有天主的恩寵,要平安喜樂地度奉獻生活,是不可能的。
讀聖經是在聽天主跟我們講話,祈禱是我們在跟天主講話。怎樣把天主的話跟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怎樣把我們的祈禱跟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才能使讀經與祈禱成為真正的天人對話,這是我對自己讀經的要求。
一般而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天主並不會直接地對我們講什麼,而讀經正是一種聆聽天主對我們講話的方法。我相信在每一位基督信徒的信仰生活中,一定能體驗到他個人與天主的來往如何;如果能夠深入而專注的讀經,由此而發的祈禱比較會被悅納。
趙:謝謝徐修士!從修士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生命的轉折,以及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例如文革。記得文革期間,所有的書都被沒收、銷毀了,而當時的教友是以背誦的方式來互相傳誦聖經,有點像很久以前的一部老電影:《華氏450度》、又有些像歷史中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在令人難忘。
由此也可看出聖經對人的影響多麼深遠!在那樣的一場浩劫中,如何幫助人撐過來,一直撐到今天!從修士的分享中,我們也看出:當人處於不知如何是好的境遇時,靜下來,和天主一起,讀祂的話,請祂同行,向祂訴心,會是一個讓我們安度危機的好方法。在許多聖人的傳記裡,也看到許多這樣的敘述。接下來請張象文女士來和大家分享她豐富的經驗。
你到我的葡萄園來……
張象文(以下簡稱張):徐修士剛才提到「莊稼多,工人少」,與我思考主辦單位提問的「面對詭譎多變的世界,天主藉著聖經對這個世代說了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謀而合。為我個人而言,「莊稼多,工人少」就是這個時代的訊號。
瑪竇福音記載耶穌說了一個僱工的比喻:「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用工人……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廿1∼7)。家主從早到晚一直在召叫,這讓我想起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平信徒通諭》第2號中,也提及這個不斷召叫我們到祂葡萄園的聲音,雖然聖經記載只是一天的時間,其實是這兩千年來祂一直在呼召:「你到我的葡萄園來,你到我的葡萄園來……」,我就是被這個召叫觸動及吸引。我也很高興接受今天座談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回顧一生:我是否回應了這個召叫,走進葡萄園,並結出果實?
回到今天「讀聖經」的主題,我回想自己為何會開始讀經?起因是我的兒子三歲時得了先天性肝癌,每天要吃中藥。晚上吃藥的時間是九點、十二點、半夜三點,每隔三小時吃一次。所以我必須要等到十二點吃完,才能去睡。也因此九點到十二點之間有個空檔,特別是冬天,大家都睡了,我要做什麼?我想到自己是教友,於是就決定閱讀聖經;也因著我的兒子,我又重新回到教會。
至於為何對讀經愈來愈有興趣,原因是我對許多道理不懂;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家兄弟姐妹共七人,三位是基督教友,四位是天主教友,前者會對我們提出很多的挑戰,如聖母如何,煉獄如何,常辯得我們啞口無言。於是我開始讀聖經,並搜集大量的資料,如到聖經信箱去找答案,也因此漸漸地習慣讀經、喜歡讀經。
主持人剛才提到我在銀行任職經理。本來接任銀行經理我是百般地推辭,後來在祈禱中聽到基督說祂要的是基督徒,基於這份使命感,我毅然接下了這份工作。但是做一個基督徒的經理十分不易,因為我不能迎合一般人的行事作風。
如我被派任到新莊的銀行,那裡有許多人是黑手,是我未曾接觸過的族群,他們抽煙、喝酒、嚼檳榔,我都不會。於是我問耶穌我該怎麼做?耶穌回答我:妳可以請他們吃口香糖。因此每次有人來拜訪,我就會立刻奉上口香糖。
