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倫
天上地下一切萬物,包括星辰,都是天主所造(創一16),它們的數目多得無可計算(創十五5),但是全能全知的天主安排了它們的秩序,使之井井有條,毫不紊亂。聖詠一○四篇,對整個宇宙萬物的活動與變化有非常詩意的描寫,讓讀者對天主的造化讚歎不已!
星光顯主榮
星星各有軌道,並有星座組成。無數的星辰被安置在天空,都是天主的安排。德訓篇說:「繁星的光芒,造成天空的美麗,它們是上主高天上的燦爛裝飾;它們遵照聖者的號令,執行任務,看守黑夜,總不疲倦」(德四三10)。古人認為穹蒼之下,有一個透明的弧形圓蓋,托住天上的水。蒼天懸掛著太陽和月亮,以及許多星星,它們的光芒照射在地球上。
除了這些肉眼觀察所獲得的認知與觀念外,以民對於個別星辰沒有特別的研究。他們也沒有真正瞭解天體運行的法則。關於太陽的運轉,他們表達為受命於上主而前進、停止或後退(蘇十12~13,依卅八8)。按猶太人的思想,星辰下墜昏暗失光,是上主震怒懲罰的結果。
耶穌時代還有這種想法,福音記載人子的來臨時,特別指出它的先兆將是太陽失光,月亮昏暗,晨星墜下,萬象動搖(谷十三25)。
星辰在聖經上有特別的象徵意義。在古聖人時代,雅各伯的兒子若瑟在夢中看見十一顆星向自己(第十二顆星)下跪。後來以民的十二支派就是從這十二個兄弟發展出來。同樣,新約默示錄所說女人頭上戴的十二顆星冠(默十二1),亦有象徵以民十二支派的意義。其次,默示錄一17~20的七顆星,是在象徵七個教會。
在表達天主的救恩上,星辰是舊約的一個重要標記。創世紀寫天主對亞巴郎許諾時說:「請你仰觀蒼天,數點星辰,你能夠數清嗎?」繼而對他說:「你的後裔也將這樣。」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創十五5)。這個標記那麼自然貼切,只要人舉頭仰望星空,就能記起天主的許諾,加強對祂的信心。
星宿崇拜
東方古代的一些民族崇拜星宿。強大的亞述帝國也不例外,弱小的以色列受到他們的影響,也參與崇拜。梅瑟法律加以禁止:「當你舉目望天,觀看日月星辰,和天上的眾星宿時,切不要為之勾引,而去敬拜事奉。那原是上主、你的天主分賜給普天下萬民享用的」(申四19)。
先知們也極力反對這種行為(索一5)。約史雅國王更盡力剷除這些禮拜,但未能完全成功(列下廿三4~5)。智慧書也責斥這種行為,並謂崇拜星辰是愚蠢的,人們不能為了受造物而忘記造物的真天主(智十三2~9)。
現代人雖然不會崇拜星宿,卻迷信星座命理。在書店裡,常會發現一些以星座論命的流行書和雜誌,有些電視節目也大談星座運勢;在社交上玩玩也就算了,但有些人卻被這些歪理所困惑,弄得心神恍惚,不知所措。
人們迷信,是因為有些說法好像「很準」,但卻不知,寫命理的人往往將注解寫得「大眾化」,適用於大部分人。天真的讀者偏偏自己「對號入座」,因此怎麼寫和怎麼解讀,最後都可以自圓其說。
賢士追星
新約中最著名的星辰是賢士所追隨的異星(瑪二1~10)。賢士們通過它的引導,前往白冷朝拜耶穌。關於這顆星的天文學資料,學者們的意見各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研究。從信仰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對異星的象徵意義的理解。
按猶太人的宗教觀,異星的出現,代表一個理想君王的來臨。戶籍紀二十至二十四章中有一段「巴郎的神諭」,其中提到了百姓對「異星」的期待。巴郎原本是外邦的「先知」,受命詛咒以色列人,但天主卻改變他,使他轉而預言說:「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戶廿四17)。在這背景下,天上出現的異星被瞭解為默西亞來臨的先兆。瑪竇福音故意把這個猶太傳統的說法,應驗在賢士來朝的故事中。
2004年主顯節,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講道中解釋這顆異星的意義說:「這顆引領賢士前往基督那裡去的星,提醒我們『光』所象徵的豐富意義。降生為人的天主聖言是世界的光(若八12),一道引導萬民的道路的光。」
而另一位教宗保祿六世在1964年主顯節,前往聖地時也說了一段話。他說:「我們懷著無限的好感看待世界。如果世界對基督信仰感到陌生,基督信仰對世界卻一點也不陌生。」基督信仰對世界不陌生,是因為降生成人的基督分享了人類的現實。祂瞭解、鼓勵、推動、以及提升了我們的生命。
異星與主顯所展示的訊息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5年8月20日向參與「世界青年日」的全球青年發表講道時,講述賢士追星,尋找「新誕生的君王-耶穌基督」前後,有判若兩人的內心變化過程。
教宗說:東方賢士外在的旅途,在白冷已經因抵達目的地而結束。但在當兒,他們又開始了另一個改變他們整個生命的內在朝聖之旅。他們原先想像的新生君王必定不是眼前所見,所以才會先到黑落德那裡,打聽有關剛誕生的君王的消息。有些人以為東方賢士是理想主義和做夢的人,其實他們是腳踏實地的人。他們知道要改變世界必須握有權勢,因此他們到皇宮裡探問天主預許的嬰孩的所在。豈知他們所經驗的和期待的完全不一樣。就這樣,他們必須重新認識天主的作為,而開始一段新的心靈路程。
賢士發現天主的權勢和世界強權的勢力完全兩樣。在這世界上,天主不和地上的權力競爭,祂不派遣祂的軍隊與人的軍隊對峙。天主聖子降生在馬槽,後來又屈服於十字架;賢士通過白冷的體驗,知道天主的風格是在於奉獻自己,付出生命。