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道
最近有幾起社會重大事件引發大眾的討論,特別是洪曉慧假釋出獄一案,媒體十分自律,給予洪曉慧免受驚恐的自由空間。
結束十年多牢獄生活重獲自由的洪曉慧,在出獄的那一刻,以顫抖的聲調頻頻向社會及被害家屬道歉。短短兩段話,有六、七次的道歉,及二十幾聲的感謝,態度相當謙卑。洪曉慧感謝社會對她的寬容,並真誠向許家和社會表達最深的自責和歉疚,一字一句滿是悔意,強調自己會好好做人,並衷心感謝社會給她自新的機會。
洪案之所以受到社會關注,乃因當事人是受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而同樣的一樁殺人案件,如果加害者來自社會中下層、或教育體制下的末段班或放牛班,社會大眾總會將其歸類於天生壞胚、凶性殘暴等而予以「定罪」。但從多起殺人案件來看,除非是預謀性的犯罪行為外,多是臨時起意或一時氣憤暴怒之下而殺人致死。這些罪犯在監所服刑期間,在教誨師的教化下,多會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深覺悔意,並表達希望有機會能向受害人或其家屬做些補贖。然而,諸多死刑定讞的受刑人,卻是在懺悔和難以彌補己過的歉疚下伏法。
教宗若望廿三世在談論人權和生命權時說道:「那是普遍的,不可侵犯的,不能剝奪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98年聖誕節彌撒講道時,曾表達天主教會絕對尊重生命的立場,他強烈呼籲:「新福傳使命召叫基督的跟隨者要絕對的維護生命權。人的生命絕對不可剝奪,即便他做了多大的惡事。現代社會不必斷然拒絕罪犯改過向善的機會。要建立共識,廢除死刑。」
2000年4月,單國璽樞機拜訪新當選的總統陳水扁先生時,提出在千禧年暫緩死刑之議,希望能特赦蘇建和等三名死囚,並廢止死刑。在台灣這個篤信嚴刑峻法的死刑島,不禁要為單樞機有這樣仗義直言的宗教情操與道德勇氣喝采!
美國主教團自1968年便不斷地呼籲要廢除死刑。1999年4月主受難日的牧函中再次訴請所有的人,特別是天主教徒,共同努力以終止死刑:
在邁向下個一千年的同時,天主教關於此一議題之教導的演進,令我們大受挑戰,而促使全球終止死刑之力量的更新與蓬勃發展,更叫我們備覺鼓舞。透過《生命的福音》通諭(Evangelium Vitae),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要求政府終止處死此一極刑。教宗指出,為保護社會而不得不採行死刑的實例,「就算不是實際上不存在」,也已經變得「非常少」。1999年1月間,教宗帶著終止死刑的先知性訴求來到美國,清楚地向我們提出挑戰,要終止這既殘酷又毫無必要的死刑。教宗用新而迫切的態度呼籲我們站出來反對死刑。
為維持社會安全,死刑是必要的嗎?一般人認為死刑有威嚇的效果,並且可以維護社會安全,但是這個觀點並沒有任何明顯的證據支持。從實證經驗中發現,公民所遇到的造成死亡的犯罪,往往是來自人際間的衝突,或者是基於強烈的情緒及刺激。這樣的嚴重犯罪,一般來說,並不是真正損害到公眾安全的主要因素。民眾之所以認為犯罪案件太多,主要是觀看電視及圖片報導、或受到媒體報導的影響所致。
大多數重視人權的民主先進國家已廢除死刑,那台灣呢?廢除死刑不可能一蹴即成,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不是理論,而是一種基本價值觀的形成和維護的過程。不管是贊成或是反對廢除死刑的人,大概都會同意: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社會裡,是大家共同的期盼。因此,對於死刑廢除的討論,是否該有新的思維?什麼樣的制度、才會促成一個安全社會的成形?
執行死刑,是一種報復心理的延續。過去的文獻中,有不少學者發現民眾對死刑的支持度,最常見的理由是與「報應」有關,那些視報應為懲處最重要目的者、絕大多數是支持死刑的。死刑制度反映了一個人對凶殘犯罪行為的深層厭惡及道德感情,人權團體充分理解並尊重這種感受。但在舉世已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已廢除死刑,且在死刑制度的合理性及正當性備受質疑時,國家有責任及義務,以宏觀的角度思考人權價值的保障、及死刑制度的終極意義,並提出可行的替代政策,以邁向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
多年投入社會公義的陳南洲牧師,以本土角度省思死刑時認為:「在台灣這個普遍認為司法不公、媒體不義、社會文化不仁的國家中,基督徒若繼續主張維持死刑,我們可以說我們做神學是從洞察實況開始嗎?我們能說我們聽到人民的故事,體察受苦人民的心聲嗎?在台灣社會中主張死刑並不符合基督的愛心,也未實踐基督徒社群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的本分。」
文明和野蠻的分別,在於對生命的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是愛。社會的諸多亂象說明了我們確實需要心靈教育,去瞭解生命的意義,和為人處事之道。沒有愛,只會爭奪傷害別人,甚至傷害自己。不懂得愛的人甚至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看不到生命的價值。愛使我們肯定生命,美使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可愛及可貴,而這些正是台灣社會最缺乏的。台灣需要重建愛與美的價值,通過教育,通過宗教信仰來建立人文社會。
深深切願並盼望台灣天主教會的主教們,能率先公開表明「廢除死刑」的決心,透過對話和奠基在對基督之愛的行動中,在教會內建立公開討論的平台。
(本文作者服務於非營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