還有一般的公務員,每逢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或過年,一定要拜拜。我是教友,不可能做這件事。於是我當銀行經理後,一到逢年過節,我就獻彌撒,並邀請教友前來參與,幫助同事們了解天主教會也有敬天祭祖的禮儀。
我還斗膽地在《教友生活週刊》投書,呼籲當時任職國家工程處的歐晋德先生,因為工程開工時都有拜拜,因此我建議他開工時可舉行彌撒。他可能沒有看到這篇文章。但卻感動了靈醫會的神父,在雪山隧道靠近宜蘭的工程開工時,神父帶領了教友在當地獻了一台彌撒。
我曾許下不少的願望,但因銀行工作繁忙無法還願。但是在祈禱中聽到耶穌基督的召叫—我要讓妳成為一個忠信的人。於是我在五十五歲時提早退休,就是為回應祂的召喚。
退休後,我在教會內任職,完全不支薪,因為這是我對基督的承諾。前兩年我從教會公職退下來,到監獄(戒治所)從事牧靈工作,過去只是客串,現在我決定要全心投入,每個星期四固定去帶領慕道班。
我們有個團體,每週一到五都有人進到戒治所為吸毒的獄友福傳。剛開始,這群獄友對我們不理不睬,而且戒治所裡卧虎藏龍,我們完全沒把握。可是,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彼此熟悉後,他們逐漸打開心防,願意與我們分享,一起祈禱。我們也看到他們的轉變,甚至願意悔改。而我在這裡看到了所結出的豐碩果實。
趙:謝謝張女士生動的分享,也可以看到聖經的話滲透到她的生活中,並透過她傳給身邊的人,如她銀行的同事、戒治所的獄友等。接著請譚先生發言。
批判聖經VS. 讓聖經審判
譚浚明(以下簡稱譚):我想先從一個小故事說起,不過這個故事會牽扯到天主教與基督教在歷史上的針鋒相對,請大家不要介意。
馬丁路德(後稱路德)推行宗教改革,將聖經翻譯成德文時,曾倚重一位朋友在希臘文聖經研究的成果,這位朋友也是當時十六世紀被喻為歐洲最有學問、一位人文主義的學者—依拉斯姆。後來兩人發生了一次激烈的論戰,爭論的主題是自由意志,而雙方都是以聖經為依據。在路德回覆依拉斯姆的信件中,有一段嚴厲批判依氏的談話,一語道破了兩人對聖經態度的差別。路德說:「你是坐在聖經上面批判聖經,而我是坐在聖經下面讓聖經審判。」我認為這句話也正是每一位基督信徒在讀聖經時應有的態度。而看過路德的著作會發現他是貫徹這個原則的,都是帶著信仰的熱情以及對上帝的敬畏讀聖經。
在座有人提到新教的朋友比天主教友常讀聖經,這點讓我非常慚愧。雖然我們多讀聖經,或了解聖經對我們靈性生命的重要,但不見得都照著路德的態度讀經。
或許我們不像依氏把聖經當成學術去分析,就像一位醫師解剖屍體當成一項科學研究,得到的只是沒有生命的冷酷知識,但也沒有以一種敬重的態度去看待它。
特別是新教宗派林立,聖經解釋權又從神職下放到每位教友身上,因而形成一種解經相當混亂的無政府狀態。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甚至有人拿著聖經去與人爭辯,以駁倒對方。
就神學術語來講,聖經是上帝的啟示,以宗教情感而言,聖經是上帝給祂兒女的家書。我作為一個新教教友,則認為讀聖經是一個既甜蜜又沈重的負荷。不只是因為它記載的是兩千年前的歷史,對我們而言有遙遠的歷史距離,有很多難懂深奧之處;或者是我明知讀聖經很重要,但是由於自己的懶散—心神切願,但肉體卻軟弱,因此沒有好好的讀經;也同時因為當我用心讀上帝的家書時,有許多讓我動容的經驗,就彷彿上帝親口對我說話。當字句背後的意思,在聖神的光照下向我敞開,我深深感受到這是天主恩寵給我的感動與扶持,同時也像路德的經歷一樣,是對我深刻的批判,我不得不五體投地,降服在祂面前,去順服祂的旨意。這種被批判的感覺不是被定罪,往往在事情過後,當我承認我的軟弱、罪過時,上帝就像一位父親,輕拍我的肩膀說:「沒關係,下次我們一起來做好,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所以我認為讀聖經是能讓生命不斷轉變並感受上帝恩典的契機。
和上帝吵架
我有一次在教會帶領一個聖經主題式的探討—從聖經看祈禱,對象是一些青年學子。我們都知道讀經與祈禱是基督徒生命的兩大基石,於是我問他們祈禱是什麼?他們給的都是一些標準答案,如祈求、感恩、認罪等。接著我又問:和上帝吵架算不算祈禱?他們雖勉強認同,但卻充滿著疑惑。
於是我邀請他們一起看約拿書,在該書的最後,約拿因天主對尼尼微人仁慈而心懷不滿,因此和上帝爭吵,上帝的回答是:「對尼尼微這座大城,其中有十二萬多不能分辨自己左右手的人,且有許多牲畜,我就不該憐惜他們麼?」答案只有一個字可表達:就是愛。相信上帝也是在對約拿說,你不知道我也愛你嗎?我希望你也能放下成見,拓展生命的眼界,體會我對這些人的愛。
我從約拿書中也看到自己的生命,一個外表看似虔誠,內心卻悖逆,沒有對上帝實質順服,一個虛偽的基督徒生命。而天主是在一種對約拿縱容,容許約拿和自己吵架的情境下進行對話,祂對我也是如此。從聖經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基督徒生命以及上帝慈愛的豐富形式,即使當我們在祈禱中是以吵架的方式與上帝對話,祂依然包容我們,疼愛我們。我們可以在聖經中真實體會祂對我們愛情的寬廣高深。
趙:謝謝譚先生分享他在讀經中與上帝來往的具體經驗。
法國自由思想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曾說:「聖經的莊嚴,令人崇敬,福音之純潔,使我心折,讀了聖經,則一切哲學的著作,便成為卑之無甚高論,不堪比擬。聖經深入淺出,因淺明的筆法,傳至高的真理,其文章之精純雋永,其訓誨之令人誠服,其格言之發人深思,其論辯之富有機智,其導向之微妙得體,決非凡人之手筆所能臻此。」想想確實如此,看看寫聖經的人,如果沒有天主的默感,怎能寫出如此動人的篇章!
現在時間開放,請自由交談。
徐:譚先生談到馬丁路德與依拉斯姆兩人都用聖經來辯論,這樣的事情也常發生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讓我非常好奇,想請教譚先生目前正在研究的論文題目是什麼?
譚:我目前研究的論文主題是一位法國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他是猶太人,受過猶太教與天主教的教育,出生且成長於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因此也接觸過伊斯蘭文化,後來定居法國,於巴黎的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任教。
他的晚期思想探討過三個一神教—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但他未曾加入其中任何一個宗教。在他的思想中、特別是後期提出了一個「解構」的概念。而解構與基督宗教傳統的否定神學(via Negativa, Negative Theology)有相通之處。我的論文就是在探討他的思想與否定神學之間的關係。
浴火重生的再造
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連就在聖經,他認為聖經是一個充滿解構力量的經典;聖經能夠解構任何意識形態、成見,或信仰傳統上的流弊。他曾經在一次到中國訪問的演講中提到,宗教改革就是解構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是顛覆、摧毁、推翻的意涵,而是一種浴火重生的再造,亦即破除弊病,展現一種新生命的過程。而這也是我們讀聖經常常會有的一種感受。
談到讀經的態度。諸位剛才提到「學術」這個詞,作為一個稍有粗淺神學知識的研究生,我在讀聖經時不免也犯這個錯誤,就是讀經時心思意念不夠純粹,當我讀經時遇有不懂,第一個念頭就是去翻參考書,或許我就跟依拉斯姆一樣,以一個研究者的角度在研經。
其次是新教除了倡導回到聖經的主張外,也強調讓聖經自己說話,這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它是一個仍須不斷努力的理想,而不是已然實現的事實。新教雖然沒有天主教大一統的教會解經傳統作為解釋聖經的依據,但卻自以為能脫離教會解經傳統的包袱,讓聖經自己說話,忘記了我們很容易戴著一副眼鏡在讀經,不同宗派帶著不同的眼鏡(各宗派的解經傳統),因此我們也必須時時反省自己戴的眼鏡,以實踐讓聖經自己說話的理想。
以上談到讀經的態度都是我們時刻要反省的。
祂在嗎?
張:先回應譚弟兄談到跟天主吵架、爭論一事,這種事不足為奇,在我身上也常發生。因為我和父親的關係很好,常向他撒驕、發脾氣,而天主是生活的天主,所以我也將自己的情感真實地向天主表達。
現在再回到讀經的主題,讀經與祈禱是不可分的,所以我在讀經祈禱時,常邀請耶穌請祂與我在一起。而我在讀經祈禱時也會點一根蠟燭,表示耶穌和我在一起。耶穌說過:「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祂做了這個許諾,必會實踐,問題是我們是否意識到祂同我們在一起?
我分享一個經驗。聖誕節前的將臨期,是為準備迎接基督的降臨,因此在我們聖堂的將臨圈上會放「主請來!」幾個字。有教友曾問我在祈禱時聽到耶穌講話,祂都如何叫我的名字?那時我在銀行工作,經理辦公室只有我一人,辦公桌上我都會放上一尊耶穌基督的態像。於是我闔眼祈禱問耶穌叫我什麼?此時,我看到耶穌站在我家的門口,只是探頭,但並沒有進門來。我聽到一個女生的聲音說:祢要叫她小文。因為家人都稱我「小文」,那耶穌也是我的家人,於是我就問耶穌:既然祢是我的家人,剛才為何站在門口?這段祈禱的對話就在此結束。
事後我反省為什麼祂站在門口不進家門來?那時正好是將臨期,我們常詠唱:主!請來,我才驚覺我都沒有真正的請主進到家門來,沒有進到我的心裡來。確實如此,我們常常在讀經或祈禱時,邀請耶穌,或者說「耶穌是我一家之主」,但常常只是流於一種形式。這也是我一再自我提醒與反省的部分。
吳:張老師剛才談到在戒治所帶領慕道班的經驗,兩年半前,我也有一次在監獄分享信仰的經歷。我的感想是獄友在監獄的生活不好過,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有機會聽到福音,也算相當幸運了。我是一位朋友帶到選擇成長營的團體,她本身接觸教會也十多年了,但至今尚未領洗,讓我深深感受到每個人回應召叫的方式真是大不相同。
就拿我的例子來說。記得去年我第一次參加聖神同禱會,在過程中,有位帶領者為我覆手祈禱,並鼓勵我呼喊阿爸,雖然當下我深受感動,也淚流滿面,但我一直叫不出來。
後來我反省,我發覺自己過去的種種行為,實在不配當祂的兒女。在那一兩個月,每當我唱聖歌時,歌詞的一字一句都深深地敲進我的心裡,雖然我從小十分叛逆,但天主並不嫌棄我,仍然接納我、愛我。讓我深刻感受到天主對我的愛。
趙:如果身邊那些不是教友的同事問妳,為何要信天主教?妳會如何回答?
吳:因為我在這裡真正感受到許多的愛。譬如最近我家有兩位至親過世,有很多教友遠從台北南下到我台中的家陪伴我,今天有很多人是自掃門前雪,但在教會內卻深刻感受到家的溫暖與愛。
編輯:請問徐修士,您提到過去在法國就已讀完整本聖經,並在其中發現自己的聖召,而願意做出回應,度一個奉獻生活,可否分享您在這當中的一些深刻經驗。
徐:如同耶穌說的,如果我們發現了一個寶貝,就應該把財產都變賣了,然後去把這個寶貝買回來。我發現人的生命短暫,也很坎坷,一生中會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所以,既然福音帶給我們好消息,是我們會在天主的國裡獲得永生,天主願意把祂自己的生命分享給我們,當看到這樣的前景,我就應該跟著走。所以我就開始學習改變,就如同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他年輕時候也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最後他改變了。
趙:今天我們很愉快的享受天主的愛,並且透過經典給予我們生命的滿足、平安與喜樂,但當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看見社會的混亂,以及最近嚴重的失業潮等等負面現象,我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告訴人們:天主是愛、生命是有希望的、這一切苦難都會過去。我們究竟該如何本於信仰或讀經心得,提醒人們這一些不公義的作為都將過去?
張:我們因為相信「諸聖相通功」,所以知道痛苦必定有它的代價。在保祿書信中也說:「如今我在為你們受苦,反覺高興,因為這樣我可在我的肉身上,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哥一24)。我們既是同一個奧體,同一個肢體,若是我受苦,其他人的痛苦就會減少。
但我反省自己的行為,好像也沒有為誰做過什麼,只是口裡說說,而沒有真正付諸行動。就像看見現在台灣社會的亂象,天主教的聲音是最小的,甚至聽不到,但為什麼證嚴法師、聖嚴法師、星雲法師,他們不怕別人攻擊,敢於出來說話?每當看到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表現那麼執著時,我常反省自己,我對天主的愛究竟有多少?
耶穌動了慈心
譚:我曾經看過一則颱風的報導,新聞畫面是災區的一間廟宇前,有位女士淋著雨跪在廟門口虔誠地祈禱。這一幕令我非常動容,我不知道有多少基督徒會這樣做,即便只是為受災的人祈禱。或許她也是受災戶,或許她除了祈禱已一無所有。
這讓我想起:聖經中描寫耶穌看到流離失所、心靈空虛迷惘、生活貧苦,或被社會排擠、歧視、受迫害的邊緣人時,耶穌覺得「他們就像沒有牧人的羊,於是動了慈心」。
這位女士是在一間廟前跪拜,想必是民間信仰的虔誠信徒。我又想到:當年保羅在雅典,看到那麼多人敬畏、事奉鬼神,他很焦急,但仍肯定對方的宗教情感的真誠,沒有因他們拜錯了神而全盤否定他們。今天在台灣的基督信徒(包括天主教徒、新教教徒)估計最多不到5%,而其他的人,大多跟這位女士一樣,對自己的信仰虔誠委身,但卻以真心敬拜假神,我突然能夠體會保羅的焦急,能夠體會耶穌的慈心,也感受到我應該要做些什麼。
幾天前,朋友告訴我他看了一本類似報導文學的書,其中講到台灣的外籍勞工和幫傭,特別是菲律賓。他們在家鄉生活非常艱困,雖然來到台灣工作待遇比較好,但還是被剝削、歧視,很多權益被忽略。文章中也介紹中山北路聖多福堂的菲律賓教友,他們離鄉背景、受盡排擠、孤單又難過,這些生命的殘缺,就在信仰中、在教會參與彌撒中,得到滿足和安慰等等的真實歷練。
朋友覺得,新教在關懷社會底層弱勢、或和我們不同膚色、語言的人等方面,做得還不夠。我也想,如果耶穌看到這些人,如祂看見那位撒瑪黎雅婦人,看見稅吏、妓女等一些被歧視的人,祂會怎麼做?祂不只和邊緣人在一起,祂也和權貴在一起,但絕不是依附權貴,並且對於權貴造成社會的不公義,提出很多的批判。
那麼,我現在所能做的也只是為他們祈禱,並希望在新教的社群中,能有更多的人去關注,或許將來我有能力時也該為他們做些什麼。包括比起北部像是次等公民的中南部人民,他們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如每逢颱風,他們的災情就都比較慘,還有外籍勞工和在社會上被歧視、受迫害的人。當看到這些社會亂象,天主呼召我們,而想要去做一些信仰實踐的時候,我的經驗就是一種真實的感動,並想到《聖經》、想到耶穌會怎麼做!
有本以真實故事改編的小說《跟隨祂的腳蹤行》(校園出版社),內容是描寫十九世紀末經濟大蕭條的美國,和我們現在的情形很像。當時大家的生活艱困,社會秩序混亂,當看到幫派橫行、貧困人口增加、貧富差距懸殊等等不公義的現象時,有一群小市民,也是在都會生活中掙扎求生的人,他們是一群信徒和牧師,一同得到一個呼召,找到解決目前景況最好的答案,就是回去看看《聖經》,思考耶穌會做什麼(What Would Jesus Do)?
面臨艱難的道德抉擇,祂會做什麼?面對社會不公義,祂會做什麼?面對需要付出慈愛善行的人,祂會做什麼?面對被迫害、貧困、低下、被社會歧視排擠的人,祂會做什麼?這個省思,幫助他們在每個人的崗位上,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活出耶穌的生命。結果不僅造成了社會的改革,甚至帶動一個靈性的復興。
在今天的台灣,有類似當年艱困處境的一群基督徒,也可以從聖經中去尋找答案,我們也可以問問保祿會做什麼?先知會做什麼?亞巴郎會做什麼?梅瑟會做什麼?這些信心偉人如何依靠天主,去完成天主給他們的使命?當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去付出、去委身、去捨己時,我相信上主對我們的呼召是:想想耶穌會做什麼?問問我們又該如何做?
這不會是個困難的問題,但絕對是個艱難的決定。因為當我們從聖經和我們的處境中,認清耶穌會做什麼,然後決定確實去做時,那將會需要以生命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耶穌本身就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祂被同胞藐視,被不義的政教權貴視為眼中釘,設計陷害;被所愛的門徒出賣、背叛、否認,最後在十字架上犧牲生命。但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當我們立志決定在我們的處境中做耶穌所做之事而必須付出沉重代價時,那位付出代價遠遠超過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將會與我們同在,給予我們力量與安慰。
編輯:請分享諸位讀經時,最令您感動,以及遇到懷疑時,如何面對的一些實例?
媽媽,他們來了、來了
張:台灣剛剛有中文聖經時,我就從頭到尾看一遍,以後就是斷斷續續地讀。記得我兒子三歲時,患了先天性肝癌,醫生說他只能活三個月,所以我就開始為他祈禱。就如一般中國人的想法,我認為可能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所以才讓孩子三歲就得了這樣的病。
我一直問天主:為什麼他會得這樣的病?當時我得不到解答,也沒人能告訴我為什麼,後來我讀到了若望福音第九章「治好胎生瞎子」這一段:門徒問耶穌,是瞎子自己的原因,還是父母親的原因,使得他生了這個病?耶穌說,既不是他父母,也不是他自己,而是天主要在他身上彰顯自己的德能。正是耶穌的這句話,在兒子生病的七年中,每當我要責備自己、指責自己的時候,就想到這句話,相信天主一定要在兒子身上、做祂要做的事情。
在我兒子要走的時刻,他因為很痛,我怕他痛,所以將他抱上、抱下,後來他對我說:媽媽抱我,於是我就一直抱著他。最後,他看著我們家屋頂天花板的角落,然後告訴我說:媽媽,他們來了。我問:誰來了?他說:拿唸珠的。因為我們家每天晚上都唸玫瑰經。但我說:天主不會要拿唸珠的那麼快來。我講完這話還一直看著他,但不到一、二秒鐘,兒子接著說:媽媽,他們來了、來了。講完後他就走了。
為我來說,我的信仰帶給我一份使命。為什麼天主讓我的孩子活了十年,卻生了七年的病?最後我知道,他只為了傳達一個訊息,就是告訴我說:他們來了。也就是還有另外一個永遠生命的存在。這是他的使命,而我做母親的,要繼續他的使命。因此,我開始投身教會,開始進修,在神學院選課……,這其實都只為了傳達他的那句話。同時,我相信天主造了我們每一個人,都給我們一份使命。
後來我到監獄……等等,都會告訴人家,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不能做,既然天主造了你,一定有你要做的。像我兒子生活十年、生了七年病,他能做什麼?也許他一輩子就是天主要他來告訴做媽媽:妳相信的那個生命是真的,因為他看到了。所以,從「耶穌治好胎生瞎子」的這一段福音,讓我們全家人的生命都開始有了改變。
徐:因為我自己是在一個受壓迫的環境下長大,常常覺得應該要自強,所以行為上就有個不太好的「美德」,像是不要被人家看不起、處處要小心……,直到30多歲我都覺得自己很能幹,沒有碰到過大困難,雖然有時感到有壓力、有危險,但我都奮鬥過來了,平安了!
可是,就在我準備度奉獻生活之前,我跟神師要求做八天的避靜。感謝天主!讓我在這次避靜當中,能夠完全敞開心懷祈禱,因而有很多深刻感動的經驗。其中一個是關於自己罪過的反省,剛開始時,我是非常抵抗,認為我沒有錯呀,都是別人害我的,所以才讓我變成這樣……。
後來,在一個安靜的下午,屋內燈光不很明亮,外面陽光也不燦爛,我就在耶穌面前,跟祂說:為什麼我總是可以躲過這一切?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在1988年離開大陸時,還有很多人都沒有機會離開呢!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這時候,耶穌就像是個朋友一樣,也開始跟我說話。祂說:我們來看看你的過去,如果沒有我,你能活到現在嗎?就這樣,一些曾經發生過的、非常小的事情,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事情,都在腦海裡一幕幕的重現,讓我很感動、很感動。真的,就是天主在保護我。所以在我的生活中,我能感覺到耶穌一直在我身邊。
就像有個故事,有個人問天主:「我孤獨時,祢怎麼不見了?祢看只有一行腳印,只有我在走,祢在哪裡?」天主對他說:「這兩個腳印是我的,不是你的,你是在我的懷抱裡。」這樣的故事,為我來說,真的很深刻,我自己的體驗也是這樣。
我是「蕩子比喻」中的大兒子
吳:我聽到的第一個福音故事是「蕩子的比喻」,那時我還不是教友,很不能理解這段福音,因為我哥哥就相似福音裡面的蕩子,帶給我很大的壓力與負擔。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我明明是他妹妹,卻要當父親的角色?要像福音裡面的父親,去包容他、原諒他?也不斷要在經濟上承受很多壓力?即使後來我領洗成為一個教友,我還是不能認同這種做法或想法。
後來在一次小組分享中,朋友建議我去回憶小時候,哥哥讓我感動的地方,然後為他祈禱。那次我突然想到哥哥對我們的一些照顧,由於他人一直在大陸,我也知道他或許會很想念在這邊的兩個孩子,會很想回家來看看,只是家人都不能原諒他,而這時候我雖希望天主能夠讓他平安回來,但並不是很真誠的在為他祈禱。
可是,沒想到,我只是這樣跟天主說了後,就聽說他回來了。知道他回來,我又跟天主說:我還沒有準備好,為什麼祢馬上實現了我的祈禱?
後來在一個靈修課程中,我想起,天主要我們原諒七十個七次,也想到在自己還不是教友的時候,祂也是這樣原諒了我,還願意讓我成為祂的女兒,為什麼今天我沒辦法去原諒哥哥?所以,我就決定寫一封信去鼓勵他,也試著說服家人接受哥哥,只是哥哥仍然執迷不悟,再次躲到大陸去,連家裡的兩個至親去世,他都沒辦法回來。
在這個過程中,我經常向天主抱怨,為什麼我要去當那個父親?但是漸漸的,我卻發現,天主一直告訴我說,其實我是「蕩子比喻」中的那個大兒子。天主給了我很多恩寵,也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祂會給我這些考驗,因為知道我可以應付。這樣明白之後,我已經能夠真心誠意跟天主祈禱,希望哥哥一切都平安。
趙:現在請諸位做結論。
譚:在新教的教會中,推廣讀經是很普遍的現象。我個人覺得讀經是要自願的,要心甘情願的去讀,有些教會或機構可能一年讀完一本聖經,一天讀一個段落的舊約、一個段落的新約,剛好一年讀完一本聖經,但我覺得不一定要跟隨這樣的規則或規律,因為讀經是很自由的。
我的讀經方法是比較土法煉鋼的。曾經有一位聖經學的老師說,聖經的上下文、 比原文重要,當你讀不懂這一段經文時,不一定要去翻閱原文,可以直接往前看或往後看。往前看,那是昨天讀過的,今天再看一次,會有不同的領悟,並且同時解決我現在的問題;或是往後看也是一樣。這是完全讓上帝帶領的、一種很自由的方法。聖經上下文的脈絡,對於我們理解讀經內容是很重要的。而最廣的上下文就是整本聖經,要將聖經視為一個整體,而不要抽離脈絡去理解經文,以免以偏概全或見樹不見林。
至於面對懷疑,那是一定會有的,也是必經之路,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面對它。當讀經遇到不懂或懷疑時,絕對不要逃避,也一定不要人云亦云,而要用心思考,誠心祈禱,也可以跟人討論,最重要的是怎麼依靠上帝去求得答案。其實理性和信仰不是互為敵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迷信。當我們遇到懷疑,就逃過,就人云亦云,而不是用我們的生命去尋找答案,或不是天主親自告訴我們的答案,這些對信仰都會有所損害。
徐:簡單兩句話,我覺得讀經可以使人的祈禱更深,更真實;而真實的祈禱,能幫助人更容易明白聖經上的話。
吳:我一直是在團體裡讀經,也因為有團體的陪伴,讓我有不間斷要去讀經的想法。所以對我來說,如果沒有常去讀經,只是每個禮拜去參加彌撒,很難把聖經的話活出來。
張:我很感謝參加了基督活力運動和新慕道團,基督活力運動培養我讀經時,思想很活潑,新慕道團幫助我知道怎麼去讀經,也在彼此的分享中得到很多。我自己並沒有固定的讀經方式,畢竟讀經至今已23年,也越來越覺得,在讀經的時候,我和天主、和耶穌的關係會不一樣。
現在我個人讀經時,比較喜歡用默觀的方式,進入聖經中,發現自己內心的一些問題,並讓耶穌基督帶著我,很多答案就會一一呈現。所以我認為讀經一定要祈禱,讓聖神來帶領。光靠自己可能會分心走意,因為很多地方我們不懂,以前會去翻聖經辭典,而被這些制式的答案所控制。這幾年我就比較開放,因此讀經為我來說是種享受,就像是在看家書,和自己的父親或長兄談話。
趙:謝謝大家分享很多關於讀經的好處,也知道我們身為信仰的追隨者,不光要有信仰、要與天主來往,這是不夠的,一定還要有一些基礎準則,而這些就都在祂留給我們的「家書」裡面;另外,讀經也應該配合祈禱,祈禱使讀經更加豐富,而讀經使祈禱更加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